以下是本版討論〔神父〕的文章 ------------------------------------ 發信人: gospel@fhlbbs (韻琳姐), 看板: Belief_MVTV 標 題: 電影「神父」的救贖主題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Sat Oct 28 10:58:12 1995) 轉信站: fhlbbs (local) 電影「神父」的救贖主題,與其他類似主題的文學名著 一:電影「神父」的救贖主題 環繞在這救贖主題之下,有如下若干角度: 1. 人性與罪惡軟弱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自己的軟弱。 所以劇中一再提出「誰沒有罪,就可以 拿石頭打她!」這句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的名句。 當格雷與馬修因罪惡的事爭論時, 馬修對格雷說:「總有一天你也會知道軟 弱,那時你就會謙卑。」 當格雷同性戀東窗事發後,格雷說:「現在我知道什麼是人性了!」 2. 格雷的心路歷程。 他經歷過嚴以律己, 嚴厲斥責罪,絕不姑息寬容的過程,經歷自己關心的人 因摯親的罪, 陷溺在痛苦絕望中,卻無法伸出援手的無力,他孤單,他被誤 解,他為關愛的人苦苦哀告上帝,他自己也深陷於罪惡軟弱中無法自拔。 然 後東窗事發,他經歷到完全的被人棄絕。 格雷的心路歷程可以比照聖經中的耶穌。 耶穌也厭惡罪,也救助陷在罪惡軟 弱中無法自拔的人,在愛與公義的性情集於一身下,他承擔罪罰。 走向十字 架道路的過程中,他完全被世人棄絕。 在死前,他對上帝說:饒恕他們,因 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 格雷曾在禱告中憤怒的對耶穌說:「你是全能的。 你可以隨手行神蹟幫助需 要的人,但是我卻不行,我只能無助的看著深陷痛苦中的人。」 但這是格雷的憤怒式的無助哀告。 耶穌這一生卻不是以呼風喚雨的神蹟終結 ,而是以上十字架苦行做結。從此罪罰他承擔了,人只要有悔罪的心,都可以 到他面前來尋求寬恕。所以鏡頭一再出現耶穌釘十字架的鏡頭。 3. 救贖與新生 格雷的救贖與新生,是來自寬恕與接納。 能寬恕接納他的人,都是也曾深陷 軟弱痛苦的人,因此深知只有饒恕與接納能幫助人走出軟弱。 馬修,被父親 強暴的小女孩, 還有格雷,都有過極其無助的心靈吶喊,正像耶穌在十字架 上的吶喊:「我的父我的父,你為什麼離棄我?」 電影最後一幕, 鏡頭很清楚的對準小女孩與格雷相視無言,眼眶中滿溢而出 的淚水,格雷最後終於忍不住失聲痛哭,兩人相擁大哭中,鏡頭漸漸抽離。 格雷的新生在這擁抱中,終於可以開始。 二:其他文學名著中有關「軟弱」與「罪」與「救贖」的基督教式主題。 這種「必須經歷軟弱與罪的痛苦歷程, 才徹底承認人真的是很有限,只有救 贖, 寬恕與接納,才是新生的開始」的主題,是基督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主 題。被基督教深深侵濡的文學作品中,討論這主題的偉大作品相當的多。 這樣的作品,又可細分為如下三種角度: (1)人性與罪 罪與救贖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主題,正因為罪與罪的後果,促使上帝展開 祂救贖的大功。所以罪與救贖,幾乎是互相依附的。因此文學作品表達「罪」時 ,多半都是涵蓋著「救贖的盼望」這個主題。譬如俄國有名的大文豪杜斯托也夫 斯基的「罪與罰」,就是典型的探討人面對犯罪的無力,並內心深處的罪咎,需 要救贖的渴望。霍桑的「紅字」,對於罪與救贖的處理也相當的有深度。還有雨 果的「悲慘世界」,托馬斯曼的「墮落」,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司湯達爾的 「紅與黑」,威廉高汀「蒼蠅王」,盧騷「盧騷懺悔錄」,都是非常近似的主題 。 (2) 母性溫柔的救贖 在處理罪與救贖時,很有趣的是,多半的作家會將救贖與母性的溫柔做類比 。例如「罪與罰」中,那個深受罪責痛苦不堪的人,是受心靈純潔的妓女,類似 基督似的犧牲所拯救。杜斯托也夫斯基也用「白癡」這部作品中善良寬容信任尊 重人的癲癇患者,來襯托救贖拯救的主題。「紅字」是母性溫柔的忍耐,救贖了 犯錯的神父。狄更斯「雙城記」中的生病的父親,是敢於走出創傷饒恕仇敵,使 仇敵獲新生的勇者。這種表達救贖的角度,無疑是受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僕人基 督的形象,和十字架的饒恕與愛所影響。 (3)軟弱中的與上帝相遇 文學作品中,還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是軟弱中與上帝的相遇。像聖人似的剛 強的人,多半是自以為得上帝恩寵卻離上帝很遠,唯獨罪人自知罪無可赦向上帝 苦苦哀告,卻最接近上帝。這種對信仰的理解,使基督教文學作品,經常舖陳掙 扎困境,為小說人物製造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讓他們在苦難,在自我形象的崩 潰中,得以聆聽上帝的聲音。 「與上帝相遇」這樣的結局,無疑的是對聖經「約伯記」的深刻體會。因而 「透過苦難以成就善」的信仰奧秘,就蔚出基督教文學作品的深度。 這樣的例子,見諸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沈默」。故事中的耶穌會士原本立 足於自我架構的偉人天台上,卻於有朝一日墮落成軟弱無助的平凡人,他自詡的 強者形象崩潰了,他由天國墮入地獄,成為叛教者,他必須謙卑的領受基督的寬 恕與恩典,就在這時,上帝打破了沈默。除了遠藤周作,天主教作家葛林也是經 常陳述這類主題,代表作品是「權力與榮耀」。 ------------------------------------- 發信人: blue@fhlbbs (OIO), 信區: media 標 題: 電影 〞神父〞之探討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Mon Oct 9 21:52:22 1995) 轉信站: fhlbbs (local) ****************************************************************************** 電影 〞神父〞之探討 傳播團契:新聞組 聲稱〞最具爭議性的電影〞在傳播團契新聞小組的討論、分享下,已否認爭不爭議的焦點 ,而轉向思考〞拯救〞的問題。 固然有很多各式宗教的信徒。仍然沒有表現出品德高潔的風範,尤其是〞基督信仰〞的眾 〞信徒〞,他們的一言一行特別引人側目,但是在這不白不黑,似是而非的社會裡,基督 徒卻因著信仰的緣故,堅守一些價值觀,甚至奉為標竿,並非他們想成聖成潔,而是在這 樣的社會中,若把倫理標準隨著一己的私利或大多數人的看法做調整,那人際交往或社會 規範,便會變得十分可怕。 片中最明顯的主題是說,神的寬恕和愛是無限量的。人所付出的真愛與寬恕卻是不可能毫 不保留的,不論一個人多有錢或有勢,或行多少大善事,都難免一死,而靈魂更無法靠自 己的行為得救,一樣要進入永遠的黑暗中。基督徒只不過是蒙恩的罪人,因著耶穌使他們 生命煥然一新,能夠活的更美,相對在愛心,饒恕上,能與源頭-上帝 連結,使他們活出生命的色彩。 不要任何代價,白白接受耶穌的救恩,換得一顆新造的心,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