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gospel.bbs@cis.nctu.edu.tw (月童), 看板: story 標 題: 《名著賞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愛情(2)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Oct 26 16:38:5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膚淺的愛情 處理愛情內涵,「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愛情,其實並不深刻。 究竟是托爾斯泰故意要把上流社會的愛情弄得很膚淺?還是托爾斯泰不 擅長處理深刻愛情?還是托爾斯泰對愛情的理解僅止於此? 我們拿杜斯托也夫斯基後期作品、或斯湯達爾的「紅與黑」作比較,會 發現這兩個作者往往處理愛情時,也讓愛情擁有昇華的向度。杜斯托也夫斯 基筆下的愛情,成為最深的對軟弱與罪的接納,男女主角藉由愛情將不堪的 自我昇華,彼此成全更高尚的自我。而「紅與黑」中,愛情成為「單純靈魂 」的象徵,男主角歷經攀爬上流社會、充滿虛假權力慾的過程,卻永遠回返 最初的愛情找到單純的靈魂。男女主角的心靈交流重要性絕對是大過外貌吸 引力的。 從這角度來看,深刻的愛情往往蘊含「救贖」的向度。 但托爾斯泰筆下的愛情卻充滿肉欲。在弗隆斯基眼中的安娜,永遠是美 貌在吸引著他。連托爾斯泰最寄託以理想的自我表白的列文,他愛吉蒂,也 是除了美貌,沒有更多的屬於心靈交流的交代。列文與弗隆斯基的差別,是 「自然世界大地之子」與「上流社會社交之子」的差別,他們的愛情觀,卻 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甚至他們都曾經一齊愛上一個女人吉蒂,只是弗隆斯基 轉而追求安娜,終於幾番周折的,讓列文與吉蒂有情人終成眷屬! 因此,若分析愛情的深刻,我們得看杜斯托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的作品 整體而言,就愛情描繪,是屬於膚淺型的愛情。(當然,若比之「包法利夫 人」,至少托爾斯泰筆下的愛情,還算質樸形式,不會在肉欲之上,還有很 多物化的虛榮。) 完人成為軟弱者無法負荷的重壓 安娜必須離開她丈夫,其實恰好是因為她丈夫後來變的太好,讓她無法 承負任何對丈夫的不忠實與欺騙。他丈夫原諒了安娜需要愛情、承認這婚姻 其實是上流社會的「政治婚姻」,婚姻本身是一場錯誤。他為了不讓安娜毀 滅,甚至建議維持婚姻表面的形式,讓安娜擁有得到愛情的自由。 是安娜自己作不到。因為她丈夫太完美了。 在墮落中自覺羞慚的人,無法從完美的人身上找到拯救,因為深覺不配 ,甚至,這種不配感,會讓她恨上那個完美的人。 軟弱的人只能從另一個軟弱的人身上找到接納與安慰。 在這一點上,幾乎基督教文作品中一直不停的強調著,基督形象的寄託 ,也往往因此是溫柔的女性、而非陽剛的英雄。 而不管是托爾斯泰或杜斯托也夫斯基,他們不僅也強調「經驗過軟弱的 人,才能真正安慰軟弱」,甚至會把「軟弱的人會因受不了完美形象的重壓 ,而恨上那個完美的人」的人性部分的刻意強調。其實這部分的人性刻畫是 非常寫實的。 關於軟弱者接納軟弱者,我們將會在杜斯托也夫斯基的作品中,看到最 完整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至於托爾斯泰,因為他的藝術作品的基調,是「 社會正義如何實現」的問題,所以不管是這部「安娜•卡列尼娜」,或之前 之後的「戰爭與和平」「復活」,針對「軟弱者接納軟弱」的主題,都輕描 淡寫的多。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