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信仰與抉擇】─ 前言 時間: Mon May 19 04:00:36 1997 信仰與抉擇 對一個擁有永恆觀的信仰者而言,如何既冀望永恆,又能積極面對現世,一 直是一個最大的挑戰。而對華人而言,入世與逍遙也一樣是選擇的兩難。可以想 見,信仰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對有宗教信仰的華人來說,將會是持續摸索持續犯 錯持續成長的歷程。 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人會發出疑問:「為何上帝沒有把樣樣答案皆告訴其篤信者?」譬如說 :「亂世時,是參與革命,還是隱匿以待良機?是選擇和平與愛,還是選擇公義 ?」真的,上帝告知最多的,是人如何得救贖,如何與神和好;但蒙恩的罪人該 如何處置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除了「以愛以正義」的大原則,並未告訴人任何 選擇。 這種情況正表明了,信仰上帝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抉擇,對自己當 負的生命責任社會責任,並沒有因為有一個大能的依靠者,便一絲一豪的減少。 信仰,是人與神的關係的重建,是人與神同心協力面對此時此刻,但還是有考驗 ,還是有大困境,還是有苦難,這些不可能因著信仰上帝而得豁免權。 可能我們當中很多人都看過「教會」這部電影,在不正義的強敵逼近時,兩 個神父各自作了不同的抉擇,一個選擇和平與愛,一個選擇正義之戰。他們彼此 都為對方祝福,希望上帝祝福對方的抉擇,但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這部電 影的重點其實不是在論斷是非,而是說出一個信仰者仍不可迴避的面臨抉擇的兩 難,信仰者永不可能判斷出「我的抉擇是唯一對的抉擇」,信仰者只能說出「我 的抉擇是我在上帝面前最誠實的抉擇」,然後祝福對方。 這不是因為信仰當中沒有真理,而是真理的豐富不是有限的人可以在抉擇中 全盤掌握。公義與愛是兩難。和平與社會正義是兩難。 「教會」這部電影,到最後兩位神父都死了。教皇聞知,說了一句話:「他 們死了,卻永遠活著。我活著,卻如同永死。」 (待續)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信仰與抉擇】─ 前言(下) 時間: Mon May 19 04:02:30 1997 (續上一篇) 生命中一切的兩難,只能在永恆中與永恆者相遇才會圓融一致。面對現世一 切的苦痛,信仰者只能告知他的真實經歷,卻不能告知一個屬於認知上頭的知識 的答案。信仰者只能告知其抉擇,但不能說出他的抉擇是唯一的標準。 因為人太有限。 有兩位親為兄弟的神學家「來因霍爾德.尼布爾」與「理查.尼布爾」,他們 兩人爭執了三十年。理查選擇愛與和平與赦罪,尼布爾選擇正義的社會運動。理 查看到的是二次大戰的不可逆轉,無為,須要很大的信心,信心是恩典。尼布爾 看到的是芝加哥資產階級與工會之間的不公平,他不願意站在資方,出於良知, 他選擇社會運動。 但是兩位兄弟的歧見卻在某個點上達成共識:那就是「信心」。兩人的抉擇 都是基於信心,相信有限與兩難,是有限人世與永恆之間必經的生命歷練,相信 在上帝面前的誠實上帝明白,相信一切因有限而犯下的錯誤,上帝會彌補,相信 歷史之上,掌權者乃創造歷史的主。 我們即將探討的主題,就是基督徒面對五四的回應。 這當中,我們看出有些信仰上的謬誤,有很多混亂局勢下的茫然。但我們不 想苛責,我們只願詳究其心路歷程。而我們知道,今日我們可以在網路上如此的 反省,也還是因為當年他們譜寫出這段歷史來。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信仰與抉擇】─ 以電影『教會』為例 時間: Mon May 19 04:06:44 1997 本文來自 visa.bbs@fhl.ee.nctu.edu.tw 電影「教會」資料 「教會」這部片子得過1986年的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獎。 故事的發展起於十八世紀,現今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的交界處,有一 群自給自足的瓜南尼人,在逐漸地接受了基督信仰後,卻又立刻面臨了開化 國家為取得利益上的平衡,而剝奪他們自由生存的權利。全片中主教以第一 人稱的旁白方式,不時地穿插著事件的發生經過、自己的感受等。故事的衝 突表現在西葡與教廷勢力的對立、西葡與瓜南尼族的對立、兩位神父性格與 理念上的對立、......。 本片長125分鐘,導演Roland Joffe試圖探討信仰與政治、民族三者間的 衝突,長久以來這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題材,觀者也容易被帶出同情憐憫的 心態,而恨惡戰爭的發生。開始以一位神父殉道受難來顯示傳教之艱辛,再 以另一位神父﹝男主角之一﹞吹奏音樂象徵性地算是「征服」了蠻族,帶給 他們文明。導演蠻成功地運用了意念來表現他欲說的故事,也創造出一些典 型角色,例如寬恕仁慈充滿犧牲奉獻精神的神父、好鬥易衝動的神父、野蠻 無知卻單純的瓜南尼族人等等,讓戲劇的走向有張力、具可看性。 visa -- 歡迎您到心靈小憩WWW—一個思想,文化,藝術,人文關懷的專業站 http://life.fhl.net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信仰與抉擇】─ 以電影『教會』為例(二) 時間: Mon May 19 04:10:23 1997 本文來自 gilbert.bbs@fhl.ee.nctu.edu.tw 「教會」(The Mission)導讀 「教會」這部電影是 1986 年出品的電影。故事背景是十五、六世紀,在南 美洲發生的一個故事。當時的南美洲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隨著殖民者的進入 ,教會 -- 羅馬天主教 -- 的佈道工作也在南美洲開始。 故事的主軸是在一位人口販子身上。當時的印地安人並不被一般的白種殖民 者看做是人,有人應有的尊嚴。他們被視為一種「動物」而已。對這個人口販子來說 ,捕捉、販賣印地安人作為奴隸,不但是生財之道,也是一種優越感的實現。對這個 聲名狼藉的人口販子,印地安人當然畏懼有加,憎恨之情更不在話下。 在一次決鬥中, 這位人口販子誤殺了自己的弟弟,並且為此感到痛不欲生, 悔恨與空虛讓他失去了生存的動機,他開始尋求解脫之道。 他在一向鄙視的神父那裡 聽到福音,決心悔改,並決定為自己過去所犯的罪愆付上代價。 他不但苦待己身,同 時也嘗試尋求曾經惡待的印地安人的饒恕。 在神父的帶領下,他背上負了一個重袋子 努力的想爬上印地安人部落旁的瀑布, 很辛苦的在一次次的滑落谷底後重新開始努力 他的贖罪之旅。 瀑布上面等候他的,是一群恨惡他的印地安人,這些人的親人曾經被 他恣意殺害、捕捉並販賣。 上面等候的人會怎樣對待他呢?刀子舉起又揮下。砍斷的 是繫在背後重擔的繩子,而不是他的頸子。 重擔墜落瀑布之中,他的罪惡感也隨重擔 而消失, 就好像在本仁約翰「天路歷程」書中的天路客見到十架,他的重擔就脫落一 樣。 他流下了眼淚,不能自已的哭了起來。與其說這眼淚是因為能活命,不如說因為 印地安人的饒恕與接納, 讓他的生命重新活了過來,並且重新感受到生命是輕省的。 他開始在這印地安部落中過一個全新的生活。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信仰與抉擇】─ 以電影『教會』為例(三)end 時間: Mon May 19 04:12:36 1997 當時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為了殖民地勢力的劃分,請出教廷來調停。 教廷派遣 一位主教前來視察,為要確定這兒的人是否真如傳言,只是一種「動物」而已。 其實 教廷早已決定為了政經的緣故, 要停止當地的佈道工作,關閉當地的印地安教會,並 讓西、葡兩國的軍隊弭平當地的印地安人。派主教前來視察,只是一個幌子。 這位人 口販子以及帶領他進入印地安部落的神父, 很熱心的向這位主教說明印地安人也是人 ,並不顧西、葡兩國代表的奚落,繼續帶領主教去各地的印地安教會參觀。 這位主教 深深被印地安人讚美詩聲以及雕塑工藝品所感動, 但是他仍然很痛苦的宣佈了教廷的 諭令 -- 關閉教會; 即使他也知道這是因為政治與經濟的原因,即使他也知道這或許 違背了他所信的。 這樣的諭令讓人口販子與神父無法接受。 同時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反應:前 者決定 「反抗」,並保衛印地安家園;後者則認為「不可反抗」,讓上帝自己做工。 這兩人並因此意見不同。 或許神父心中也為難,因為知道若不反抗,印地安教會與部 落將會被摧毀殆盡;但是聖經的教導似乎告訴他不要還手。 血性的人口販子則重拾了 許久未用的劍與槍, 只不過這次他的殺砍是為了保衛印地安人,即使本質上這仍然是 殺人。 終於,帶著槍砲的部隊鄰近這印地安天堂。 入侵者中有神父們為他們祝福。 當時這些自認為神子民的殖民者也雇用了另一批印地安傭兵,作為屠殺的前導。 人口 販子努力的反抗, 而神父則舉著十架,帶著部落中的婦孺邊唱讚美詩,邊繞行部落中 焚燒的房舍與教堂。 故事的結局近了。 中彈的人口販子仆倒在地上,掙扎著想保衛這些印地安人 。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一場殘酷的殺戮: 一簇簇的箭帶著火如雨點般落在部落裡,槍 彈也一發發的擊中唱詩繞行部落、眼露恐懼的婦孺身上,最後神父也中彈倒地。 人口 販子流淚的視像逐漸模糊,並隨著生命的流逝而昏暗。 ● 關於信仰與社會實踐的問題探討: 1.人可能藉著苦待己身獲得解脫嗎?解決罪惡的方法是什麼? 2.印地安人為什麼有能力寬恕人口販子呢?面對惡待我們的人,印地安人的反 應給我們什麼提醒? 3.你認為教會應不應該介入政治?假如應該,尺度是什麼?假如不應該,理由 是什麼?你認為教會設立的目的是什麼? 4.你認為面對逼迫,基督徒的反應應該是走向愛與和平,還是走向正義之戰? 為什麼? gilbert -- 歡迎您到心靈小憩WWW—一個思想,文化,藝術,人文關懷的專業站 http://life.fhl.net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