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Jul 10 19:54:36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ctu-peer!n

※ 本文轉錄自 [AA_Literary] 看板

作者: shakespear (沙士•流星•雨) 看板: AA_Literary
標題: 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時間: Thu Jul  1 09:27:00 1999

※ 引述《wanyu (yours, almost...)》之銘言:

    「後殖民論述」 (post-colonialism) 牽涉範圍相當廣泛,從文化壓迫

到文化認同,重新審視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及其後續效

應,並且探討強勢、弱勢族群間的衝突與調適。

    由於後殖民討論強勢與弱勢族群間微妙的權力運作關係,引而申之,研

究父權對女性「殖民」與壓迫的「女性主義」(feminism) 便自然與之掛鉤,

相知相惜。在某些基本出發點與策略運用上,後殖民與女性主義頗有共通之

處;然而用女性主義來解讀後殖民理論,未免有些以小喻大。雖然未必不可,

卻似乎本末倒置。

    後殖民或反殖民論述 (de-colonialism) 重視弱勢觀點,不再只讓強勢

文化獨白發聲。從觀察文化壓迫與殖民侵略出發,研究弱勢族群如何反客為

主,去除強勢文化中心地位 (decentering),是後殖民論述的重要課題。因

此,將英國大小書店中討論香港問題的書籍稱為「後殖民現象」,似乎有待

商榷。事實上,英國本土對香港單方面的「殖民觀點」正是後殖民學者亟欲

擺脫的陰影。香港人應該自行發聲說話,無需英國代言。英國出版界對香港

問題的「代言」現象,反倒是文化壓迫明顯例證之一。

    既然不再由強勢文化單一發聲,諸如「英國」等霸權靠邊站,弱勢族群

得以大聲說話,宣告獨立與主權。後殖民場域於是成為 M. Bakhtin 所謂眾

聲喧嘩 (heteroglossia) 的嘉年華 (carnival)。到底誰是旁觀者,而又由

誰來發聲,並沒有絕對的準則。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Jul 10 19:55:21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 本文轉錄自 [AA_Literary] 看板

作者: shakespear (沙士•流星•雨) 看板: AA_Literary
標題: 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時間: Fri Jul  2 17:34:30 1999

※ 引述《wanyu (yours, almost...)》之銘言:

    研究強權與弱勢族群間的權力角逐,正是後殖民論述的關鍵。此類論述起源

於當代學者對十九、二十世紀殖民主義與後殖民現象的研究與反思;但是也可推

廣引申至研究各種權力運作關係。女性主義之所以與後殖民論述關係深厚,原因

在此。

    進一步而言,若純就歷史時序來看,新舊大陸間的衝突並不能稱為「後殖民

現象」;但是若以權力運作觀點探討新舊大陸間的衝擊與互動,則未嘗不可。然

而,由於新大陸在殖民時代搖身變為霸權之一,因此在申論時,最好將歷史時序

與關係交待清楚,以免觀點混淆。


    後殖民論述與女性主義觀念重疊之處,正是強勢與弱勢族群間權力競衡與策

略應用研究,兩者結合相當緊密頻繁。甚至有評論家喻為「兩者有染,且狀頗親

暱」。但後殖民論述起源於對種族、國家、政治與不同族群間權力互動關係研究,

而女性主義則是針對性別間權力傾軋進行探討。若 wanyu 以女性主義了解後殖

民論述,雖然因為兩者觀念有所重疊而可以相互交流,但未免有些「以小喻大」

而本末倒置。其次,僅管後殖民與女性主義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個獨立的理論,

雖可以相互激蕩,但不宜混淆而侵害彼此主體性。


    所謂「眾聲喧嘩」需以平等為基點,任何族群都無權越廚代庖,為他人過

度「代言」。強權當然可以發聲;但是不能搶奪弱勢族群發言權,更不能刻意

忽略弱勢族群,將之消音。所謂「去中心」,是尊重各方觀點,強權與弱勢得

以平等對話;然而因為強權與弱勢先天就不平等,弱勢隨時可能被欺壓,因此

弱勢族群發言權應受到額外的保障與尊重。英國出版界討論「香港問題」並無

不可;但是那僅是英國或歐洲觀點,對香港、中國或亞洲並不全然公平。英國

可以發聲,但不表示是絕對權威。更重要的是,英國各界對於其它邊緣言論,

究竟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他們是否仍舊以白人文化為中心,刻意忽略亞洲

文化與香港、中國觀點?這相當耐人尋味。

    「中心」並不會消失。在現實社會中,「中心」只會不斷重塑與轉移 (re-

center),今天的中心可能成為明日的邊緣,反之亦然。而重塑與轉移的第一

步,無論在體制內或體制外,通常是藉顛覆強權以保障弱勢。Bakhtin 所謂的

「嘉年華」,正是打破固有權力結構,讓上下倒置,倫常失序。若如 wanyu

所說,放著弱勢不保障,而保留原已強勢的中心思維,其實是一種齊頭式平等,

能否在此種平等原則下,達到「眾聲喧嘩」?同樣引人深思。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Jul 10 19:55:36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 本文轉錄自 [AA_Literary] 看板

作者: harsh (謎語獸一直低頭認鞋子) 看板: AA_Literary
標題: Re: 關於'後殖民理論'的問題
時間: Wed Jul  7 19:12:51 1999

※ 引述《wanyu (yours, almost...)》之銘言:

代言與文化壓迫其實可以是兩回事,但是身處殖民處境的香港還要殖民者來「代言」
就大可不必。後殖民的一個研究重點,注重在殖民者如何以「獨白」的方式,來敘述
與詮釋被殖民的他者:這些敘述經由學院、文學作品來傳達,造成「無聲的」被殖民
者的處境,殖民地人民在失去歷史的傳述權力之後,想要尋找自己的歷史,早期只能
經由所謂的「母國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找到蛛絲馬跡,甚至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與
原則也是經由殖民母國輸入的。這樣經由學院與傳媒的輸入,建立了殖民地人民「經
由殖民母國的殖民想像才得以認識自己」的窘境。(如我讀的是民族所,就是一個西
方輸入的學科)
而後殖民論述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弱勢民族如何經由重新閱讀與反寫,去揭露這
被書寫、被想像、被強加刻板印象的歷史情境,並期望復返我族的歷史過去,起碼能
重新擁有我族「發聲」的權力。所以英國出版香港研究的論述是不是時勢已經無關乎
這些論述是不是後殖民論述,就發聲位置而言,依然只是母國的獨白,若要稱得上是
後殖民論述的話,也應該是「在地」學者對這些作品提出回應與之併陳之後,才能稱
之為對話不是嗎?!或者說你讀過這些作品之後進行的論述,才可堪稱之為後殖民論
述的一部份吧!「母國」的發言,充其量也只是「在地」對其不斷閱讀與反寫的材料
而已。



這裡我們應該反對這種「中心轉移」的危機論調,若為了害怕另一個中心掌握發言
位置而「忽略」其發聲可能與權利,那只是消極地繼續維持原來的霸權中心罷了!
所以霸權的聲音是不是保留根本不是後殖民論述要關心的問題,反而是進行後殖民
論述的反寫過程中,這些聲音本來就是自然並存的。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