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kkang@fhlbbs (老康),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關於上帝是不是萬能的話題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Sat Oct  7 01:58:16 1995)
轉信站: fhlbbs

大家好:

    看到大家對於上帝是否是『萬能』的主題而討論,覺得非常有意思,其實這是
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已經牽涉到知識論
的問題,在我們當中相信有很多人陷入邏輯實證論的錯誤而不自知,我這篇文章是
參考過去在宗教版討論過的文章加以整理,重新再表達一次。

    首先我們必須先看一些重要觀念,然後我們再回到主題。

1.思想怎麼產生?

    『上帝不是萬能的』或『上帝不是萬能的』,這一句話就是代表一個思想;但
我們會注意到,當一個人說這一句話時,一定會有人繼續問:『萬能如何定義?』
從此以後,討論就會陷入雞同鴨講。這是大家沒注意到『思想如何產生?』 的基
礎問題,對於此問題的網友,提到知識論的關連,可見已經抓到問題的核心了;確實
當一個人思考到:思想如何產生時;緊接著就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知識如何產生?
因為思想與知識好像分不開,所以我們要看一下思想的基礎是甚麼?

     當一個人進行思考時,他必須有他的一套標準,這套標準:我稱為價值體系,
人的價值體系,都是從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去歸納心得,逐漸形成的。

2.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

     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我們常用到的工具莫過於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了; 甚麼是
歸納邏輯呢?譬如:我們從小就開始觀察人,我們發覺人有許多屬性,所以我們就根
據這些標準來認識人是甚麼;於是『思想』在判斷中產生,『知識』也因此被建立,
人到底是甚麼?人的定義是甚麼?我相信這是心理學最重要也是最爭議性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歸納邏輯有他的『限制性』存在,當一個人進行歸納時, 他永遠
無法掌握知識對象的所有屬性,換句話要用文字完全表達『人性是甚麼』 是不可能
,唯有先假設人性是如何,然後去觀察,看是不是符合假設,只能用趨近的方法進行之
。

     演繹邏輯是甚麼? 它是形式邏輯,相信大家都學過『若 p 則 q』這種數學邏
輯。但要注意的是:演繹邏輯一定有一個前提假設在,才能根據這個前提再推演,因
此這種形式邏輯無法產生任何『思想的前提』,思想的前提,一定經過歸納邏輯而獲
得,這種獲得一定有主觀的因素,因此進行演繹邏輯無法產生思想的前提。

3.知識論

    我們看看在博藍尼的知識論中有幾個比喻:先看看鉛筆的比喻;
,在這比喻中,告訴我們兩種意識,一個是集中意識,二是支援意識;往往我們在寫字時
,我們的意識是集中在人與鉛筆上,但其實是人控制手臂,手臂再控制筆的,但是我
們天生無法注意到這種支援意識的存在, 但是我們可以體驗這種支援意識的重要性,
沒有這種支援意識,我們無法進行寫字的活動,這是獲取知識的一個主要資源,我們從
寫字的過程當中所獲得那種無以言明的知識,算不算是一種很重要的知識呢?所以我
們會發覺知識有時候是無以言明的,這就是所謂默會知識,這種知識無法形式化,我無
法歸納字要如何寫才會漂亮,這種默會知識無法直接傳遞與言明,當然了;即使你形式
條列出怎樣寫的技術,相信換成別人來寫,他還是需要重新參與寫字的練習中,才能練
出一手好字,這就是參與這種活動中的知識,甚且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默會知識,將是一
切知識的根源,因為沒有這種參與,一切形式化的知識將成為不可能;在講一個例子
當你遇到一個熟悉的人,你是如何記住他的面貌呢?因為你可以將臉細度分割,所以
你才會認識他嗎?實際上,對他這種面貌的知識,是無法言明的,無法講一些細部的內
容,一條一條說出來,只要換一個人背熟,保證可以讓沒看過的人認出來,這是默會知識
,只要一個人見過,你不用講甚麼?自然會認得。可見我們個人有擁有的知識,一定遠
大過可以形式化的知識。
這可以應對到科學知識了,當我們從事科學活動時,是由一種假設出發,而這種假設其實已
經蘊含答案了,這種蘊含的內容是無以言明的,卻是主宰科學活動的進行,這是形式化
知識的重要根源,這種無以言明的動力,就是所謂的支援意識,我們人類常利用支援意
識來認識我們的環境,但是因為我們太看重可以形式的知識才算做知識,以致我們忽略
到支援意識的重要性,這種只看形式化的知識的專一,就是那些邏輯實證論者想在科學
知識建立『絕對客觀』的知識。

4.邏輯實證論的錯誤

    邏輯實證論者,就是高舉演繹邏輯,想對科學知識完全形式化, 意圖建立客觀知
識,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科學的思想(或知識),可以完全不依靠歸納邏輯的過程,
我們必須知道歸納邏輯,正如前面所談的:對於認知的對象,一定有無法表明的知識
,這就是所謂『歸納邏輯的限制』。

    這種論者,完全忽略或不考慮人性真實的一面,正如不考慮人在參與活動中所獲取
的那種無法言明的知識,不知這種知識是引發形式化知識的主要動力,人類想要形式化
才能滿足,卻不能因為高舉可以言明的知識而忽略其根源所在;這種省略的結果就是意
義價值喪失,原因很簡單:因為省略了人參與當中的意義價值之感受。
這種論調視無法言明的知識都是非知識都是妄想,不正常;這種論調到底傷害多少
心靈,所以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


5.回到主題

    為何我要提這麼多呢?因為當我們討論上帝的屬性時,很多人只重視『演繹』,甚至
想藉此機會證明上帝非萬能,既然非萬能,上帝就是不存在囉!

    這種論證就是犯了邏輯實證論的錯誤,這種錯誤就是犯了把知識形式化的毛病,不合
演繹過程,呈現矛盾所以就否決,這是不瞭解人性所遭致,這人性乃是歸納邏輯的限制性
。在討論的其中,有人提到:先定義萬能,才能討論。其實這種觀念好像很合理,但是要
小心,如果你定義上帝的萬能了,使用演繹邏輯又能產生甚麼新的思想呢?只是浪費時間
罷了,那不能討論嗎?

     還是可以的,個人認為只要記住邏輯實證論的陷阱即可,則討論有一個基本的上限
應該可以討論出非常好的共識才對。

     所以根據上面的論述,如果你認為上帝是無所不能的,在演繹邏輯中顯出矛盾,並
不能說上帝不存在,而是上帝的無所不能非你所定義的那種;我比較看重的是:為何你會
認為上帝是你認為的無所不能,這個『無所不能』是從哪裡來呢?是從哪一個信仰體系
獲致呢?

     我的提問,最主要目的是點出:當我們進行這樣思考時,我們是不是有基本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我們思考的基礎是一組價值體系。

     所以當你認為上帝是這樣無所不能的上帝時,基督徒會告訴你:聖經的上帝不是這
樣,因為違背上帝其他的屬性,譬如他造方就是方,造圓就是圓。

6.結論:認識自己

       ┌───┐                        ┌───┐
       │ 聖經 ├──┐          ┌───┤價值觀│
       └───┘    │          │      └───┘
          │         │          │          │
          │         │          │          │
    ┌─────┐   │          │   ┌──────┐
    │上帝的屬性│   │          │   │ 知識的建構 │
    └─────┘   │          │   └──────┘
      體驗│文字     │          │      默會│形式
      知識│知識     │          │      知識│知識
   ┌──────┐  │          │    ┌──────┐
   │  歸納邏輯 <┼─┘          └──┼> 歸納邏輯  │
   │  演繹邏輯  ├──────────┤  演繹邏輯  │
   └──────┘   人的思考方式     └──────┘

    上面這兩張圖是一個比較:

    右表:

    當人類建構他對周遭事物的知識時,有兩種知識並存,這是人的心理實相; 一方
面我們不斷吸收文化累積成為言明知識的裝備, 一方面我們透過實踐與經歷轉化成
屬於我們深層的默會知識。這種默會知識無法用名言知識完全轉移, 必須經過人自
己去參與其中才能獲致。

    左表:

    我們可以發現上帝的屬性在聖經當中有所謂的『文字啟示』,這是人類藉著語言
能力與文化背景的瞭解,可以經由聖經的閱讀獲知這種文字上的知識, 應該也可以稱
為明示知識,可以表達的知識;信仰者可以經由與位格神與之互動而形成的知識,這種
知識就是基督徒常說的體驗知識,這種知識無法言明, 譬如上帝如何在他生活當中讓
他經歷到難以想像的『萬能』。


    對我們個人的知識中,我們無法脫離價值體系而建構任何知識,這是知識論非常
重要的觀念,也是歸納邏輯的限制,更甚者;對默會知識的認識,使我們認清楚價值信
念的東西不能忽視,否則意義與價值將喪失。錯誤的知識論,將會陷入邏輯實證論的
陷阱,因此對於『上帝是否萬能』這個話題其實牽涉非常多的東西,並且相當相當重
要。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