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 時間: Fri Jun 2 15:25:55 2000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prophet (prophet)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 時間: Fri Jun 2 14:12:18 2000 第二次書報討論摘要 主題: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關渡基督書院學報》 講員:郭明璋牧師 日期:5月15日下午2.00-4.00 引言 中國的現代化與知識份子的覺醒有很大關係。晚清以來,知識份子面對國 家存亡之際,積極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五四以來,新式教育之下培育出 來的學生和知識份子成為社會的中堅。學生與知識份子福音工作的成敗左 右著基督教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 1844年基督教青年會在倫敦成立,成為以德智體群四育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機構。1865年以後,效法乾草堆禱告會所帶出來的宣教精神,致力全球性 海外宣教活動。中國成為他們宣教的主要對象。1886年基督教青年會的傳 入,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於焉發跡。分別由施美志(Geroge Smith)在福州成 立英華書院,而畢海瀾(Harlan Beach)在北通州的潞河書院成立學校青年會。 一、 民國前後1911-1919 1886青年會來華,1912在上海成立總部,定名「中國基督教青年全國協會」。 來華的宣教士將工作對象放在通商口岸與大城市的新式教育學生、中產階 級和商人身上。 這是青年會展最快的時期,1905年中國廢科舉,教會大學學生人數激增, 以及基督徒與宣教士積極參與革命,政教關係良好,青年會工作順暢。當 時主要的學生工作有「文字事工」、「各區夏令會」、「留學生工作」、「中華 學生立志佈道團」、「體育活動」、「引介西方科學」,青年會取代傳統中國的 行會,推動社會服務工作。 二、 非基運動前後1919-1928(五四學潮) 民國以後,南北政府對立,軍閥割據,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佔據山東, 一方面激起激進國家主義,另一方面使知識份子從新文化運動中為中國尋 找出路。 1919五四學潮,6/16「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產生,積極參與政治,但是, 基督教青年會對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回應薄弱,缺乏實際參與,形象 低落。而且都市發展,經濟來源是市會,而非校會。唯有徐寶謙與燕京大 學生組織「基督教新文化運動」出版「生命月刊」,仿新文化運動之「新青 年」提倡基督徒思考社會政治參與。 1922第一屆全國基督教大會在上海舉行,此次大會的籌備花了十年,並未 對時局的轉變作出正確回應。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揭開非基運動的序幕, 直到1927北伐清黨,各校青年會幾近瓦解。1927年男、女青年會與傳道團 的代表在南京金陵女大籌備「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籌備委員會」 ,進行學 運組織的籌組,參與革命。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與政府關係良好。 三、 十年建國時期1928-1937 政教關係良好,青年會努力認同中國,參與訓政時期的全面建設。二0年 代農村的呼聲,使青年會開始了勞工與農村服務。由於非基運動的教訓, 青年會和教會大學積極投入宣傳抗日的工作,為了避免被扣上帝國主義的 高帽。從九一八到一二八這段期間,他們用各種不同方式宣揚抗日活動, 如演講、戲劇、音樂會等。一二八事件之後,學運組織又熱絡起來,成立 「中國基督徒學生臨時總會」,設三個委員會:鄉村改進、社會改造問題研 究、國貨促進。後又設立信仰於使命研究,用以評估基督教信仰對現代中 國的使命。1936年江文漢代替吳耀宗主持學生部,政策改變,共黨滲透, 導致此學運組織流產。 四、 抗戰時期1937-1945 抗戰爆發,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有三個趨向:注重難民救濟、與全國基督 教協進會合作,基督教學運正式成為青年會事工的一部份。然而八年的戰 爭,幾乎摧毀青年會校會組織活動。學生停課,青年會宗教性工作停頓, 集中於社會福利工作,屬靈真空狀態之下,造成基督教學生聯合會迅速崛 起,注重靈命復興,強調認罪悔改。迅速超越青年會在各校的工作。 五、 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 1945年八月十日,日本投降,國共內戰,學潮不斷,但隨著共軍節節勝利, 逐漸沉寂。1950韓戰爆發,以吳耀宗、丁光訓、江文漢為主,青年會主要 幹部成為後來三自教會運動的主力。青年會與基督教學運退出學生工作行 列。學聯會則得到內地會支持,為家庭教會及港台學生福音工作奠立基礎。 共黨掌權之後1955王明道被捕,學聯工作遭禁,工作停止。 結論 基督教學生運動的精采之處在於它的時代性、信仰特質及中國的國家主 義、宣教團體等諸多因素交錯綜橫,互相影響。隨著中國新式教育的普及, 社會的現代化和多元化,青年會對學生及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式微。這是它 的困境。其次,基督教學生運動的主角應是學生及教師,當它淪為學生工 作者的資源時,就是它僵化沒落的開始,青年會是最好的例子。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