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科學戰爭的續集...【轉載】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Nov 20 17:47:33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stone.thu.edu.tw
標題: 科學戰爭的續集...【轉載】(轉寄)
時間: Fri Nov 20 00:50:34 1998

發信人: scully (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信區: SSPhilosophy
標  題: 科學戰爭的續集...【轉載】
發信站: 石頭記樂園 (Mon Aug  3 16:10:31 1998), 轉信


轉載資料如後,
版上曾載有超人氣熱門文章『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
所以又去轉了一篇過來...:p

---------------------------------------------------------------

發信人: schweigen@TWserv (成墨),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科學戰爭續集:Kitcher 論文的簡介
發信站: 台灣文化資訊站 (Wed Jul 15 10:03:20 1998)
轉信站: TWserv

下列一篇簡介是持續二年來的「科學戰爭」之後續發展。
以下一篇post的作者是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傅大為所寫。
---------------------------------------------------------------


Subject: P.Kitcher's "A Plea for Science Studies"


美國 UCSD 著名的數學史家、生物哲學家 Philip Kitcher ,針對一般
科學界對 science studies 有越來越強的不信任感,雙方的溝通很差,
故寫了一篇長文,先在網路上散播,提為:
A Plea for Science Studies,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談了不少問題。
他以小寫的 science studies 代表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的總
稱,但以大寫的 Science Studies 代表那些惹一些科學家生氣的種種
說法。以下,我寫一點對該文的摘要與簡評。

首先,他說,science studies 不是一些科學家所想像的那樣糟糕,
還有,傳統上,science studies 的研究,可大致分成兩大取向群,
一是 realist-rational group,一是 social-historical group, r-r group 現在
熱中的人較少,s-h group 現在比較流行,Kitcher 認為這種「不平衡」
的狀況,其實是現在問題的一個源頭。一般來講,科學家喜歡
r-r 的說法,Kitcher 則多少認為,現在 science studies 的人,炒作 s-h
取向的研究,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所推舉的範例,能夠平衡 r-r 與
s-h 兩種取向的,是 Rudwick 的 _The Great Devonian Controversy_
一書。

接著,他舉出了現在 Science Studies 有四個「教條」Four Dogmas,
而且,正是那『濫用、毫不加反省』的使用這四個教條,才造成了
今天科學界對 Science Studies 的反感與 science studies 自身的矛盾
與問題。這四個教條(Kitcher 覺得今天 Science Studies 所教育出來
的年輕人,以之為天經地義的鐵律,若有人對之有問題,
則是 「LKK」 的象徵):
ONE: The 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TWO: The underdetermination of theory by evidence.
THREE: The Variety of Belief
FOUR: Actor's Categories and the Writing of History.
結果就造成如下的觀點,而科學家們最懼怕的「通向相對主義」
之路就被鋪好了:
(1) There is no truth save social acceptance;
(2) No system of belief is constrained by reason or reality, no system of
beliefs is privileged;
(3) There shall be no asymmetries in explanation of truth or falsehood,
society or nature;
(4) Honor must always be given to the actors categories.

另方面,他也談了許多「高級迷信」一書中的論點,認為該書
作者們一竿子把所有的 Science Studies 研究者看成都是一樣的人,
這樣是不對的。
如 Keller 與 Harding 其實很不同,Rudwick, Schaffer,
Latour 等人彼此的距離,也相當的大等等。許多科學家,只看
「高級迷信」,而不看 Science Studies 的書,也造成偏差,
Kitcher 勸大家要看看如 Keller 的新書等。總之,Kitcher 在惱怒的
的科學家與不悅的「科學研究」者二者之間,採取一個中庸的立場,
他覺得可能會令兩方面都不高興。Kitcher 自己是個很具批判力的
liberal,他與一些科學家,批評 pop sociobiology、各種右派生物學
不遺餘力,令她們迷惑的是,如果沒有 truth,只有相對主義,
那她們與她們所批評的科學論敵們,有何不同?都只是
「社會建構」的產物?

雖然,Kitcher 對所謂「四個教條」的批評,有可商榷之處,但是,
「科學戰爭」之後,我覺得,Science Studies 的熱衷者,自己在俱樂
部中開 party, 自我恭禧「真理已經過去了」,這樣的 only by invitation
的 party,似乎也 "is over"。如果 Science Studies/ science studies
的研究者,對科學家的抱怨與批評不夠認真、甚至毫無興趣,
也沒有與科學家「對話與溝通」的欲望,恐怕,今天也越來越難
掛上一塊「科學研究 science studies」的招牌了。Kitcher 最後有一個很
有趣的反省;他說,半個世紀以前,科學哲學的研究,高度的邏輯化
與形式分析,但對科學本身沒有真正的分析,以至於後來的科學研究
(如從孔恩以來)批評過去的科哲其實「與科學無關」。但是,今天的
「科學研究」,如果否認「真理」、採取相對主義、『只對』科學的
「社會政治權力性別」等因素有興趣、與科學家沒有溝通,那麼,
今天的「科學研究」,與半世紀前的「實證主義科學哲學」,
就「與科學無關」這一點而言,有什麼不同呢?

對於 Kitcher 此文有興趣讀完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的網址──
from Sokal's www page at NYU, or just get it
from "www.larecherche.fr/FOR/SOKAL/kitcher.html".

對於整個 Sokal Affair,還有 Science War 等不熟的朋友,如果有興趣,
可以參考「當代」雜誌,126期,1998,二月號──「科學霸權:
挑戰與反擊」專輯,有林崇熙、傅大為、王秀雲三篇討論文字,
還有 Bruno Latour 的二篇翻譯文章。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