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易水河畔 月眉橋頭),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中時開卷]以撒柏林的浪漫(陳正國)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May 14 08:16:58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以撒柏林的浪漫 ☉陳正國(愛丁堡傳真) 浪漫主義是原始、無文、年輕......也是蒼白、疾病、退化...... 是陌生、異國、神祕......是森林的精靈、黑暗的黑暗力量、無名的恐 懼......也是熟悉、傳統、平淡的日子、知足、簡樸的村民所熟悉的光 景與聲音......是鄉愁、幻想、醉夢、憂鬱之甘苦、孤獨、放逐的傷痛 、疏離、遠方的獨踽、遠古的流連;也是樂在合作、建立教會、階級、 政黨、傳統的共同感......是美也是醜;是為藝術而藝術也是為救贖社 會而藝術......是個人主義也是集體主義;是純淨也是腐敗;是革命也 是反動;是和平也是戰爭;是對生命的熱愛也是對死亡的迷戀...... ─以撒柏林 三十四年前,英國哲學思想史家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 1909 -1997 )受邀在華盛頓首府的國家藝術館擔任梅龍講座(A. W. Mellon Lectures)時,如此「定義」浪漫主義。三十四年後,柏林的文稿遺產 監護人,哈帝(Henry Hardy)將原講稿潤飾後,以柏林當年自選的書名 出版,題為《浪漫主義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London 據哈帝說,柏林在生前十多年裡繼續抄錄筆記不輟,希望將演講內 容擴大出版,可是一直未能完成。哈帝沒有交代原因,以柏林的才識和 學術資源,怎可能十多年還寫不出一本提綱具足完備的書?我猜想,主 因應該是原講稿主題已極清楚,論證與舉證也相當融契一貫,新增的例 證恐怕會成為「贅證」重複。若要變動章目來吸納過多的例證,可能就 會觸動到主題的修改;那就不如另起爐灶,重新寫過。此外,演講稿中 特殊的流暢語言與慷慨意象,很難不因增補更動而破壞,甚至蕩然無存 ,這恐怕也不是柏林所願。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象徵式」地說罷 ,年過「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柏林,企圖挑戰當年主講梅龍講座,正值 盛年五十六的柏林,結果似乎是失敗了。 演講中,盛年的柏林幾乎把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重要思想家、畫 家、詩人、音樂家做了一次晚點名。文化史上的大小神祇在柏林的指揮 棒下隨處舞曼上下凌波。「聽」他演講簡直就是看滿天神佛起駕,這可 以看出柏林當年思想的成熟度與膽氣都處於活潑淋漓的狀態。只是,如 果浪漫主義是如此極端與衝突,那麼,任何對「浪漫主義」的詮釋與描 述都將只是「一面之辭」。此外,柏林對許多思想家的分析也常流於粗 略二分。不過柏林似乎並不在意這些可能遭遇的指責。在此之前已寫過 《馬克思傳》《自由四論》,此後寫了《維科與赫德》《俄國思想家》 的柏林,很清楚他的論證主旨。他終究要說,浪漫主義在不安、自我表 述、追求獨特的個人與文化價值的過程,終於以辯證的發展方式,走到 它原本未曾設想的自由主義、多元主義、容忍與某種程度的自我了解。 某位柏林傳記作者曾說,柏林不精於綿密推理、建立思考體系,可 是你若揭一頁前代偉大作品擺在柏林眼前,就可以幫他從腦中激發出許 多晶燦的火花。柏林不是柴可夫斯基或貝多芬,他是海飛茲或卡拉揚。 九七年秋天柏林過世,他的消失不只代表一位精湛的思想表演者的 殞落,或許也代表英國文人學術(相對於專業學術或博士學術)的終結 。這是個「後文人」時代,你可以期待在大學講堂聽到學風扎實小心翼 翼的報告,或在學術期刊看到註腳繁密但毫不感人的論文,卻大概再也 不易聽到或讀到大閤大歙的激越文論。學術人的「浪漫」氣質(如果有 的話)只能靠寫詩寫樂評或寫所謂的「學院小說」(university novels or the campusfictions)來宣洩。感謝英國出版社在本書裡附贈一張 CD(本書在美國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但似乎沒有CD),轉錄柏林當年 的最後一講,讓我們有機會收藏文人學術的美麗記憶。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