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schweigen.bbs@cis.nctu.edu.tw (成墨),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德希達論「延異(differance)」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Mon Feb 26 22:56:03 1996)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edu.tw!ccnews.NCTU.edu.Tw!news.cc.nctu.edu.tw!ne 看到前一陣子有網友在問「延異」的意思, 因此將我的一篇舊作之一部分 拿出來供大家參考, 希望能有用處。 2.德希達的延異 「延異」是個很奇特的「概念」,德希達說它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一個字, 而用「組聚(assemblage)」來「稱呼」它,有兩個理由:(1).歷史上有許多不同 的無秩序書寫 之架構,德希達所關切的是這些架構的一般系統;(2).「組聚」這個字意味著「 兜攏在一塊兒(bringing-together)」,建議了一種錯縱(interlacing)、交織(w eaving)、網狀的「結構」,讓意含和力量的不同線頭和線索一再分離、聚合(SP ,p.131-132)。但,既然說是「一般系統」,為何又不是概念呢?因為,延異指 的是「差異的根源或產品和差異間的差異、差異之運作遊戲」(SP,p.130),換言 之,正是差異使得這個差異到下個差異成為可能,並且第一個差異和第二個差異 間之差異與第二個差異和第三個差異間之差異,又有所差異(差異的差異),如 此這般地「差異到底」。如果說,事物間要有共同點才能讓我們將它「抽象」成 概念,那麼「延異」當然不是概念,因為它所涉及的都是差異,而這些差異彼此 間又有所差異,根本找不到共同點。藉由「延異」,德希達試圖去談及一切實際 和可能的、彼此間各各不同的差異運作,在這個意義上,「延異」代表了「一般 系統」。 同樣地,一事物或一群事物只有在時間中保持一或多或少的隱定狀態,我們 才能用一名稱去指涉它,並以字詞來「物質化」該名稱;但延異卻指出了「時間 化之不可化約(irreductiable of temporializing)(它也是一時間化--在超 驗哲學的語言中,被稱作始源時間性的構成,但此處不再適用)」(SP,p.130)也 就是,差異的運作是在時間中進行,某一時刻的差異和下一時刻的差異彼此之間 又有所差異,這種不穩定性,使得延異無法被指涉,甚至我們根本不能說它是一 「事物」。如此,當然「延異(differance)」這個「字」不能是一個字詞。 上述顯然已向我們揭示了「延異」的雙重涵義--差異和延遲(時間化運作 )--它們均涵蓋如下的意思:「差異化(differing)做為可辨別性、區分、逸 離、中斷、空間化(spacing);而延遲做為迂迴、延緩、接替、保留、時間化(te mporalizing)。」(SP,p.149)德希達為「延異」找到一個拉丁文的動詞字源 dif fere(差異化)1,在動態層面上涵括了這兩個涵義。首先,差異化也就是時間 化,它「有意識或無識地訴諸時間性的迂迴,此迂迴懸置了『欲望』或『意志』 的完成或滿全,以一種取消或緩和效應的方式來完成欲望或意志。」(SP,p.136) 另一方面,差異化做為非同一、它者、可辨別物等又透露出空間化,因為「必然 有間隔、距離、空間發生在不同事物之間,而且主動地、動態地發生,並在重覆 中有一定的保存作用。」(pp.136-137) 以上是德希達對「延異」所作的「語意」分析。在延異思想下的「意義理論 」又是如何? 德希達接受了索緒爾的記號學和語言學原理--在能指/所指 之共時架構下(能指被定義為物理的(聲響)形象;所指則是概念),記號有其 任意性和差異性:也就是能指和所指的連結能任意地發生,而且「記號指意之元 素不是藉由它們內核的緊緻力才運作,而是由區分它們並將它們互相關聯的對立 網絡。」(p.139),換言之,記號(能指和所指)和記號系統中的其它記號之差 異才使得它能有效運作(指意、意指某物、產生意義)2,這也意謂著「唯一記 號」是不成其記號的,記號必是記號系統內的記號,而且必是差異才使記號系統 成為可能--我們將這學說表述為如下命題: (D1).差異使得記號系統和意義功能成為可能。 (D2).記號系統內之記號和其它記號之差異使得記號能有效運作。 根據這個學說,德希達導出所指概念本身從不是現前的,「每一個概念必然 且本質地被銘記(inscribed)在一條鏈或一系統之中,在其間,由於差異的系統 運作,它指涉了另一個且異於自己的概念。」(p.140)既然是概念是記號之所指 (用胡塞爾的話來說是表達指涉的對象),而且對索緒爾和德希達來說,能指和 所指不能分離。如此,我們得到第三命題: (D3).記號的指涉(對象)是其它的記號或記號鏈3。 再者,一個記號系統從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系統內的差異也是差異自 己運作的效果、產品;既然差異使得記號系統和記號的意義運作成為可能,差異 運作(延異)便成了記號系統和意義的「根源」,但這並不意謂延異是個「單純 且自身不可修改和無差異之現有」,而是「非滿全、非單純的『根源』;它是差 異之結構化且差異化的根源。」(p.141)如果根源的意義侷限在單純、滿全的現 有(對象、主體、意識、意向性、理體....等),那麼這種根源在德希達看來是 不存在的,最初只有延異在那兒,在這個意思上,延異補替了根源;而即使它們 能被稱之為根源,也是因它們做為記號系統下的產物,是延異才使得它們能成為 所謂的根源,在這個意思上,延異是根源的「根源」4。既然延異包含時間化和 空間化的概念,故反過來說,根源(意義的根源)和意義一開始就在時間化和空 間化的差異運動當中,亦即意義不是「凝聚」在單一記號內,而是散佈在整個記 號系統中。如此,我們得到第四個命題: (D4).意義將在時間和空間的中分散和差異化5。 對德希達來說,延異不僅運作在記號系統中,而且也存在於意識和潛意識、 存有物和存有之間6,甚至遍及世界一切;但不管是在什麼領域的延異運動,它 的運作總是會留下「跡(tracea)」--只能以記號來顯示之7。又因,各種領域 的事物均能被表示為記號(或文本),故,記號系統其實乃是延異的「基地」。 德希達將記號系統中的延異擴充到其它領域上,但,最後它們還是要回歸記號系 統的延異中。 1但它的名詞 difference 則失去動詞字源中時間性的差異化涵義,故德希達要 另造一詞 differance 來補足 difference 失去的涵義。 2見 p.140 德希達引自索緒爾之文。 3讓我們引用沙樂普的話做個補充:「的確,在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固定的區分 。假設你想知道一能指的意義,你能夠在字典中找到它;但所有你能夠發現的是 更多的能指,它們的所指你必須一一去查閱,如此等等。這過程不僅無限也有些 循環:能指持續轉換成所指,反之亦然,你從不能達到一最後的所指,沒有能指 在它之內。」(p.35) 4狄斯康伯(1979)以辯証關係來解釋延異補替根源的論點。他說:「如果從根源 開始(每一次有根源時),從『第一次』開始,若沒有延異,第一次將不是『第 一次』,因為它沒有『第二次』跟隨它;而且假如『第一次』就『只一次』,則 完全不會有任何事物的根源....透過第二次而第一次成為第一次,第二次如此有 一種超過第一次方的優先性....」(p.145)此種解釋固然言之成理,但也把延異 解釋成為線性的事物,和德希達所主張的網狀結構是否相符,則不無疑問。 5讓我們再引沙樂普的話補充:「意義並不直接呈現在記號中。因為一個記號的 意義是記號所不是的東西,這意義在某個意思上也不在它之上。意義沿著能指之 鏈被播散或分散,它不易被固定,它也從不單獨呈現在一記號中...」(p.35) 6見“Differance”一文後半部。 7德希達說:「像延異一樣,跡從不如其自己般呈現。在呈現它自己時立刻被抹 消;被聽到後立刻消失,像字母 a 的書寫,被寫記在延異的墳墓中。」(SP,p.1 54)明顯地,跡就像記號,記號的目的在於指出它者,而自己被抹消;跡則顯示 延異運作。既然延異總運作在記號之間,記號就是一種跡;而跡也只能透過記號 來顯示它的存在。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