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一劍霜寒四十州),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閱讀的新方式--超文本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un Dec 20 18:32:07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 本文轉錄自 [grad_dorm] 看板 作者: shakespear (沙士也許不加糖) 看板: AA_Literary 標題: 閱讀的新方式--超文本 時間: Wed Oct 21 23:33:21 1998 「超文本」 (Hyper-Text) 也有學者譯為多向文本,是一種與傳統文本 迥異的書寫與閱讀方式。要了解「超文本」,首先要了解何謂「文本」。 簡而言之,「文本」(text),其實就是一般人眼中的「作品」(work)。 然而在文學評論家,尤其是後結構主義評論家的眼中,「作品」應該重新 定義為文本。 作者將想法化為文字後,就成為了「作品」。讀者閱讀作品時,必須 時時在字裡行間考究,追求最接近作者本義的解答。由於讀者了解作品的 主要方式就是了解作者的創作理念,如此一來,「作品」成為作者遂行專 制的殿堂,「作者」在作品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關於該作品各種評 論,無形中也成為宣導作者權威的傳聲筒。 羅蘭巴特將「作品」觀念導向文本,強調「文本」具有開放性、民主 性,只要可以自圓其說,使人信服,任何人可以自由地解讀文本,創造文 本新生命。在「文本」中,作者的權威漸漸消融,讀者的掌控程度逐步提 升,作、讀者的界限因而慢慢磨糊,而成為所謂的「讀/寫者」(wreader)。 雖然讀者與評論家致力在傳統文本之中尋求解放與更多的可能性,然 而有幾個瓶頸始終很難突破。首先,傳統小說極難擺脫線性閱讀的窠臼。 也就是說,我們必需從第一頁順序讀到結尾,才能完整將整個故事讀完 (尤其我們對該故事完全陌生時更是如此)。其次,傳統文本 (如小說) 很難避免為讀安排高潮、中心、重點,而讀者更難在閱讀中抗拒作者的 安排,勢必會隨情結起起伏伏。再者,傳統文本很難做到無邊界。一本 書一定要有開頭與結尾,「讀不完的故事」在過去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 重要的是,無論是線性順序、高潮重點、開始與結束,都是作者的安排, 讀者無論如何掙脫,都無法突破這宿命的瓶頸,真正瓦解作者權威,讀 者無論如何求變,都只是作者掌中的孫悟空,無法逃出作者的五指山, 達到讀、作者分治共和的境界。 然而,拜電腦科技之賜,文學評論家長久以來追求,諸如後結構 主義者所謂「非線性」(non-linear) 或「多線性」(multi-linear) 書寫與閱讀、後殖民所謂「去中心」、巴赫汀所謂「對話」、「複 調」(multivocal)、「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 以及其他諸如 讀作者界限消融等,都在電腦超文本中達成。 (待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