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stragon.bbs@cis.nctu.edu.tw (快樂得不得了),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哲學簡介 時間 交大資科_BBS (Mon Dec 1 04:04:27 1997) ─────────────────────────────────────── 前言: 看到網上一直有人詢問哲學的入門書, 而原文書又因為語言障礙阻撓了有心親近哲學的 朋友, 敝人不才, 於是興起一股想要介紹哲學的念頭。 我目前的想法是將一本很淺的英文哲學導論(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翻譯出來,它是由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在1987年出 版的, 作者是Thomas Nagel, 此人目前是紐約大學(NYU)的哲學與法律教授, 著有 The view from nowhere(OUP, 1986), Mortal question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ltruism 。 先大略的介紹這本書,它幾乎成為中正大學通識課程哲學概論的課本,該書是為沒接觸 過哲學的人而寫的,一共包含十章, 第一章是導論其餘九章分別討論哲學的九大問題, 內容淺顯易讀,英文程度也不難,全書也才102頁長。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讀,而且我 沒有翻譯的經驗再加上英文程度的關係, 希望哲學版的朋友多加指正和鼓勵。 ========================================================================= 作者 Austragon.bbs@cis.nctu.edu.tw (快樂得不得了),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哲學簡介 第一章 時間 交大資科_BBS (Wed Dec 3 02:48:41 1997) ─────────────────────────────────────── 第一章 導論 這是本為了不清楚哲學問題的人而寫的一本哲學簡介。 一般人只有上大學時 才會接觸到哲學, 而我也預設大部份的讀者都已經到達大學生的年齡或者更 老。然而年齡無關乎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特性, 如果有高中生對抽象的概念 和純理論的論證感興趣, 我還是很高興的---這種人都該讀。 在我們學到許多世界的知識以前, 吾人就已經充分發展了分析能力。 大約在 十四歲的時候, 很多人開始思索一些屬於自己的哲學問題-關於有什麼事物真 的存在, 我們是否可以知道所有的事物, 是否所有事物都有對錯, 是否人生 有意義, 是否死亡就是終結。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討論這些問題, 而哲學材 料應該要直接取材於這個世界和我們對它的關係上, 而非來自於過去的著作。 這就是為何這些著作總是不斷的被討論而身處上層的人們卻鮮少閱讀的原因。 不需要參考思想史, 就能瞭解這九個哲學問題。 我不會討論過去的偉大哲學 著作或它們的文化背景。 哲學的核心在於人們不斷反省而感到困擾的特定問題 上, 研讀哲學最佳的方式就是直接思考這些問題。 一旦這麼做, 你將能對其 他相關的著作有著更佳的瞭解。 哲學和科學還有數學都不一樣, 它不像科學依賴實驗與觀察,哲學只依靠思考。 也不像數學, 它沒有正規的證明。 哲學的整個工作乃是提出問題, 論證, 觀念的徹底批判, 思考可能的反對論證並且探討這些概念如何可能。 哲學主要關心的是質問理解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但沒經過深思的觀念。 歷史學家 也許會問過去出了什麼事, 而哲學家會問"時間是什麼?" 數學家很可能研究數字 間的關係, 但是哲學家會問"什麼是數?" 物理學家會問原子是由哪些物質所組成 或者問有什麼可以解釋重力的, 然而哲學家問的是"我們如何能知道心靈之外存在 著東西?" 心理學家探討兒童如何學習語言, 哲學家則問"一個字如何使它有意義?" 任何人都會問是否不買門票而偷溜進電影院是錯的, 而哲學家問的是"有什麼理由 使得行為有對錯可言?" 若不將時間, 數, 知識, 語言,對錯, 認為理所當然是無法過下去的, 然而 哲學的研究在於那些問題本身, 它使我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顯然的, 這並不非易事。 研究的觀念越基本, 所能用的工具也會越少, 而可以 接受和假設的空間也都很有限。 所以哲學常會是一種讓人頭昏的活動, 它的成果 也鮮少可維持久遠而不受挑戰。 既然我相信學習哲學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對特定問題加以思考, 我只說它們一般 的性質就好了。 我所考慮的九個問題分別是: 超越心靈以外屬於世界的知識 他人心靈的知識 心物的關係 語言怎麼可能? 我們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道德的基礎 那一種不公平才算不合正義 死亡的本質 生命的意義 它們是唯一的選擇: 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問題。 我所說的只代表我個人的想法, 並不一定是大多數哲學家的觀點。 也不是所有 哲學家都會想這些問題: 他們的意見紛歧, 常常不只有兩種立場而已。 我個人 的意見認為大多數的問題尚未獲得解決, 有些問題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 本書 的目的並非是提供答案-即使是我自己認為正確的-只是以極為初步的方法介紹這 些問題好讓你們深思。 如果能先對這些問題感到一點困惑, 哲學理論學起來就 容易些。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處理可能的解決方案並找出它們的不對勁的地方。 我會試著開放問題, 除非你確定我說的有理, 否則沒有理由相信我。 此外, 還是有很多極為優良的介紹性讀物, 裡頭精選了過去的偉大哲學家和最近 的許多作品。 這本小書並不能取代它們, 我只期望能盡可能以清晰而直接的方式 看待問題。 倘若看了第二次, 你的收穫將會更佳豐富。 ======================================================================= 作者 Austragon.bbs@cis.nctu.edu.tw (快樂得不得了),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哲學簡介 第二章 時間 交大資科_BBS (Fri Dec 12 02:35:07 1997) ─────────────────────────────────────── 第二章 怎麼你知道? 你如果好好的想這個問題, 唯一可以確信的事物只存在你的心裡。 所有你的信念-不管它們是圍繞在太陽, 月亮, 星星, 房子,和你的住家附近, 歷史, 科學, 其他人, 甚至你自己身體的存在-它們都基於你的經驗和思考,感 覺和感官印象。不論是看手中的書, 感覺到腳下的地板,或者記得喬志華聖頓是 美國的第一任總統, 或水是H2O, 那一直都是你在做的事情。只透過內在經驗和 思考,還有理解力, 還是離真相很遠。 平常你不會懷疑地板, 窗外的樹木或者牙齒的存在。 事實上, 在大部份的時間裡 你甚至沒有想到你所意識到的心理狀態: 你好像直接的意識到它們。 然而你怎麼 知道它們真的存在? 如果試著宣稱外在物理世界的存在, 理由是除非外面有東西, 它發著光或反射到 眼睛而使我們有視覺經驗, 要不然我們看不見建築物, 人們, 星星。 顯然的可 以這樣回答: 你是怎麼知道那個的? 這又是你對外在世界和跟它的關係的另一項 主張, 而這個主張必須以你的感官證據為基礎。 然而, 唯有先依賴心靈的內容 去告訴你關於外在世界的總總, 你才能確信視覺經驗是如何促使你有這些證據。 而這正是要懷疑的地方。你如果想要訴諸你的印象用以證明自己的印象很可靠, 如此一來就變成了循環論證, 而得不到任何結果。 假如所有的事物其實只存在你的腦海, 它們對你有什麼不同?-假如你所以為的真 實世界其實只是一場大夢或者幻覺, 而你永遠也不會醒來呢? 如果就是這樣, 你 當然不可能醒過來, 因為醒來以後沒有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你可以去的。 因此, 它不是普通的夢或者幻覺。 通常我們想到的夢, 它發生在真實房子裡的一張真實 床上的心靈裡, 即使人們在夢中從殺人犯的割草機跑到堪薩斯市的街道。 我們也 會假設夢境就發生在作夢者的腦子裡。 然而你的所有經驗是否可以像大夢一場, 在這個夢之外別無外在世界?你怎麼知道 不是這樣子的? 假如你所有的經驗都是一場夢, 除此夢之外別無他物, 那麼你所 想要證明的外在世界其實都是夢的一部份而已。 敲桌子或捶自己一下, 可以聽到 聲音也感覺得到撞擊, 卻也跟其他發生在你的心靈裡的情況沒有兩樣。 沒有用的: 如果你想要利用內在的心靈去指引你外在於你的心靈, 從心靈的內在出發, 我們 不能以似乎是如何如何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那還有什麼是可以利用的呢? 所有的經驗必須透過心靈-不管是以知覺的形式, 書 本和其他人提供的證據, 或者是記憶-和注意到自己存在以外別無它者, 兩者並無 二致。 你甚至可能連身體和大腦也沒有-因為所有你的經驗必須透過感官證據。 你從來沒看 過自己的大腦-你只是假設每個人都有而已-然而, 就算你看到過自己的大腦, 或認 為自己有大腦, 那也只是另一個感官經驗。 也許你, 做為經驗的主體, 除了自己 的存在之外, 別無物理世界的存在-星星, 地球, 身體, 都不存在。 也許有另外 一個空間。 從以上的論證可以得到最根本的結論是存在的只有心靈。 這一類的觀點, 稱之為唯 我論 (solipsism)。 持這個論點的很少, 你也可由文中得知我也不贊同。 假如我是 唯我論者, 我大概就不會寫這本書了, 因為我不會相信能讀到什麼。 或許, 我是 為了人生的趣味而寫, 看到它印成白底黑字, 有人讀了它跟我講他對本書的反應, 等等。 夠幸運的話, 還可以得到版稅。 也許你才是唯我論者: 在此情況下, 你會將本書視為自己心靈的產物, 當你讀它 時使你產生了經驗。 顯然的, 我無法向你證明自己的存在, 或者是物理對象如書的 存在。 另一方面, 那些證據並不足以保證只有你自己存在。 以心靈的內在為基礎, 並不能 使你知道外在世界的不存在。 除了印象和經驗外我什麼也不知道, 這樣的結論也許會 妥當一點。 存不存在著外在世界, 如果存在, 外在世界和你看起來的樣子也許完全 不一樣也有可能不完全相像。 這觀點稱為外在世界的懷疑論 (skepticism about external world)。 可能還有更強的懷疑論。類似的論證似乎說明了你連過去的存在和經驗也不知道, 因 為所有你能夠依據的, 包含記憶的印象在內只有當下的心靈內容。 你要是現在無法 確定外在世界的存在, 你怎麼能確認在這之前你存在過? 你怎麼知道自己並非是幾 分鐘以前才產生的而且完全具有你當下的記憶? 你不可能產生在幾分鐘以前的證據 在於人們和他們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這個信念上, 跟著是你所相信的已經發生過的 事件上。 然而以這些信念證明你過去的存在又成了循環論證, 以過去的真實存在做為 假設來證明過去的存在( the reality of past)。 除了當下的心靈內容, 看起來你陷入了無處可確定的狀態中。 而且不論你用什麼方法 脫離處境都會失敗, 因為你所做的假設正是你所要證明的-除我以外也存在著外在世界。 譬如說吧, 如果少了外在原因作成的解釋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這些經驗, 基於這理由, 你主張外在世界一定存在。 懷疑論者可以有兩種回覆。 第一, 即使外在世界存在, 從經驗的內容如何告訴我們外在原因是什麼樣子? 你從來就不曾直接觀察過任何的外 在原因。 第二, 什麼理由使你認為任何事都要有解釋? 沒錯, 以一般而不具哲學的 世界觀而言, 心裡所進行的各種過程至少有一部份的原因出在心靈以外。 但你不能以 想要知道的對象正是你所以認識的外在世界為前提。 而且也不能光憑觀看自己的內在 就證明了這項原則。 無論如何, 對你而言, 還是會有合理的原則, 有什麼理由相信 它符合這個世界? 科學也沒幫我們解決這問題, 儘管看起來像是有的樣子。 在一般科學的想法中, 我們 依賴普遍的原則解釋世界, 從一開始看世界的樣子到另一個真正的世界觀。 用理論描 述藏在背後實在界的各種現象, 原因是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實在界。 這正是物理和化學 所說的圍繞於我們四周的是由肉眼無法看見的原子所組成。 對於外在世界的信念, 我 們是否也能主張它們也和原子具有相同的科學背景? 懷疑論者的回答是科學推裡的過 程一樣會引起我們已經考慮過的懷疑論難題: 科學像知覺一樣的易受攻擊。 由觀察下 的理論性解釋所得到的觀念, 如何得知它們會與外在世界一樣? 如果無法建立感官 經驗對於世界的可靠度, 就沒有理由認為科學理論也可以相信。 這問題還有另一種回應。 有些人認為我所說的最基本的懷疑論是沒有意義的, 外在 實在的觀念假如沒有人能夠發現就沒意義。 譬如說, 有個論證是這樣的,能使人醒過 來發現自己一直睡著, 而能使別人(或待會的自己)可以看見的幻覺並不存在。 與 實在不符合的印象和現象必須要與實在符合的事物成對比, 否則現象與實在間的對比 便無意義。 根據此點, 要是無法從夢裡醒過來, 那就不算是夢: 這就是實在的觀-你所居住的 真實世界。 所有我們對存在事物的觀念就是我們能夠觀察的觀念。 (這觀點有時候 叫做檢證論verificationism)觀察有時候會出錯, 然而那意味著可由其他觀察更正 -當從夢裡醒來或你所想的一條蛇只是草地的陰影。 事物的真相若是不具正確的可能, 世界的印象在你的想法中為假則是沒有意義的。 此話若為真, 而且懷疑論者若是認為唯一存在的只有自己的心靈, 他就是在開自己 的玩笑。 他在開自己的玩笑, 理由是除非有人能夠觀察到物理世界不存在, 要不然 物理世界不存在不可能為真。 而懷疑論者在此努力要想的是, 除了懷疑論者自己和 他心靈的內部可以觀察到之外, 別無他物。 故, 唯我論無意義。 唯我論想要從印 象的整體中扣除外在世界, 它失敗的原因在於若是外在世界被削減掉, 印象就不再 只是印象而已, 他們變成了真實的知覺(perceptions of reality)。 這個反對唯我論與懷疑論的論證有何優點呢? 所有的實在都可以我們所觀察到的來 定義。 但是不能被任何人所觀察的真實的世界觀或關於實在的事實, 真的無法瞭 解嗎? 懷疑論者宣稱要是存在著外在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即可被觀察, 因為他們存在 著, 而非因為可觀察所以存在: 存在與可觀察性不同。 而且儘管我們能夠從例子中 察覺經驗與實在間的對比並瞭解到夢和幻覺, 相同的觀念似乎卻可以延伸至一些真實 但不能被觀察的例子中。 那樣如果是正確的, 主張世界就只是由心靈所組成的想法似乎不在無意義, 雖然 你我都不能發現這是真的。 而且,假如這並非無意義而是你必須考慮的一種可能, 不用循環論證似乎沒有法子證明它為假。 所以除去心靈之外別無他物。 這就是所 謂自我中心的困境。 說了這麼多, 我還是得承認不可能認真的相信世界上所有圍繞在你身邊的事物都不 存在。 出自天性而且很有說服力的我們接受了外在世界: 不能只靠哲學論證就把它 丟棄。 別人和事物不只是好像存在著: 我們還是相信他們的確存在, 即使是論證 告訴我們沒有理由抱著如此的信念。(也許有理由, 在我們對世界的整個信念系統 中, 相信一些特殊存在物的存在: 好比是麵包盒裡的老鼠。 但那不一樣, 這樣就 假設了外在世界的存在。) 要是獲得外在世界的信念是如此容易, 大概就不需要理由了。 我們就只能不要管這 事而且希望我們是對的。而這也正是大多數的人放棄嘗試證明以後所做的事, 即使 他們沒有理由反對懷疑論也不能靠它活下去。 但是, 這意味著大部份我們所持有的 關於世界的信念面臨了這樣的事實(a)他們有可能完全為假, 和(b)我們沒有理由排 除這種可能性。 於是留下三個問題: 1. 心靈的內部是唯一存在的事物, 這樣的可能性有意義嗎?-或者即使心靈以外還 有個世界, 他會不會和我們所相信的完全不一樣? 2. 如果這些都有可能, 你能夠證明他們事實上都不是真的嗎? 3. 假如你無法證明心靈之外還有事物的存在, 繼續相信還有外在世界妥當嗎?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