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cskang.bbs@bbs.cs.nccu.edu.tw (康莊),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儒、道、佛哲學之比較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Jul 21 08:17:14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儒、道、佛哲學之比較
     ~ written by cskang,  ~

東方哲學以儒、道、佛為代表。
儒家強調理性,注重個人的修身,及人際、宗法關係。
道家法自然,講無為、超脫,與世無爭,境界極高。
佛家講慈悲,愛惜萬物,不殺生,是極度的「感性」;但對個人的
生活,又極理性的要求要去除各種物慾、我執,就是把人性中壞的
部份都要去除。

佛、儒思想都是來自社會經驗之累積,道家思想則是知識份子逃避
亂世、獨善其身的一套想法。

佛家的經驗多半來自下層社會的芸芸眾生,所看到的是人生在世的
各種困苦及業障。佛家主張除無明、破我執,發揮博愛的精神,把
人性昇華到佛性。

儒家經驗則多半來自上層貴族社會,主張「內聖外王」,所以有對
君臣、父子關係的規範,又強調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
道理。

道家思想則出於有高度智慧的人的深度思維,遵循宇宙本體之原則
而深入觀察人生,認為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最佳解決之道為「反璞歸
真」,則問題自解。

三種哲學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可謂殊途而同歸,但三家
的起點和方法都不同。由於方法的不同,常人又和聖人、智者的智
慧相差太遠,再好的學說流行一久,也會產生流弊。

佛家強調因果輪迴及生老病死諸多苦難,容易使人(眾生)消極、
宿命,以今生修來生,戰戰兢兢地做善事、積功德,生活得過於嚴
肅。

道家非常宏觀,道家的「禍福或然論」使人處世豁達,把禍福、貧
富、貴賤等兩極化的觀念都拉近的距離,但也容易流為自我解嘲的
阿Q精神,甚至變成「差不多」先生,最後就是是非不分了。

儒家強調忠孝節義,立功、立德、立言,但過分強調就容易變「功
名」主義。像岳飛、文天祥之「萬古流芳」,可謂儒家標榜的「勇
者」之極致,但一些「馬革裹屍」的無名英雄是否同樣偉大?為了
求功名,有時就不免虛偽了。

天人合一的境界非常人所能達到,但我們仍可朝「明心見性」的方
向努力,做個有智慧的人。我們不能達到各家之極致,但仍可擇取
各家哲理,整理成我們自己的人生哲學。

我心同時具有善心與惡心,能夠去惡揚善,我心就是佛心了,正是
佛家所說的「心即佛」。平常我們所說的「良心」、孟子說的「善
性」、甚至基督教所謂的「聖靈」,都是指同樣的東西,也就是人
類心靈最深層的「良知、良能」。

佛家對人性的分析最為透徹,其所謂「貪、嗔、癡」三毒,是人類
的三種基本惡性,人人都生來就有這些惡性。「貪」是基本惡性之
最,由「貪」可以衍生出其他更多的惡性,例如「癡」和「妒」。
「嗔」是所有負面情緒中最具破壞力的一種,也是許多衝突和不幸
的根本癥結。「癡」是對財、色、名、利、權之緊追不捨,是一種
心理障礙,堵死了理性和一個人心理的活動空間。

三家之中只有先秦儒家言「勇」,富於西方進取精神。道家和佛家
都非常保守,遇事(災難)主退隱,不言犧牲,說「忍辱」而不言
「雪恥」。儒家則強調成仁取義的「大勇」,說「仁者無敵」、
「知恥近乎勇」,更說「自反而縮(直也),雖千萬人,吾往
矣!」可惜唐宋以後,儒家受佛道的影響而趨於保守,轉而專重
「知、性之學」。但一代儒將王陽明,矯正了宋明理學「格物致
知」之偏頗,提倡「知行合一」,恢復了先秦儒家的「實踐」精
神。

三家之中只有「道家」懂得「幽默」。老子和莊子都是詼諧而玩世
不恭的哲學家。莊子更著有「逍遙遊」以闡明人生之真樂。莊子的
真樂建立於對名、利和死亡的超脫,也是大智慧的表現。佛家、儒
家都太嚴肅,佛家只看見悲苦,而割捨、去執的過程更是苦不堪
言。儒家也是一本正經地說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儒者之中只有
顏回粗食淡飲也不改其樂,其實顏回倒頗有道家之風,不似其他大
儒。

總之,儒、道、佛雖然各有其思想上的優點和缺點,但合在一起,
互有所補而代表了東方哲學思想之精粹。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