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cccc.bbs@bbs.nhctc.edu.tw (新俠客),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易經與聖經 發信站: 新竹師院風之坊 (Fri Jul 18 10:47:00 1997)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nctu!ccnews.NCTU!nhctc_bbs ~v 用︽聖經︾解讀︽易經︾ 自序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思想||儒家和道家的共同根源。尤其是 ,中國的一切學問,甚至民間宗教、方術,都以︽易經︾為其依附的對象。所以,︽易經 ︾這部書有它一定的重要性。它是想瞭解中華文化、華人思想不可不讀的一部書。當然, 作為一個基督教徒,或基督教的傳教士,想在中國中傳福音,也應該對它略有瞭解。 現在,有關︽易經︾的研究、註解、論文,真可說是汗牛充棟;那麼,我又為什麼要 再寫這麼一部書呢? 那是因為:我深感在這些著作中,真能簡單扼要、提綱擷領、理性分析,不涉迷信的 解說,實不多見;而讀不懂︽易經︾原文,或完全不讀︽易經︾的所謂﹁︽易︾學專家﹂, 隨處皆是。胡說八道,裝神農鬼,招搖撞騙,使一些不明就裡的人,如墜五里霧中,或者 走錯了路,十分令人感到深深的可惜。 ︽易經︾在起初的時候,確實是一部占卜的書,但是發展到後來,因為先聖先賢與學 者們的充實、發揚,再加上各門學問的學者都要從中找尋靈感與智慧、各家各派的學者都 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發揮,所以今天的︽易經︾已經成為人生的指南,具有高度的哲理與智 慧。 另外,我們應知:︽易經︾是一部講天人之間哲理的書,高深難懂;但關於天道,也 就是對上帝的認識,老實說,中國人所知確實不多。但因他們以自己的﹁理學﹂或﹁小學 ﹂,驕傲自是,封閉保守且自大,就不容易接受我主基督福音的真光。 老實說:上帝是非常公平的。祂給我們中國人很好的聖哲、作人做事的智慧,這些東 西,西方人並未全然認識,按理在世界文化上,應有它一定的地位。但是關於真神上帝─ ─所謂的天道,中國歷代哲人,確實有它們的侷限,而需要藉著基督教的︽聖經︾來引導 。所以,我希望在︽聖經︾的亮光下,對︽易經︾作一解讀。 我個人,自幼蒙主基督拯救,皈依真道;又受教於傳統派的國學大師,獲得中華民國 國家文學博士,擔任國學教授及服務教育界,逾三十年。走入︽易經︾的學術園地,也近 十年。自信對於天道、︽易︾理,頗有所得。志願貢獻一得之愚,就教於學術前輩。一方 面也希望對基督聖道與中國文化,作一溝通的工作。 甚望讀者,能因此書走入瞭解︽易經︾的正確門路;也希望讀者能在瞭解︽易經︾的 同時,認識真神上帝,接受基督耶穌的浩大救恩,享受屬世、屬天最佳的雙重福氣。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元日,國家文學博士遼北張成秋教授序於新竹行健齋,時年五十六歲 用︽聖經︾解讀︽易經︾ 導論 一、論︽易︾ ︽易經︾,最初只稱為︽易︾。﹁經﹂字,是後加的。所謂﹁易﹂,究竟是什麼意思 ? 歷來的說法,有ヾ象﹁蜥蜴﹂之形;ゝ變易;ゞ上面是﹁日﹂字,下面是﹁月﹂字, 結合而成;々︽易緯.乾鑿度︾引鄭康成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 也;不易三也﹂。 茲就上述意見略述個人的看法:ヾ說,應是﹁易﹂的本來意思。ゝ說,是﹁易﹂的引 伸意思;因為蜥蜴的身體、顏色都是富於變化的。而且,孔穎達也說:﹁︽易︾者變化之 總名,改換之殊稱……為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並且,︽易經︾譯成英文,一種是按音譯,不必說了;另一種按意譯,則叫做︵THE BOOK OF CHANGES ︶,就是﹁變化之書﹂,故以︽易︾為變化、變易,是對的。ゞ說有點 問題。因為日、月與變化,在意義上,似乎沒有什麼關係。︽易經︾固然以陰陽兩種觀念 為主,而日月就有陰陽之意義;但是,日月不能代表全部的陰陽觀念,而陰陽觀念也不能 代表整個的︽易經︾。而且,絕不是先有日月、才有陰陽觀念,最後才有︽易︾或﹁變化 ﹂之觀念的。 至於々說,也甚有理,不過簡易、不易都是引伸。︽易經︾的基本觀念,非常簡單, 故說簡易;︽易經︾的道理,雖說變化,但一切變化,是依據不可變得原理在運行的,故 說﹁不易﹂,亦有其理。 二、《易經》的形成 《易經》最早,是伏犧氏畫八卦。八卦之前,相傳有《河圖》、《洛書》,引起畫八 卦之靈感。但因證據薄弱,不便採信。 《河圖》、《洛書》,相傳是上古之書,是在黃河與洛水,分別由龍、馬現出來的神 書。在朱熹的︽周易本義︾上,有所刊載。(如圖一) 大概《河圖》、《洛書》,是一些白圈與黑圈的組合。奇數圈是黑的,偶數圈是白的 ,錯綜排列,《河圖》排的是馬背的樣子,《洛書》排的是龜背的樣子,其中有陰陽、奇 偶相生的意味。 八卦是陰、陽二爻,以三個位置配合而成。陰陽代表宇宙中一切相對的現象。而宇宙 、陰陽的根源與支配者,則是太極、道。太極、道,是絕對;陰陽,是相對。宇宙萬象中 處處充滿了絕對、也處處充滿了相對。絕對與相對是並存的。 八卦為: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分別象徵了天、地、雷、山、火、水、 澤、風等自然現象。 在朱熹的︽周易本義︾上,有︿八卦取象歌﹀,便於記憶。︵如圖二︶ 伏犧氏距今六、七千年,他的太極、陰陽等觀念,是中華文化,特別是儒、道兩家思 想的根源。中華文化的特徵,也就是《易》哲理的最高境界:是相信在宇宙處處相對又絕 對的人、事、物中,凡相對的雙方,互相依存,相輔相需;彼此應該互相配合、交流,而 不要仇恨、鬥爭,才會欣欣向榮,生機不斷。 到了周文王的時代,把八卦加以重疊,形成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 爻。卦與爻,就如同抽到的籤一樣,是預測未來的工具。文王替每一個卦、爻寫上抽籤的 結果,那就是〈卦辭〉與〈爻辭〉。二者合起來,就是《易經》或《周易》的『經』文。 六十四卦的卦名與次序,見(圖三)。 爻有本質與位置的問題。就本質說,它是陽?是陰?就位置說:由下往上數:依次為 初,二、三、四、五、上。 本質與位置,如果配得好,則此爻就是好爻,否則是壞爻。當然,每一爻的︿爻辭﹀ ,也會有所指示。 而卦的好壞與性質,則由︿卦辭﹀可知,亦可由該卦所代表的現象探知。 至於八卦,六十四卦,都有方位的問題。八卦代表八方,即東、南、西、北,東北、 東南、西北、西南。六十四卦所對應的方位,就更細密、複雜了。 就以八卦,每一卦所對應的方位,就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例如伏犧氏與文王的八卦方 位,就不一樣。前者叫做先天八卦,後者叫做後天八卦。 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道理,我實在看不出來它的奧妙。而且,既然重卦成六十四卦, 是文王時的事,怎麼伏犧氏時就有六十四卦的方位呢? 三、︽易經︾與︽易傳︾ ︽易︾稱為﹁經﹂,是有推崇之意。﹁經﹂的本義,是﹁織布時的直絲﹂︵織布時的 橫絲叫﹁緯﹂︶。以後,因為書是用絲穿起來,成為冊子的東西,故也叫做﹁經﹂;到了 後世,狀況變了,不是任何書,都能享有﹁經﹂的稱謂。故︽說文解字.段註︾說:﹁是 故三剛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 章學誠解︽易經︾﹁經綸﹂說:﹁經綸之言,綱紀世宙之謂也。﹂︽孝經.序疏︾引 皇侃曰:﹁經者,常也、法也。﹂鄭玄︽孝經.序︾說:﹁經者,不易之稱。﹂班固︽白 虎通︾云:﹁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經。言不變之常經也。﹂都證明稱﹁經﹂,有 推崇之意。 既然有﹁經﹂,自然有﹁緯﹂。漢朝時,有許多﹁緯書﹂,自然也有︽易緯︾,都是 依照﹁經書﹂附會而成的,學術價值不高。 ﹁傳﹂比﹁經﹂的地位,又低一級。﹁傳﹂是解釋﹁經﹂的。張華︽博物志︾說:﹁ 聖人著述曰經,賢者著述曰傳。﹂足見﹁傳﹂的價值比﹁經﹂低一級。 解釋︽易經︾的,叫做︽易傳︾。所謂︽易傳︾,相傳是孔子所作,又叫︽十翼︾。 內容包含︿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 ﹀、︿說卦﹀、︿序卦﹀、︿雜卦﹀。至其內容,等我們講到的時候再說。 《周易》稱『經』,當然表示它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但事實上,它只是十分素樸的 占卜之詞。即使周文王在寫〈卦辭〉〈爻辭〉的時候,賦予了它一些較高的意義,但也是 有一定的限度。 直到孔子作〈十翼〉,也就是所謂〈易傳〉的時候,才把儒家天人之間的哲理,充分 的融入其中。而《易經》真正的價值,恐怕是在這〈十翼〉之中,而不在「經」文裡面。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說:﹁所以︽易︾是本有,是儒家所述,而︿繫詞﹀︿文言 ﹀等,是儒家所作而︽易︾在思想史上的價值,亦即在︿繫詞﹀︿文言﹀等……在中國歷 史中,自漢迄清,有大影響於人心者,非︽周易︾,而乃帶︿繫詞﹀︿文言﹀等之︽周易 ︾。﹂(第一篇,第四章,九二、九三頁)這話說是說得不錯的。 孔子是把儒家哲理融入《易經》的第一人。 四、︽易經︾的發展簡史 到了漢朝,因為思想界走入陰陽五行,讖緯術數的迷信之中,所以《易》學也蒙上了 一層陰影。當時流行的是所謂﹁象數﹂《易》。講其中所含的現象、象徵意義。尤其在解 釋卦義的時候,有所謂錯卦、綜掛、互卦、變卦;在說明卦、爻上下位置的時候,有所謂 應、比、乘、承的講究。加上五術裡面的比附運用,則穿鑿附會的情形,自是難免。 所謂錯卦,即犬牙相錯之意,是指原卦的陽爻變陰爻而形成的新卦; 所謂綜掛,即兩卦相綜,其卦內各爻,本質不變,只是上卦作下卦,下卦作上卦。 所謂互卦,是專就一卦之二三四五爻說:以二三四爻合之為內卦,三四五爻合之為外 卦,所形成的新卦。 所謂變卦,是原卦的某一爻發生了變化,或與其他位置的爻互換,而形成的新卦。 這些,對於原卦的意義、作用或解釋,都有影響。 所謂的應,是指上下卦,在該卦同位置上的某一爻,互相呼應:陰、陽相對。 所謂的比,是兩爻相鄰; 所謂的乘,是騎在某爻之上的,是什麼爻? 所謂的承,是捧著某爻,在某爻之下的,是什麼爻? 這些,對於爻的意義、作用或解釋,都有影響。 到了魏晉南北朝,玄學興起。當時最有名的《易》註,就是玄學大師王弼所作。這本 書,後來經過韓康伯的補充,被採入《十三經注疏》,成為以道家思想解釋《易經》的重 要作品。 以儒家思想解釋《易經》,要到宋朝朱熹所作的《周易本義》,和程頤所作的《易程 傳》,才到了頂峰。其中包含個人的修身、立命、處事、待人、治國、安邦、心性修養、 天人互動……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中國文化,以儒、道二家為主流,而《易經》也有儒、道兩家不同角度的詮釋,所以 《易經》自然成了中國文化最高的原理。其後佛教傳入中國,從佛教、佛學角度詮釋《易 經》的,也所在多有。 五、︽易經︾與五術 五術,就是五種技術。包括山(在山中修仙) ,醫(中醫學),星(觀星術),相 (觀象:如面相、手相、骨相,及陽宅、陰宅等風水學)、卜︵占卜︶。 說到︽易經︾與五術的關係,要瞭解戰國、秦、漢之時的陰陽、五行說。陰陽的觀念 ,在︽易經︾裡本有,不必說了;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宇宙間的基本質 素與運動力。 譬如金,代表金屬、內斂力;木,代表植物、向上力;水,代表液體、下滲力;火, 代表氣體、熱力、放射力;土,代表固體、中性、穩定力。 然後,陰陽五行家,喜歡把它們與宇宙中,一切的事物相比配。我曾經調製了一個簡 表,呈現了其比配的大致內容:★ 在這張比配表中,相關的東西,就歸類在一起。而︽易經︾,本來就是探討宇宙與人 生關係的書;在他們的比附下,陰陽五行便也結合進︽易經︾原來的思考系統中了。我們 也看見,人體的結構,也在陰陽五行的比配之內。這就使︽易經︾與中醫發生關係了。 道教講修仙。修仙,基本上是使人類的生理機能,能夠突破極限,達到神奇莫測的境 界。因為陰陽五行家,一方面結合了︽易經︾,一方面又結合了許多民間迷信,而這些東 西,又都被道教所吸收。所以,仙術也與︽易經︾發生了關係。 其中另外的部份,有許多涉及預測術。其實,︽易經︾本來就是對未來實行預測的書 。︽易經︾的陰陽爻,好比兩個籤;︽易經︾的八卦,好比八個籤;︽易經︾的六十四卦 ,好比六十四個籤;︽易經︾的三百八十四個爻,好比三百八十四個籤。占卜的時候,就 是從這些籤中,抽出一個結果。事實上,占卜的性質,與抽籤是一樣的。只是,故作神秘 ,使人相信真的能預測未來而已。 你問我,︽易經︾占卜準不準。我不是江湖術士。如果我是江湖術士,一定會說:﹁ 準,準,千真萬確,準得不得了。﹂因為我要靠它吃飯,不得不這麼說,否則,豈不是砸 自己的飯碗嗎?我會這麼傻嗎? 事實上,宇宙、人生是多變的。用抽籤的方法,預測未來,是無可奈何的事。當人的 智慧,無法預知未來的發展時,只好用這個方法了。但是,人類的智慧與知識,日益進步 的今天,許多的事,我們不再使用求籤、問卜的方式。因為,這畢竟是民智未開之時,人 們所使用的方法。現在民智已開,許多問題,就不再使用這方法了。 例如:明天的天氣如何?現代人是相信天氣預報呢?還是用占卜、抽籤求答案呢?生 病,去看醫生呢?還是到廟裡求一根藥籤呢? 當然,到現在仍然還有一些愚夫愚婦,會作這種傻事;但是,有現代知識、受過科學 洗禮的人,我相信絕不會如此。 所以,以我個人卑微的觀察,︽易經︾占卜,是非常原始的未來預測術。現在的五術 ,雖然把它搞得非常複雜,但也要以︽易經︾作標榜,以爭取人們的信仰。但說穿了,還 是憑著或然率。其準確性,實令人質疑。 當然,話也許說的太絕了。因為人類的知識與智慧,無論如何發展,總有其極限。在 人類的極限以外,對於不可知的未來,要想有所預測,則類似抽籤或請教先知、預言家的 事,事實上也難以完全避免。因此,在今日科技、學術如此發達的社會,仍然有人相信這 一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尤其,︽易經︾的卦、爻辭,就如同籤詩一樣,往往是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解釋 的時候,又需要盡量運用象徵、想像的方法,去觸類旁通。則無論怎樣的解釋,江湖術士 都能自圓其說,使你覺得他準。 再加上前述的錯卦、綜掛、互卦、變卦,一個卦,可以與幾乎所有的卦,發生關連、 或是聯想。則︽易經︾的預測術,自然也可以隨便胡說,怎麼樣都無法不靈驗了。 林麗真說:「︽易︾學的發展,足見附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論,而有十二 消息卦、六日七分、納甲、爻辰、飛伏、互體、半象、旁通、世應……等新奇怪異的名目 出現。則一卦可衍為無數之卦體……若再添以爻變、卦變、爻辰、納甲、假象、逸象…… 等為說,那簡直就更支離謬悠、繁瑣至極! ﹁王弼有鑑於兩漢︽易︾學,如此上天下地極盡其攀連牽合之能事,深感此一捨本逐 末之學日趨纖巧怪異,故斥責其流弊說:﹃一失其原,巧愈彌甚,而義は所取,蓋存象忘 意之由也。﹄」(見其所著︽王弼︾) 這話,可以說,對︽易經︾的走入迷信,反駁得十分真切。︽易經︾的價值,到底不 在占卜預測上,而在其中所含的宇宙、人生哲理。而︽易經︾的宇宙、人生哲理,是怎樣 產生的呢?是熟讀︽易經︾中一切﹁經﹂、﹁傳﹂文字之後,融會貫通,再加上學者的深 入思考,而獲得的。 ︽易經︾的經傳,即︿卦辭﹀、︿爻辭﹀,只是表示某一種處境。你一個抽籤的人, 所抽的結果,並不一定就是那根籤所代表的環境、遭遇。我們說過了,那只是機率,只是 碰巧。而︽易︾哲理,則是怎麼一回事呢?它就有如把每個籤的環境、遭遇,都弄清楚。 他不抽籤,他把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所有的籤來作對比,然後找到自己真正的環境、處境 的那支籤。他並且由所有的籤中,找出宇宙、人世之中,運行的法則,作為自己行事為人 的參考。 這比隨便抽一支籤,來瞭解自己的處境、命運,要高明、準確多了吧?我所以說,︽ 易︾哲理比︽易︾象數、占卜,層次高多了,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精通︽易經︾哲理的人,可以說已到了孔子所說的﹁知命﹂、﹁知天﹂的境界。 這樣,你說,他還會找江湖術士﹁算命﹂、﹁占卜﹂嗎? 六、︽易經︾的宇宙論 ︽易經︾認為宇宙的起源與主宰,是﹁道﹂或﹁太極﹂。太極與道,是同一所指。所 以,我的朋友楊汝舟教授就給他合在一起,稱之為﹁太極道﹂。 然而,﹁太極﹂或﹁道﹂,怎麼形成現在的宇宙萬象呢?︽易經︾認為:﹁太極生兩 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也就是說,它是以不斷的二分方式,由一向多,不斷的分化。宇宙的起源與主宰,是 ﹁道﹂或﹁太極﹂,那是一。但是,宇宙萬有是多的,是萬象雜陳,是複雜的。這樣以不 斷的二分方式,由一向多,不斷的分化,最後可以達到無限。這樣,宇宙萬象就形成了。 所以,在我粗淺的認識中,﹁道﹂或﹁太極﹂,實際上就是哲學上的﹁本體﹂,佛學 上的﹁真如﹂或﹁佛性﹂,宗教上的﹁神﹂、﹁上帝﹂。 而對宇宙的起源與主宰,人因為知識有限,雖然知道它是存在的,但是總如瞎子摸象 ,不十分清楚。以我的知識與智慧,加上個人的宗教經驗和體察,則必須誠實的說:﹁眾 說紛紜中,只有︽聖經︾中啟示的上帝,才是究竟。﹂ ︽易經︾除了認為﹁太極道﹂是宇宙的起源與主宰以外,又認為人與萬物之中,每一 個部份,都有﹁太極﹂的存在。﹁太極﹂也就是﹁陰﹂、﹁陽﹂的和合。所以,和諧穩定 是︽易經︾中相當重要的觀念,凡是宇宙人生出了任何問題,原因都是在此。因而有﹁保 合太和以利貞﹂的說法。 這種﹁處處有太極﹂的說法,近乎泛神論。也就是認為:宇宙自然界間,處處都是神 。神就是宇宙萬有的總和。 這種觀念,我們無法接受。因為,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間存在之物,由低到高,分 為四個層次:ヾ物質,ゝ植物︵物質之上加生命︶,ゞ動物︵再加意識︶,々人類︵再加 理智︶。所謂﹁人為萬物之靈﹂,就是在此。在人的上面,如果有神,則神既是人類的創 造者,宇宙的創造者,當然要比人類更高。 所以,祂既不可能由人變成,也不可能在物質、植物、動物裡面,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 可惜,人類由於知識、智慧的侷限,有所不知;在許多的宗教與迷信中,存在著偶像 崇拜──其實,拜的是物質(金、銀、石)、植物(例:神木),動物(例:龍、犬), 死去的偉人(例:關公、媽祖)。這真是對真神上帝的莫大褻瀆。 當初使徒保羅對雅典人的勸告,至今仍值得人類細細思量:﹁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 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 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 神,既是天地 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 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訂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我們既是 神所生的,就不當 以 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妹無知的時候, 神並不監 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見《使徒行傳》十七章︶ 另外,因為兩儀、四象、八卦,是由﹁太極﹂、﹁道﹂達到宇宙萬象的橋樑,所以︽ 易經︾的︿卦﹀、︿爻﹀,就有測知天意的功能。︽易傳︾說:﹁天生神物……﹂,其﹁ 神物﹂就是指的﹁八卦﹂,因為藉著它,可以洞察天機。 我們已經說過了,︽易經︾的占卜,其實只是機率和運算,又加上牽強附會和聯想、 想像,胡說八道的解釋,看不出有什麼一定的準確性;就算是有,也是碰巧,再就是藉助 靈界的東西。而這些靈界的東西,在我基督教是存在的。而靈有正、邪之分。上帝是個靈 ,魔鬼、污鬼也是個靈。︽聖經︾警告我們:﹁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 靈是出於 神的不是。﹂︵見︽約翰一書第四章︾︶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警告我們,不可沾染邪術。占卜算命,如果不是迷信,就是邪術 。因為信一個靠不住的東西,就是迷信;接受一個由魔鬼、邪靈操縱的東西,就是邪術。 上帝不是不願意讓我們知道該如何走人生的路,但是,他絕不願意我們藉助迷信或邪術的 方法,尤其是在現在的新約時代。 在現在的新約時代,指引聖徒(基督徒)的,有三個標竿:一是︽聖經︾,它是上帝 寫給世人的信,一方面指出作人做事的準則,一方面也把萬古以來至於永世裡,上帝的計 畫,完全披露。二是其他聖徒的建議或規勸,尤其是對上帝旨意、心意、計畫,有深入認 識的先進,可以告訴我們對真理不懂的地方。三是住在聖徒心靈裡面的聖靈,故︽聖經. 約翰一書︾說:﹁你們從 主所受的恩膏,長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 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照這恩膏的教訓,常駐 在 主裡面。﹂(二章二十七節) 七、︽易經︾原理的應用 因為《易經》是講到觀念和原則的書,所以,任何新興的學問,都可以從其中找到印 證,找到啟發。所以,每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任何領域的知識、學問,都可以找到 與其相通之點。《易》學的日新又新在此,而此門學術之內容,日趨豐富,其原因亦在此 。 ︽易經︾的原理,基本上有幾點:ヾ宇宙人生是變動的;ゝ宇宙人生的根源與變動的 主宰是﹁太極、道﹂;ゞ變動的原理: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否極泰來;々人的未來命運 、與其適應之道,要依據自己的屬性、地位、相關的人事物、時機,作智慧的考慮; ぁ既然變動的原理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則處逆境,不必失望,因為逆 境後面就是順境;處順境,也不必高興,因為順境後面可能就是逆境; あ道與太極是絕對,陰和陽是相對。宇宙人生的變化,其實就是陰和陽的變化; ぃ宇宙人生的理想是一大和諧,如果失去了和諧或平衡,就要生亂、生變; い不走極端:兩極端之中央,是恰到好處,儒家詮釋為仁義道德,道家詮釋為恬淡自 然。 ぅ基本上,它是知變、應變,且要在變中避禍求福的書,而且講究想向、聯想、觸類 旁通,則宇宙人生中,一切有助於人生福祉的知識與智慧,都不能排除在它的學問領域之 外。 八、︽易經︾與︽聖經︾互論 ︽易經︾與︽聖經︾,都是討論天人之間的書;甚至可以說,都是一本神聖的書。 但︽易經︾的起源是陰陽觀念,再發展為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以八卦 而論,它的最初用意是用來占卜的。那自然我們可以說,它是素樸、迷信的。但是因為歷 史上,有許多先聖先賢,灌注其心力,將其智慧灌注於此經,並累積歷來的研究成果,觸 類旁通,發展出很高的人生哲理;使整個的中華文化,與其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對於此書 ,我們不得不深入研究,並給予相當程度的尊重。 但是,我們也不客氣的說:其中部份江湖術士藉它所搞的迷信、沾染邪術、強不知以 為知、胡說八道的無稽之談,我們真正不能接受。 所以,哪些是好的,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好的,不能接受的,我們必須加以釐清。 ︽聖經︾是上帝的默示(見︽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十七節)。其中淺顯的部份, 與︽易經︾不無相通之處。但是︽易經︾所認識的﹁天﹂(即﹁太極、道﹂),實不能發 現自從創造天地以來,隱藏在造物之 神裡最高的奧秘。例如:人類的由來、罪惡的由來 、痛苦與死亡的由來、上帝的公義和慈愛、審判和救贖,以及祂對整個宇宙和人類的計畫 ,也只有︽聖經︾,才能給人類明確的指引。 讀︽聖經︾,如果用反對、抗拒的態度去讀,永遠讀不通。其實︽聖經︾是引領我們 接觸上帝、與上帝溝通的書;所以,一邊讀、一邊默想用祈禱的心情來讀,則不但能真正 瞭解︽聖經︾,也能發現︽聖經︾所說的,句句都是真的,而人能接觸上帝、與上帝溝通 ,是那麼的親切、具體,則一切疑團,皆可迎刃而解。 我在這裡,實在不想用什麼繁瑣的理論,證明︽聖經︾的真實、可靠,是一切追求天 道、神道之書所想達到而無法的到的究竟底蘊;只求上帝開恩,讓一切謙卑尋求的人,在 讀︽聖經︾的時候都能被開啟,得見真光。 我可以誠實的作見證:︽易經︾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書,而︽聖經︾,則是上帝的公 義、啟示,更是人類福祉、方向的指南。我希望在我這本小書中,提出一己淺薄的見解, 讓讀者看見︽聖經︾與︽易經︾的會通處,並從其中,得到一切屬天與屬乎人世的祝福。 ========================================================================== 作者 ethic.bbs@bbs.secc.fju.edu.tw (愛思客),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Re: 易經與聖經 時間 輔大美少女夢工場 BBS 站 (Fri Jul 18 16:57:00 1997) ─────────────────────────────────────── 相信這應不是張教授自己post的文章,應是熱心同學所為. 認為易經所言的"道" "太極"即造物者 上帝的說法,是基督教(廣義)人士常有的詮釋. 然必先有對上帝的信仰,不然這與江湖術士的附會之說,又有什麼不同. 張教授這篇文章內容,幾乎都是抄錄現有資料,自己發明者少. 應是教會中人流通的證道詞. 對於已經奉事上帝的教徒來說,應有其正面的功能. 但對於無此信仰的人來說,恐怕仍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吧?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