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soundless.bbs@bbs.cs.nccu.edu.tw (蛋糕狂熱主義), 看板: movie 標 題: 孤寂的荒原---《遠離賭城》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Jan 16 19:51:48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nctu!server2.nccu!smallcatBBS 孤寂的荒原-遠離賭城 那不願早眠的手,習慣性地按下搖控器的按鈕,畫面在Sun Movie 和HBO , TV TIME間轉換,再度停留於那部我在週六夜一看再看的 《遠離賭城》彷彿有個固定的邏輯或循環,一星期一週轉,我卻是那種無聊甚地 在同一時刻仰望星晨的人,只看到一顆星子的人,所幸我不是什末星象家... 在獨處的週六夜看這部電影是不健康的;何況我漸漸熟記了它。這不算是部 頂好的電影:太煽情太預設了一個悲劇的路程,但無疑它是很動人的,那樣令人 痛心啊!原來最明亮的霓虹燈最斕然的燈采彼此絢爛的時候就是那般冷寂的色 彩;原來街上的人影是可以那樣寂索的;這電影裡的符號學就是女子那張憂悶的 莫底里安尼的臉孔.... 兩個陷在泥淖裡的人要如何相愛呢?《遠離賭城》就是以這樣一個殘酷的前 題為基礎慢慢去拓開它殘酷的枝節,它不想說教不想提出解決甚至它也不睬救贖 那一套;生命是這樣的苦楚,通常只有堅強的人才能活下去,那女孩顯然比那酒 精中毒的作家堅強多了,而且太堅強了;我頭一次看的時後,覺得匪疑所思,女 人可以為愛如此堅強嗎?她那堅毅又淒絕的臉孔帶著殉教者的神色,毫不思慮地 向那可能也會燃燒她的燄火奔去。 就像她說的:她愛他,因而接受全部的他,不去試圖改變,即使這樣的後果 是他的死亡,永遠的棄絕...這實在是因為她的心志太強悍了嗎?還是她早已 看出她唯一能給予這個一心求死確也病入膏肓的男人的愛情,就是無問來由的包 容... 他們的關係妓女/收容者、嫖客/被收容者,或許可以解釋為一種互利;的 確,她之所以去接濟一個還算有趣的醉鬼,是因為在被剝削的生活中她需要自人 的身上取得溫暖,在他的身上證實自己的人性,發洩被扭曲的情感;而那個放棄 一切要到拉斯維加斯醉死的男人對她的依賴更是容易理解。這是到了絕境才會發 生的神話,然而卻是段註定悲劇的神話。 從女主角那淒暗的瞳孔中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愛情的神聖,在這苦多於樂的 世上,也許的確只有死亡才能完成愛情的完整,於是她獻身於他的自殘做為他死 前的靈光。這部電影想說什麼呢?也許只是一種穨喪的愛情原型、一種死沼中的 生活描述,或許它在說即使在苦痛的最深淵,依然有著完成生命的機會,一段不 意的愛情給予他最後的救贖(呵~~好像電影公司的文宣耶~~)。也許它的價值來自 它對傳統文本的反動:浪漫的愛情故事最終竟沒有得到愛情的奇蹟,而以愛情拯 救作家靈魂的,竟是個妓女。最神奇的是她雖然身穿露骨的俗豔衣服,卻聖潔地 如同聖母馬利亞;醉死的作家不也很迷人嗎?這樣一個完全違背英雄形像的角色 ,在這裡被塑造成悲劇英雄,他毫不遲疑地要死,竟也不需理由。也許這時代 的英雄另有一番身影了,不是每個人都要爬著摩天大樓的電梯或在公車上神勇無 比,只要夠誠實,就很動人了。 然而它誠實地好刺痛;冰冷冷的現實和死亡的預示,就像揮之不去的夢靨; 生命和靈魂的脆弱、騷動不安的情緒、濱臨破裂點的精神...導演用藍紅的霓紅燈 表現賭城靡爛的氛圍,用頹迴柔軟的爵士樂營造墮落的氣氛,黃色的昏暗的色 燈迷濛了事物的輪廓....然後是可愛的手搖鏡...特寫...訪問式的片段穿插 ...這是一個僅存在此時的空間,有著流光般易逝的性質,正在淡去... 這不是世紀末的華麗舞劇,而是人的故事,正因為他們脆弱的靈魂他們的掙 扎才是動人的。刻意擬幻的視覺影象反而給了它一種內文上的真實,充做人物的 心靈投攝,於是我們在震顫的鏡頭下和主角顫抖不休的自我相逢。那些恐懼是我 們熟知的,那種生命苦楚與無奈的壓迫,在這我們姑且名之為"拉斯維加斯"吧! 就是有這個寂寥至極的地方和它投射出的死前靈光,才會吸引著無數孤寂的人歸 返他靈魂的原鄉吧! 我不想以冷靜的態度分析這部電影,不想多去探討它是不是用了記錄片的型 式,不想談它是怎樣營造那種藍紅的色調,甚至我也不想說演員的表現多好云 云...我只想說它是多麼傷心的一部電影,和我看了它是何其的傷心;在獨自 一人的週六夜守著電視機不知怎麼地一陣比影片更深沉更寫實的憂抑...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