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EANCOOL (最近老被小孩子電...-_-) 看板: NCTU-FHL 標題: [轉錄]Re: 關於歸納法的一點疑問 時間: Thu Mar 9 03:39:43 2000 ※ [本文轉錄自 校園BBS OIA_Study 看板] 作者: Deancool (cats-paw) 看板: OIA_Study 標題: Re: 關於歸納法的一點疑問 時間: Thu Mar 9 02:27:15 2000 ※ 引述《ymm (跟隨主腳蹤)》之銘言: 在歸納法中找思路是途徑不是目的. 幾乎每本釋經學的書在起初都會告訴 讀者解經和聖經研究的不同. 我個人是覺得, 不論哪種研經, 都是去聆聽上帝 對我們說的話. 不可諱言, 確實我們很容易陷入以找思路為目的的危機中. 但是 如果一個查經者能對找思路的重心和意義有充分的認識, 找思路可以較為逼近 作者在寫作時的中心思想, 表達方式以及帶出的信息. 以這樣的方式, 消極來 說是比較可以避免私意的解經, 或錯誤的領受; 積極方面則更能抓住聖經作者 在面對挑戰和問題時, 以怎樣的方式來處理. 以這個角度來看, 我個人是認為 它是利多於弊的. 其實我覺得你提出了一點蠻有趣的, 也就是感覺和感動. 容我反問一句, 沒有感覺或感動的話, 查經就沒有意思了嗎? 我也覺得感動的確是我們信仰生 活的一部分. 但是將上帝在人身上的工作限制在感動層面, 或說只有感動, 似 乎有點小看祂了. 看看初代教會的使徒. 彼得在耶穌還在世的時候, 他對耶穌的講道表達出 很感動嗎? 我想很少. 他也常常問耶穌一些有的沒的, 也不了解為什麼耶穌要 上十字架. 那耶穌對他的教導有什麼意義呢? 保羅受業於迦瑪列門下, 是有名 的法利賽人, 後來他信主了, 是否之前對律法的熟悉就對他的傳道不再有功效 ? 就算是舊約, 亞伯拉罕在聽到上帝應許他的後嗣如星如沙, 摩西在曠野接受 上帝的呼召, 基甸懷疑的考驗上帝的應許. 他們都曾聽見上帝對他們說話, 上 帝也都用某種方式將他的話放進他們心裡, 慢慢成長, 改變他們的生命. 所以 彼得能夠從一介漁夫成為帶領幾千人信主, 講道暢通的講員; 保羅更是以他深 厚法利賽人對律法的訓練, 對律法真意的了解, 以及對希臘文化的吸收, 能對 猶太人和外邦人辨明福音的真理. 或許在他們身上難以找出一時的衝動, 但上 帝話語的感動卻是慢慢成為他們生命中一生的幫助與力量. 我挑你一個小毛病, 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覺得聖經的話並不是每一句都要 "用生命去體會..."的.舉例來說, 可能很難用生命去體會"...隨後, 約書亞就 將這五王殺死, 掛在五棵樹上, 他們就在樹上直掛到晚上"(書10:27)或許我舉 例有點極端, 但我想表達的是, 聖經往往有各卷書的中心信息, 各段, 各章又 可能有其在這個中心信息下所表達的意涵與看法. 這些信息不見得每一個都能 以生命體會, 但並不代表它重要, 因為也許有朝一日會體會, 抑或是無法以" 經驗 "去說明. 舉例來說, 我們都不能經驗末世的審判, 我們也不能經驗所謂 因信稱義. 很多時候, 我們只能憑信心接受, 並被迫以這樣的信心去建立自己 的價值體系和信仰觀. 但這並不代表無法經驗的沒有價值. 就像耶穌也曾對多 馬說: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據我所知, 這種強調"生命"而忽略理性與知識的觀念, 似乎是倪柝聲弟兄 的影響. 但是, 我反而有時候很一頭霧水, 到底什麼叫"用生命去體會"? 難道 知識, 理性不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說. 因信稱義, 或許這個觀念我們覺得我們已經熟的不 能再熟, 或許我們也以為沒有什麼了不起. 但是這個觀念可以推動宗教改革, 可以產生現今基督教會的自由和開放, 可以讓各個神學家和宗教家, 哲學家辯 到頭破血流, 而我們基督徒卻對他感到性冷感, 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 這不禁 讓人感到十分的奇怪. 一個原因, 或許是因為他實在太基要了, 以致於我們會 更看重那些實用性, 應用性更高的事物. 這點並沒有問題. 但是像我念資訊, 我們現在上課是在上些什麼? 舉例來說, 我們的影像處理課不是學Photoshop, 而是在學一百年前提出的一些數學, 接下來要開始學最基本的處理方式, 裡面 又是一堆數學. 或許我們用Photoshop時會炫於它的效果, 但我們卻不會知道 它裡面用到的最核心, 最基礎就只是些數學和演算法. 任何的學問都是需要基 礎來堆砌的. 當基礎越是穩固, 越禁得起挑戰, 所能承載的重量也越重. 或許 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另外, 我不得不說, 有時候教義的呆板化也讓平信徒興趣缺缺. 舉例來說 , 在教導因信稱義時, 缺乏對其面臨的問題作出完整的剖析, 也沒辦法活潑的 讓人感受保羅嘶聲吶喊的意義和決心. 而忽略因信稱義包含的諸多爭執, 也讓 這樣一個上帝的禮物黯然失色. 舉例來說, 為什麼人需要稱義? 什麼是義? 為 什麼是"稱"而非"成"? 為什麼是稱義而非成聖? 義對比什麼? 為什麼是因"信" ? 為什麼是"單單因信"? 為什麼不能靠行為? 稱義之後的改變? 稱義與成聖的 關係? 再作點引申: 台灣社會對稱義的看法? 對信的看法? 怎樣讓稱義對台灣 人意義重大? 怎樣面對在稱義上加上條件限制? 因信稱義與其他宗教相比的優 勢? 這些問題莫不是重要而難以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無法了解聖經中因信稱 義的角色, 又怎麼能去回應這些問題, 和這些問題所帶出的挑戰呢? 事實上, 並不是因信稱義無法給人任何感動. 有的時候是我們站在這樣的 基礎上, 所以我們看不到它的重要; 有的時候是我們太習慣於擁有, 卻忽略了 失去的危機和缺乏時的痛苦. 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建基於上的. 舉例來說, 禱告 是. 因為今天我們能禱告, 是因為我們有上帝兒子的名份, 讓我們可以 坦然無懼, 呼叫"阿爸父", 而非"至高可畏的神", 這樣的名份是因信稱義而來 . 舉例來說, 傳福音是. 因為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成為他的門徒, 所以傳福音 是我們的責任. 向神的悔改是, 因為單單因信與上帝建立的溝通管道, 使我們 不需藉守律法, 贖罪券, 自我的克制與懲罰來得到上帝的赦免與潔淨. 敬拜讚 美, 宣教, 彼此相愛, 社會責任, 這些如果缺乏因信稱義, 我們將失去我們早 已習以為常, 跟上帝的親密關係, 最好的情況, 我們將回到舊約時代. 上帝與 我們將不再像我們現在一樣親密, 我們將像以賽亞一樣呼喊: 我滅亡了, 或像 摩西一樣在臉上蒙帕子, 因為害怕看見神. 就像聖經中很多書信同樣帶出的信 息: 基督論, 末世論, 教會論, 救恩論等等, 這些東西或許我們並不覺得有用 有感動, 但事實上我們的感動卻是建基在這些基要真理上. 其實, 我覺得我們似乎在這樣的討論中必須付出很多的省思. 就我的感覺 , 歸納法的一大問題, 就是在於如果沒有穩定的以歸納查經, 或以歸納的方式 來整理聖經的領受, 只是每年寒假來個大拜拜, 同學很容易在大靈強調歸納法 的氣氛中見樹不見林, 只知道查經很重要, 歸納很重要, 卻忽略了歸納法充其 量也只是個工具, 它的目的在於對神的話語作仔細, 確切的查考, 了解並領受 . 有時查完一卷書, 或許有所收獲, 但這種收穫卻僅止於在本卷書, 無法與對 聖經了解的"整體感"連結, 也無法與自己的神學體系--或說對信仰的體會融合 或影響. 我查完以弗所書後就有種很深的這種感覺, 但我查希伯來, 雅各, 加 拉太後, 幾乎他們當中的思想和內涵都能在我的神學架構中去扮演一些角色. 所以我或許現在已經忘記他們的思路, 但我卻能運用它們的內涵去拓展我的屬 屬靈生命. 這是我個人覺得歸納法查經對我最大的幫助. 另外, 似乎我們這些歸納法的人也該反省反省, 注意注意: 為什麼老是有 人說我們這種人可能會變的"沒生命""沒見證", 是不是我們在強調理性與知識 的過程中, 確實稍微忽略了見證與經驗在信仰中扮演的重要性? 唉, 沒辦法, 坦白說的確一個解經能力強卻沒見證的人, 殺傷力還真不小. 我們真得好好小 心, 免得成為絆倒人的呢.... 大家參考看看, 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糾正...:)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