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maranatha.bbs@cef1.cef.org.tw (maranatha), 看板: BibleStudy 標 題: [轉錄]《歸納法查經系列討論》談應用—兼談「只重知識 …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Fri Apr 14 12:44:51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 [本文轉錄自 OIA_Study 看板] 作者: gospel (非常女貓) 看板: OIA_Study 標題: 《歸納法查經系列討論》談應用—兼談「只重知識理性」? 時間: Sun Mar 26 00:00:06 2000 應用 兼談「歸納法查經只重知識與理性嗎?」 作者: ymm 既然歸納法研經需要找出思路,但作者當然一定是只有一個思路 ,那分析出來不就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了? 另外,即使找出作者的思路,把他分析得很透徹但是這樣好像是 把聖經當作一本古書,你把它研究過了,然後把分析的結果寫一寫, 然後把他放在一旁... 這樣不是很怪嗎? 我覺得聖經的每一句話是要用生命去體會、去經驗然後才會深刻 ,而這些東西,在大靈班似乎比較沒有強調,反而給我的感覺是,你 就是研經,一直研經... 然後去捍衛、修改自己的論點... 這好像不 是讀聖經應有的態度吧?... 不知道,我的一點感覺... 我在大靈班收穫最多的反而不是研經,而是在弟兄姊妹的分享、 和講員的講堂 (這一次饒叔的分享真好 ) 當中看到生命的震撼, 和 經歷神的美妙。我覺得那才是對神真正的認識,而不是把真理擺在大 腦裡而已... 我沒有說歸納法不好,只是覺得缺了這部分的教導,很容易讓歸 納法變成一堆大頭腦、身體小的人在做的事... 回應一:pharisee 關於作者思路的部分,我建議你看前面我回 wenching 的那篇。 基本上我們是「嘗試理解作者的思路」,但是由於我們無法完全重建 收信者的處境,所以我認為歸納出來的結果是一種「嘗試」(或說是 「接近」 approaching ),而不會是「標準答案」。 至於歸納法會不會製造出「思考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我想這 是可能的,那問題是出在方法嗎?我個人不甚同意,因為這問題的關 鍵還是在研經者本身。 還記得 lyr 兄曾經提過的一句話( Eric 曾 經提問過的),就是「從文本的 context 到讀者的 context 」。研 經者如果缺乏對個人處境(就是 lyr 兄的「讀者的 context 」)的 瞭解與認知,研經的結果就會如 ymm 所說的「僅止於知道」。 雖然 ,歸納法最後有要求提出「應用」,但事實上,「應用」也可以用很 制式的方式產生,特別是當他累積了夠多的信仰知識時。 那這樣是信仰知識造成這種結果的嗎?顯然不是,真正的關鍵還 是出在研讀者身上,當他不在意個人處境的實況時,再深入的解經, 頂多只是把他變成法利賽人(咦!這是在說我嗎?:p )。 然而當他 真實面對個人處境時,卻只能藉由第二手方式來明白上帝的話語在此 處境中的意義,不也是同樣的悲哀嗎? 回應二: Deancool 在歸納法中找思路是途徑不是目的. 幾乎每本釋經學的書在起初 都會告訴讀者解經和聖經研究的不同. 我個人是覺得, 不論哪種研經 , 都是去聆聽上帝對我們說的話. 不可諱言, 確實我們很容易陷入以 找思路為目的的危機中. 但是如果一個查經者能對找思路的重心和意 義有充分的認識, 找思路可以較為逼近作者在寫作時的中心思想, 表 達方式以及帶出的信息. 以這樣的方式, 消極來說是比較可以避免私 意的解經, 或錯誤的領受; 積極方面則更能抓住聖經作者在面對挑戰 和問題時, 以怎樣的方式來處理. 以這個角度來看, 我個人是認為它 是利多於弊的. 其實我覺得你提出了一點蠻有趣的, 也就是感覺和感動. 容我 反問一句, 沒有感覺或感動的話, 查經就沒有意思了嗎? 我也覺得感 動的確是我們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將上帝在人身上的工作限制在 感動層面, 或說只有感動, 似乎有點小看祂了. 看看初代教會的使徒. 彼得在耶穌還在世的時候, 他對耶穌的講 道表達出很感動嗎? 我想很少. 他也常常問耶穌一些有的沒的, 也不 了解為什麼耶穌要上十字架. 那耶穌對他的教導有什麼意義呢? 保羅 受業於迦瑪列門下, 是有名的法利賽人, 後來他信主了, 是否之前對 律法的熟悉就對他的傳道不再有功效 ? 就算是舊約, 亞伯拉罕在聽 到上帝應許他的後嗣如星如沙, 摩西在曠野接受上帝的呼召, 基甸懷 疑的考驗上帝的應許. 他們都曾聽見上帝對他們說話, 上帝也都用某 種方式將他的話放進他們心裡, 慢慢成長, 改變他們的生命. 所以彼 得能夠從一介漁夫成為帶領幾千人信主, 講道暢通的講員; 保羅更是 以他深厚法利賽人對律法的訓練, 對律法真意的了解, 以及對希臘文 化的吸收, 能對猶太人和外邦人辨明福音的真理. 或許在他們身上難 以找出一時的衝動, 但上帝話語的感動卻是慢慢成為他們生命中一生 的幫助與力量. 我挑你一個小毛病, 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覺得聖經的話並不是每 一句都要 " 用生命去體會..." 的. 舉例來說, 可能很難用生命去體 會 "... 隨後, 約書亞就將這五王殺死, 掛在五棵樹上, 他們就在樹 上直掛到晚上 "( 書 10:27) 或許我舉例有點極端, 但我想表達的是 , 聖經往往有各卷書的中心信息, 各段, 各章又可能有其在這個中心 信息下所表達的意涵與看法. 這些信息不見得每一個都能以生命體會 , 但並不代表它重要, 因為也許有朝一日會體會, 抑或是無法以 " 經驗 " 去說明. 舉例來說, 我們都不能經驗末世的審判, 我們也不 能經驗所謂因信稱義. 很多時候, 我們只能憑信心接受, 並被迫以這 樣的信心去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和信仰觀. 但這並不代表無法經驗的 沒有價值. 就像耶穌也曾對多馬說: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據我所知, 這種強調 " 生命 " 而忽略理性與知識的觀念, 似乎 是倪柝聲弟兄的影響. 但是, 我反而有時候很一頭霧水, 到底什麼叫 " 用生命去體會 "? 難道知識, 理性不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再以另一個角度來說. 因信稱義, 或許這個觀念我們覺得我們已 經熟的不能再熟, 或許我們也以為沒有什麼了不起. 但是這個觀念可 以推動宗教改革, 可以產生現今基督教會的自由和開放, 可以讓各個 神學家和宗教家, 哲學家辯到頭破血流, 而我們基督徒卻對他感到性 冷感, 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 這不禁讓人感到十分的奇怪. 一個原因 , 或許是因為他實在太基要了, 以致於我們會更看重那些實用性, 應 用性更高的事物. 這點並沒有問題. 但是像我念資訊, 我們現在上課 是在上些什麼? 舉例來說, 我們的影像處理課不是學 Photoshop, 而 是在學一百年前提出的一些數學, 接下來要開始學最基本的處理方式 , 裡面又是一堆數學. 或許我們用 Photoshop 時會炫於它的效果, 但我們卻不會知道它裡面用到的最核心, 最基礎就只是些數學和演算 法. 任何的學問都是需要基礎來堆砌的. 當基礎越是穩固, 越禁得起 挑戰, 所能承載的重量也越重. 或許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另外, 我不得不說, 有時候教義的呆板化也讓平信徒興趣缺缺. 舉例來說 , 在教導因信稱義時, 缺乏對其面臨的問題作出完整的剖 析, 也沒辦法活潑的讓人感受保羅嘶聲吶喊的意義和決心. 而忽略因 信稱義包含的諸多爭執, 也讓這樣一個上帝的禮物黯然失色. 舉例來 說, 為什麼人需要稱義? 什麼是義? 為什麼是 " 稱 " 而非 " 成 "? 為什麼是稱義而非成聖? 義對比什麼? 為什麼是因 " 信 " ? 為什麼 是 " 單單因信 "? 為什麼不能靠行為? 稱義之後的改變? 稱義與成 聖的關係? 再作點引申: 台灣社會對稱義的看法? 對信的看法? 怎樣 讓稱義對台灣人意義重大? 怎樣面對在稱義上加上條件限制? 因信稱 義與其他宗教相比的優勢? 這些問題莫不是重要而難以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無法了解聖經中因信稱義的角色, 又怎麼能去回應這些問題 , 和這些問題所帶出的挑戰呢? 事實上, 並不是因信稱義無法給人任何感動. 有的時候是我們站 在這樣的基礎上, 所以我們看不到它的重要; 有的時候是我們太習慣 於擁有, 卻忽略了失去的危機和缺乏時的痛苦. 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建 基於上的. 舉例來說, 禱告是. 因為今天我們能禱告, 是因為我們有 上帝兒子的名份, 讓我們可以坦然無懼, 呼叫 " 阿爸父 ", 而非 " 至高可畏的神 ", 這樣的名份是因信稱義而來 . 舉例來說, 傳福音 是. 因為我們因信耶穌基督而成為他的門徒, 所以傳福音是我們的責 任. 向神的悔改是, 因為單單因信與上帝建立的溝通管道, 使我們不 需藉守律法, 贖罪券, 自我的克制與懲罰來得到上帝的赦免與潔淨. 敬拜讚美, 宣教, 彼此相愛, 社會責任, 這些如果缺乏因信稱義, 我 們將失去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跟上帝的親密關係, 最好的情況, 我們 將回到舊約時代. 上帝與我們將不再像我們現在一樣親密, 我們將像 以賽亞一樣呼喊: 我滅亡了, 或像摩西一樣在臉上蒙帕子, 因為害怕 看見神. 就像聖經中很多書信同樣帶出的信息: 基督論, 末世論, 教 會論, 救恩論等等, 這些東西或許我們並不覺得有用有感動, 但事實 上我們的感動卻是建基在這些基要真理上. 其實, 我覺得我們似乎在這樣的討論中必須付出很多的省思. 就 我的感覺 , 歸納法的一大問題, 就是在於如果沒有穩定的以歸納查 經, 或以歸納的方式來整理聖經的領受, 只是每年寒假來個大拜拜, 同學很容易在大靈強調歸納法的氣氛中見樹不見林, 只知道查經很重 要, 歸納很重要, 卻忽略了歸納法充其量也只是個工具, 它的目的在 於對神的話語作仔細, 確切的查考, 了解並領受 . 有時查完一卷書, 或許有所收獲, 但這種收穫卻僅止於在本卷書, 無法與對聖經了解的 " 整體感 " 連結, 也無法與自己的神學體系 -- 或說對信仰的體會 融合或影響. 我查完以弗所書後就有種很深的這種感覺, 但我查希伯 來, 雅各, 加拉太後, 幾乎他們當中的思想和內涵都能在我的神學架 構中去扮演一些角色. 所以我或許現在已經忘記他們的思路, 但我卻 能運用它們的內涵去拓展我的屬屬靈生命. 這是我個人覺得歸納法查 經對我最大的幫助. 另外, 似乎我們這些歸納法的人也該反省反省, 注意注意: 為什 麼老是有人說我們這種人可能會變的 " 沒生命 "" 沒見證 ", 是不 是我們在強調理性與知識的過程中, 確實稍微忽略了見證與經驗在信 仰中扮演的重要性? 唉, 沒辦法, 坦白說的確一個解經能力強卻沒見 證的人, 殺傷力還真不小. 我們真得好好小心, 免得成為絆倒人的呢 .... 原作者ymm再回應 我的本意並沒有忽略理性與知識,我只是覺得,好像大靈班的理 智與知識的教導是夠了,但是對於真正用生命去把自己所相信的、所 知道的活出來這方面似乎沒有強調 理性和知識是很重要的,我從沒否定這樣的事,但我覺得,當我 們太過強調理性和知識,其結果通常是會傷害別人的,因為我們常常 拿著自己所知道的 " 知識 ", 驕傲的評論、攻擊那些跟我們所知相 衝突的東西,以致於會聽到 " 基督徒都很驕傲 " 這種聲音跑出來, 沒錯,我們是拿著真理,是神所賞賜的,但我們在得到真理的時候, 並沒有愛心,甚至好像是恃強凌弱的去傷害別人,跟當初的以色列人 一樣,也忽略了歌林多前書 13 章的教導。 所以我才會去思考研經真正的目的,與大靈班給我的感覺,因為 在 C 組,我就聽到弟兄因為要捍衛自己所找出來的思路, 在一些地 方辯來辯去,搞到五、六點才睡,我就在想,即使辯贏了又如何?如 果對自己跟神的關係沒影響,那充其量只證明你的口才很好,很會分 析,那又如何? 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我對這句話的感受真的是非同小可, 我才驚覺,如果我只是拿著真理到處找人麻煩,那我甚麼都沒有,所 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 當然,大靈班帶給我的東西還是很多,很感謝校園,願神祝福這 樣的營會! 回應三:pharisee 基本上深入嚴謹的解經不等於保羅所說的「字句」,也不僅止於 字義的解釋。 我想 Gorden D. Fee 說的這段話,是個很重要的提醒 :解釋聖經使讀者參與兩個層次的工作。首先,我們必須聽他們(指 第一手讀者)所聽到的話,必須試著瞭解神當時對他們說了什麼。其 次,我們必須學習現在聽到相同的話。讀經的藝術,第 9 頁 我想「錯誤的實踐」和「知道但不去實踐」其實並沒有高下之分 。 回應四: Deancool 基本上, 我覺得你比較是從弊端的方面來看. 所以我想你對歸納 法並沒有成見, 但對歸納法以及大靈的方式覺得有所弊端, 不知道我 的理解是否正確呢 ? 如果是, 我想我們就單就你所提出的弊端作討 論, 或許較為容易. 首先, 我必須說我並不覺得大靈沒有對所謂 " 活出來 " 的部分 作強調. 當然 , 或許要看你對強調的定義到底在哪了. 如果你的定 義是 " 比其他事更看重 ",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大靈確實並不是這樣 性質的營會, 不像真善美, 或是婚姻愛情講座之類的聚會那樣具日常 實用性; 但若強調指的是看重, 那我就覺得這樣判斷大靈並不符合. 大靈的培靈基本上就扮演了很高程度的教導性, 除了在神學與解經上 的知識, 講員也會在應用層面有很多的教導與分享. 或許你的感覺是 知識和實踐無法平衡, 但在我而言, 我覺得要平衡本來就有點不切實 際, 因為大靈本來的方向就是補強一般在團契和教會不易學到的查經 法; 講生命實踐 , 大家平常在教會團契聽的還不夠多嗎? 講組員分 享與感情, 團契和小組並不會較之遜色. 大靈本身的方向就是查經法 的訓練. 如果你要質疑大靈不夠強調 " 活出來 ", 基本上我認為你 應該先清楚大靈的目的, 如果你仍覺得它的目的不對, 那你應該質疑 的, 反而是它的目的:" 究竟需不需要一個專門教歸納法的營會 "? 而不是 " 為什麼專門教歸納法的營會不夠強調生命實踐 "? 更合況, 並非生命實踐是被排除在歸納查經中的. 只是以七天的 營會來說 , 光是教方法論, 再作些範例, 想教會同學怎樣正確的按 歸納法查的對已經很困難了. 就如我上一篇寫到基礎一樣. 歸納法的 步驟中, 應用是最後一樣. 如果錯誤的觀察歸納解釋能帶到正確的應 用, 那我們似乎也不需要歸納法了. 既然如此, 要作歸納法就需要一 步一步作對, 後一步是建基在前一步上. 所以, 與其冒著錯誤應用的 危險, 倒不如從觀察歸納解釋作正確紮實的教導 (基本上幾天內根本 也稱不上紮實吧, 我想 ). 我並不覺得大靈在面對這個問題上有缺失 不可諱言, 知識的確容易讓人驕傲. 但是一個人若降服在上帝面 前, 他的知識卻能成為上帝重用的工具. 耶穌年幼時在殿裡, 聖經記 著他 " 一面聽, 一面問 " (路 2:46), 他並不因為他將來與稅吏罪 人作朋友, 以溫柔的心服事眾人 , 他就拒絕知識. 事實上, 他將來 四處傳道, 在會堂裡教訓人並不單靠一張嘴 , 也靠著他對律法的了 解, 以及有能力的講論. 我們所應該避免的是驕傲, 不是知識. 另外, 我覺得你有些想法不知道是怎樣歸納出來的? 是否因為你 看過很多人以理性和知識傷害人呢? 還是說你統計過, 得到的結論是 理性的人傷害的比沒有的多或嚴重? 聖經上教導擁有知識者的態度, 沒錯, 是愛, 而不是放棄上帝所給人的資產. 所以那些給你這種想法 的人, 我只能說他們確實需要上帝的管教, 並不真正了解上帝的心意 但我並不覺得這種人足以代表有知識的人, 就算足以代表, 也不見 得我們對事物的觀感就得建立在我們對人的觀感上. 如果現在台灣的 基督徒都很爛, 那是不是我們的同胞就不該信主? 如果都很好, 上帝 的魅力就多了一分? 同理, 他們拿知識傷害人不代表我們不能拿知識 服事神, 經歷神, 了解神. 就像一把很利的刀, 拿在手上所向無敵, 但掉在自己腳上也刺的最痛. 有價值的東西, 往往就代表風險也隨之 增加, 但這樣的風險並不使它的價值失色. 這就是典型的弊端了. 唉, 這點我們似乎不能否認, 就是有些人 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嘛, 會見樹不見林. 同樣的我還是得說, 這並不 足以作為代表. 一定有人會這樣誤入歧途, 但我並不覺得這是大靈的 責任, 而是他自己的責任 ( 或許輔導也該負一點提醒的責任吧 ). 再說, 換個角度來想, 就算他自己跟神的關係沒影響, 我們也無 權去評斷 " 那又如何 ". 或許他覺得他這樣為上帝辯論是他服事的 方式, 或許他覺得他需要有這樣辯論的操練, 為以後護教作訓練. So what? 每個人有他經歷神的方式 , 也都有被上帝改變和使用的方式. 今天你看重生命, 他看重知識, 我認為都好, 只要不偏激, 並在雙方 面都學習, 各人的發展方式都是值得尊重, 有其價值的. 除了上帝, 沒有人有權要求在真理的基礎上一定要往怎樣的方向發展, 才算屬靈 當然, 我也覺得那位弟兄這樣不是很好, 或許他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吧. 回應五: wenching 我同意 pharisee 的說法。我們無權說查出來的東西就是此「標 準答案」的 exactly solution. 只能說是 approaching 吧,error 是一定存在的。 但正因如此 ,「小組討論」就更屬必要了。「標準答案」只能將來回天家時再問 了...... 我個人在去年參加完 B1 後在自己查考耶穌跟撒馬利亞婦人要水 喝的那段,查到一半我哭了起來,因為我覺得原來耶穌說的話對撒馬 利亞婦人而言是多大的釋放與安慰呀!但是只是單純看該段和合本的 經文恐怕很難有什麼感覺。 以我今年來說, 參加完 B2 才感覺到「以前根本搞不清楚什麼 叫因信稱義,跟人家講四律時其實是亂講一通」。另外,當我搞懂「 為什麼基督徒稱義以後還會犯罪」以及「稱義和成聖有何不同」後, 我覺得我才從以前不解與挫折中釋放出來。雖然我是從教會長大的小 孩,但老實說,這兩個這麼重要的觀念卻從沒有人跟我離清楚的。另 外,保羅又提醒我們「順從聖靈、體貼聖靈」這個可以讓我們脫離罪 性權勢的秘訣,當我離開營會後,以經常的禱告、靜默來操練時,我 發現自己對誘惑的抵抗力真的變高了..... 我完全同意「聖經的每一句話是要用生命去體會、 去經驗然後 才會深刻」這句話,甚至即便是記載著一些犯罪行為的經文我覺得也 是如此。 但,你「去體會、去經驗」的對象到底是什麼?是那卷書的作者 「真正想要讀者聽的話」還是「自己看了民國初年翻譯的文字後所以 為的東西」?老實說,如果我們是那些跟著耶穌的第一代使徒,我承 認我們不太需要歸納法,(呃,如果我們小時背舊約聖經時不太混的 話...... )只要有順服、敬虔的心就夠了。 可是我們是兩千年以後 ,離以色列那麼遠的一個海島上的華人,我覺得我們只看經文字面, 恐怕無法體會曠野的荒涼、大祭司與法利賽人的權勢,甚至,野地理 百合花的榮美、芥菜種的渺小、按時結果的無花果、畢士大池旁的景 象.... 你不覺得如果我們不先仔細查考就拿著經文字面「讀到的感覺」 去體會、去經驗是對聖經的不尊重,以及有些危險嗎? 還有我覺得,「應用」的步驟不是只在「寫完筆記」後就結束了 ,應該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問自己「我怎麼落實這個原則呢?」例 如說:「耶穌很愛拉撒路,我和耶穌也是那麼親密的朋友嗎?為什麼 我感覺不出來呢?怎樣才能和耶穌很親密?」 或者「怎樣才能『靠著聖靈勝過罪性呢』?把靈修的時間延長嗎 ?次數增加嗎?一天禱告十次嗎?」甚至可以把這些原則和別人的教 導做比較:「人家說『神話語的硬許』是火車頭、其次是信心、最後 是感覺,那我到底要不要重視我的『感覺』呢?」 其實,走到這裡,我覺得就會發現這些問題不是「理智」能查考 到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經歷才能有所體會。我覺得如果我們使用 歸納法夠深入、夠認真的話,最後我們會從「聖經神學」走入「靈修 神學」的裡面,誰說歸納法只是枯燥的頭腦體操呢?它只不過要我們 把「客觀」擺在「主觀」的前面,免得我們「該客觀的時候主觀、該 主觀的時候客觀」,我覺得傳統的華人教會,就是在太多「該客觀的 時候主觀」了。 補充一句,當我們真正瞭解聖經所要宣揚的真理是什麼時,我們 與真理相遇的經歷,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吧! 嗯, 我參加二梯,講員是裕一哥,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小組分 享,我那一組每次到分享到宵夜沒了才勉強結束。不過,雖然講壇我 抄了一堆筆記,不過到現在,裕一哥講了什麼,我已經忘掉九成了吧 ...... (哇!!別打我)。 我覺得,自己「磨」出來的東西,才容 易記得, 能放在腦子裡不流失才能在日後的生活中慢慢體會、 經歷 .... 還有,不是永遠都有那麼好的講壇供應以及那麼美的小組分享, 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把握的。可是如果學會歸納法,我覺得即使身處絕 地,還是能夠「活」下去。老實說,雖然查經法的講員會說「豐富不 一定準確」,然後強調歸納法是求「準確」,可是我感覺大部分來過 大靈的人研經「不一定準確」, 但卻絕對很「豐富」,呵呵.... 但 恐怕,這樣的水準已經比一般在教會裡同年齡契友的水準「強」很多 了,你不覺得嗎?光是這種「讀經的成就感」,比起別人「讀了半天 還是只得到要敬虔愛主的心得」我覺得就足以讓我們維持對讀經的樂 趣。也許我們回來後都沒有練習,可是等到有一天身邊一本註釋書都 沒有,只有一本聖經時,才開始拿起筆「 7H1W 」、「問問題、回答 」...., 我覺得那時我們會很慶幸「還好, 當年來大靈泡過」 .......... 回應六: humble 從「歸納」到「應用」,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唯有可以從「歸 納」進到「應用」,才是真正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化成具體的行為,因 為如果一直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則與我便沒有任何的益處,因為 畢竟知識和行為之間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要常常求主幫助,因為我 們需要主給的智慧,才有辦法去判別,才有辦法把所知道的真理和行 為串連起來, 要不就只是停在「我知道、我知道...... 」的階段, 而一點也做不出來,這樣是比那些根本不知道的人還要可憐,也就是 某種程度上所謂的「明知故犯」我想這是相當不討神喜悅的,就好像 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知道的比別人多,卻只是假冒為善的人。 回應七: Evangelical 記得從前在大學時,一度討厭歸納法,因為每次都會要寫出一些 「具體行為」的應用,我那時並不是討厭行出神的話,但就是不爽為 什麼每次研經的結論就是「今後我要做...... 」之類的應用, 不然 就會被冠上「如果一直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則與我便沒有任何的益處 」這類的大帽子。 後來有一天我忽然驚覺,人的思想深深影響人的行為,讀經之後 在內在思想上的改變,必然要先於外在行為的改變,而這類因被上帝 話語震撼而在內在思想上的改變,他的動能與潛力之大,絕對不能只 以「停留在知識層面」這類的話來理解詮釋,「行出來」原來不一定 指外顯的行動發生變化,若真有那種內心被真理光照;思想價值被主 話扭轉的喜樂與震撼,其後發生的行為層次的行動,充其量其實就只 是「實踐所思」而不是「應用主言」。 所以後來每次讀經,都求主先讓我的思想遵祂啟示,反映主言, 而行為 (若這類思想的改變能有具體行為相稱的話 ) 依從被改變後 的思想,反映所思。 千萬別一股腦兒的跳過思想上的降服,而直接命自己在外在行為 上順服。那豈不也成了另一種法利賽人?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