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kshia (小七美)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Re: 幾首詩歌的和聲和弦律 時間: Thu Dec 4 01:52:28 1997 ※ 引述《yjs (pluto)》之銘言: : Bm #Fm Em A -> G A : 1 2 |3--6| 5 5 - 3| 2---|- - 3 4 5 | 6. 6 6 1 |7- : - - - : G E . A -> G : 1| 6 6 6 6 - -|0 6 7 1 |7---|--3 4 5 1| 6 6 6 5 3 |2 : - - - - - - - - 這兩例都可以加上I 比較保守或比較傳統的和聲寫法,我想多數應該會去加上個I吧! 不過,在現在我們多數耳濡目染了各種音樂後 很多人已經能夠欣然接受「在你舉的這兩個例子中」直接從V-->IV的進行了 (之所以特別強調「在你舉的這兩個例子」中,是因為這應該是一個 CASE BY CASE的問題,也是一個「喜好」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也 因為如此,我開頭用「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 甚至覺得不加上I,比加上I更好。 因為,雖然加上I,整個和弦進行聽起來更加「穩定」, 但是卻少了那種「突進」的衝突感 不過,傳統保守的觀點會認為,那種「突進」的感覺是不夠「文明」的 或者是屬呼邪惡的吧!而認為,加上I之後所造成的「穩定感」,才是一個人須要有的 「穩定」基礎。 假如把宗教觀點也加進來,就變成了屬乎「邪靈」「撒但」的音樂了。 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我們會覺得有點荒謬。(尤其玩流行樂的) 話又說回來,傳統的詩歌中, 樂段通常都會結束到I(也有結束到V的)或開始於V(或其他,但很少是IV開始的) 因此樂段接樂段的時候,也很難會有結束於V的而後須要接到以IV開頭的樂段 其實,在傳統的聖詩中,要找得到V-->IV的和弦進行,蠻難的。 當然,現代有很多改編過的聖詩,也會有使用V-->IV的現象。 但是,傳統的編曲法的傳統詩歌,要找到V-->IV,真的不容易。 (有可能寫V-->IV和弦進行的編曲者已經被「燒死了」,這當然是我不知道我亂講的) 此外,我們可以更GENERAL的來彈這個問題 我想,在今天我們接觸各種不同型態的音樂後 配和弦是不適合用V-->IV則應該是 「看情況」 所謂情況是什麼呢? 一、樂風 二、位置 三、前後文 一、樂風 和弦的進行V-->IV在BLUES中是正常,若BLUES不來個V-->IV一下,就不太像BLUES了 和弦的進行V-->IV在傳統的教會音樂中,常是犯大忌的。甚至我聽過一種說法,就是 這種和弦進行在某個時代中被歸類為是屬撒但的和弦進行。 (這剛剛有提到) 和弦的進行V-->IV在當今的音樂中,多數已經被接受了,當然,還是要看其他因素。 二、位置 你所舉的例子有共同的特色,都是進副歌的地方。 這是一整個大型的樂段結束,進入其他樂段的時候。基本上,若上一個樂段結束在V 而下一個樂段「必須」開始於IV才連貫的話,我想在今天這樣的銜接應該沒有問題 啦!但是,我認為,如果上一個樂段結束在V,而下一個樂段「不必然」一定要開始 於IV,而是可以開始於ii、I、vi、iii等等和弦上(或和弦用IV但BASS或根音在前 述和弦的根音上,那應該會聽起來「更棒」 這裡應該不是說,V-->IV就是不好,而是若有更好的可以用,為什麼不用。 此外,在換「樂段」的時候,即使是衝突很大的和弦也可以接用了,何況V-->IV。 不過若是在同一個樂句中,V-->IV的例子就沒有那麼多了。當然,這還得看樂風。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我想,之所以說V-->IV不一定比其他的進行好,是一個比 較性的問題。在樂句中也有V-->IV的狀況。像很多人彈「如鹿切慕溪水」這首歌, 就是這樣彈的。如下: V IV V 4 3 2 1▕ 6 •6 5 •4▕ 5 - - - --- --- - - 你 如 鹿 切慕 溪 水 (當然,假如我沒記錯的話,對不起我手邊現在沒有新歌頌揚 新歌頌揚裡面原版的和弦進行不是這樣的,但我知道很多人這樣彈) 三、看前後文 有可能在這裡你可以用V-->IV,但是用與不用,要看V前面是什麼和弦,IV後面試 什麼和弦,整個和弦接續起來夠不夠好聽。這個不是三言兩語講得完的。 知道的人、會用的人就知道就會用,不知道的人只有靠經驗的累積或學了。 和弦的進行到了現代,已經不在那麼的「規則」化 尤其JAZZ、BLUES、POP等流行音樂型態中使用和弦,變化多端,不是一個屬於 「基礎性質」的「和弦進行」法則就可以講得完的。甚至在「基礎的和弦進行法則」之外 ,在加上複雜的「借用多調和弦」「借用小調和弦」「代用和弦」等等,也無法說得完。 因為, 『音樂就是音樂,音樂是給人聽的,不是給人「推演」的。』 你自己聽了喜歡最重要。而你自己聽了喜歡的東西,假如大家也喜歡,你就自成一家啦! 自己聽了喜歡,別人卻都不愛,也「不代表」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是音樂」。 我有一個朋友,學彈奏鳴曲,他用自己的方法來詮釋,也詮釋得很有味道,很有韻味。 但是他的鋼琴老師罵他,亂彈。 或許他沒有照譜上的表情記好彈出他該彈的表情。 但是我肯定他是一個「創造」音樂的人,他用自己的「表情」來表現他彈出來的音樂, 而不是去彈奏別人(編曲者或作曲者)在表現出他們的感情時所用的屬於他們的表情, 雖然可能有人批評他不懂得「詮釋」蕭邦,詮釋錯誤等等。 但是,我至少知道,他懂得借用蕭邦的音符,來詮釋他自己。 這我覺得比懂得怎麼詮釋蕭邦還來得重要。 那些表達別人賦予他的情感的東西,是機器或電腦在做的事情。 那些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至少我可已知道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啦! 學習都有階段性。一開始學習我想還是要從「基礎的和弦進行法則」開始, 進而學習更複雜的「多調和弦」、「小調和弦」、「代用和弦」等等其他的技巧。 甚至更多其他五花八門的技巧。 一開始就是學習怎樣詮釋別人的,再來才是著詮釋自己的。這都是過程。必經的過程。 有太多人一開始就想學那些聽起來很令人激賞的和弦。忘了基礎。以致於在音樂的發展 上受了限制,這是很多自學「流行鋼琴」(市面上稱爵士鋼琴)的人的共同問題。 因為大家都想要能夠「速成」,能夠趕快彈得跟錄音帶裡面練了幾十年學了幾十年的人 一樣好。 有很多人一開始就只想著要表現自己,而卻連如何真切的表現都不會。 我想,就學習而言,不但應該有階段性,而且在每個不同階段的學生,應該要知道 自己在那個階段所能作的,與所不能作的。 所以,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常常是透過「推演」而來的。常常是靠樂理的規則而來的。 違反樂理規則,就是錯。符合就是對。靠模仿別人的東西,別人的感情。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只是為了讓初學音樂的初學者學習上更方便的工具罷了。 若學到最後以為,樂理就是音樂。詮釋別人的感經就是音樂。 學會真實的詮釋別人的感情就是學到了全部。 那麼,我不敢反駁這些人的想法是錯誤的。 但是我很同情他們。因為,樂理之外,還有很多好玩的音樂。 我很同情他們,因為音樂很好玩,但是對我而言,樂理一點也不好玩。(雖然我也學) 很多外國的鋼琴家,演奏古典一級呱呱叫。但是進了PUB,卻又玩JAZZ玩得嚇死人, 對於這種人而言,他是拿音樂作他的工具,他在玩音樂。而不是音樂拿他來作工具, 被音樂所玩所控制。 哇勒!我怎麼講到這裡來了,都是yjs啦!害我發了這麼多牢騷! 總之,要講「和弦進行規則」,可以 不過,不講「和弦進行規則」,也可以 >-------------------------------------------------------------------------- 作者: yjs (pluto)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Re: 幾首詩歌的和聲和弦律 時間: Thu Dec 4 14:13:09 1997 : : Bm #Fm Em A -> G A : : 1 2 |3--6| 5 5 - 3| 2---|- - 3 4 5 | 6. 6 6 1 |7- : : - - - : : G E . A -> G : : 1| 6 6 6 6 - -|0 6 7 1 |7---|--3 4 5 1| 6 6 6 5 3 |2 : : - - - - - - - - 我覺得第一例弦律上能接受。 第二例我還是不能接受,好像是兩首歌的旋律硬接在一起, 7->3,真怪! 連過門都有點難度了,和聲只能用A去持續6-8拍,好沒變化! (無法用Asus4,因為旋律已進到7了。 也不能用A7,A7有強烈解決到D的頃向, 若到 A -> G 還可接受 A7-> G 你能接受嗎?) 我認為這種進行絕不是好進行,因為不好聽! 聽多了就好聽了嗎?還是不好聽! 有些東西富藝術性,從不協和到協和的解決, 比如浪漫派、印象派後的和聲,甚至爵士的和聲, 沒聽過不習慣,但聽多了會覺得好聽, 可以體會出它的美和藝術。 但這種不良的進行,或許可以在編曲上儘量把它掩飾掉, 但畢竟它還是個瑕疪,和我說的美感,藝術性截然不同。 : V IV V : --- --- - - ^^^^^^^^ 這裡我會用 I/V,就不會V -> IV 了! markshia!你還真會聯想!不要怪我喲! 我只想針對我們對於音樂的感受來討論就好了。 我可不認為那些是撒但的音樂,時代不同了嘛! 我很認同你說的CASE BY CASE 只是我還是需要有和聲或旋律進行的規則, 這樣比較有值得討論的價值, 否則什麼都說憑感覺, 一方面,每個人感覺不同, 另一方面也較難去養成一個好的配和聲的習慣。 -- ※ Origin: 信望愛(fhl.ee.nctu.edu.tw) ◆ From: diode04.ee.nthu.edu.tw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心靈小憩 WWW 站[http://life.fhl.net]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