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lem@fhlbbs (煙景嵐華), 信區: Belief_Music 標 題: Re: 音樂與宗教 ── 與 貝多芬 心靈相遇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hu Dec 14 11:17:37 1995) 轉信站: fhlbbs ==> 在 psycho@fhlbbs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的文章中提到: 不知schu您老 對 皇帝 小提琴協奏曲 華德斯坦 熱情 這些中期作品 的第二樂章有什麼看法呢 ? 我覺得這些樂章是介於 貝多芬 中晚年意境的中間 (假設其境界越晚年越是高妙) 較諸熱力奔放的首末樂章是高一點 但明顯與晚年作品有段距離 我以為 這首作品 是貝多芬一生作品的總結(縮影 濃縮) 第一樂章 仍留著貝氏特有的體臭 對苦難的掙脫 抵抗 這仍是一種拯救 第二樂章 豁然開朗 御風而行 也就是您說的逍遙 強烈的二元個性對比 卻道盡無限的可能 對『拯救』方面 我有一種很奇特的看法 (還請schu大大加鞭苔指正) 『拯救』是貝多芬風格成熟後的作品所一以貫之的道 人生是一連串的不幸與苦難所構成的 (傅雷以theme & variationc比喻很有意思) 為了拯救陷在苦海的人們 貝多芬在中期作品想要表答一種 用人的方式 人性的 浪漫的來解救受苦受難中的人 (這或許是啟蒙時代後樂觀主意的餘毒吧) 但是他失敗了 他發覺人不是萬能的 有許多事是人自己不能掌握的 人或許有辦法改變人以外的東西 卻不能改變內在的 與生俱來的 人性弱點與卑微 關了門 背地裡 黑暗中 有誰能抗拒心底升起 懸在半空中的莫名恐懼? 所以在晚年 他尋求一種不知名的力量 來解決人所不能完成的『拯救』 這種力量也就是維繫西方文明的 神 在基督教中 神是 愛的 正義的 象徵 也因此 在貝氏晚年悽涼的情景 他把他心中的 神 譜進了絃樂四重奏 這仍是延續中期作品中的『拯救』而來的 既然人不能handle一切 自得尋求一種外來的不知名的力量 也就掉進了『永生的上帝之手』中 強烈的不安全感造成了一切 很遺憾 我僅能就『拯救』方面胡說八到一番 卻不能與您所題的『逍遙』一並討論 實因才疏學淺之故 (呵 schu你知道我只有幾斤幾兩重) 此外 由於宗教背景極為淺薄 所以音樂與宗教的天平往音樂的那方面傾倒下去 還請諸兄弟姐妹多包含 -- ┌──────────────┬───────佈告欄────────┐ │ 張孟平 (M.P.Chang) │A:為什麼洪毅這麼帥呢?? │ │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八六級│B:啊?有嗎?我沒看見啊....。 │ │ u8214083@cc.nctu.edu.tw │ ^^^^^^^^^^^^^^^^^^^^^^^ │ │ 二舍314室 712121-72314 │ 出處:灌籃高手,魚住.純。 │ └──────────────┴──────────────────┘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