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JDC ( 風 雅 諸 )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不信 其來有因
時間: Sat Dec 9 10:48:11 2000
一般人把神當成信仰範疇, 或稱神佛是出於人的幻想與創造.
但是精神分析學認為, 其實不信神佛也是有若干心理原因的.
以下說明了一些人不信神佛的心理動力,
但這不表示不信神佛者皆如此, 故勿以偏蓋全而誤會.
掌握人的需求與心理動力, 也許領人歸主會較容易喔.
自我內在的建構
由於研究自戀人格而建立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特別注重
自體(self)的發展. 它認為自體包含了三部份:
自我肯定, 理想與價值, 才能與技巧.
每一部份皆會引發需求, 其中之一稱做理想化需求.
如果一個人早年未能正常的理想化其父母, 則這些人成年後可能會覺得
所有的神佛是不可信的.
理想我(指好的自我表徵)與理想它者(好的客體表徵)
一個人早期經驗有若干足夠強的好經驗與客體形象, 經過心理歷程(ex.
投射與內化等), 留在內在, 而形成自我或他人的理想與存在價值感,
早期它來自理想的父母形象與足夠好的母親撫育與照顧...等.
成人後, 理想的它者可能是上帝或佛菩薩或其他神明等.
反過來說, 一個人早期經驗不足夠好,
而留在內在的是不夠好的時, 會造成自我或他人的貶抑,
自我表徵不夠好, 客體表徵也不夠好, 或者內在的投射的造成誤認外界的不夠好
與不可信; 貶值或不夠好的內在, 造成當事人認為理想與幻想的不可能.
當事人認為既然所有的理想/神佛是不可能,
則所有的理想的神佛是不可信的,上帝是不可能存在的.
基督豐盛生命更新我們內在 進而影響他人
基督徒要讓人相信主, 除了文字語言宣教外,
有一個方式是---有好的見證, 活出基督來.
也許您有這樣的經驗, 任憑您的口沫橫飛, 舌燦蓮花, 都無法讓人歸主.
此時不要急著放棄, 也許, 活出基督的形象樣式, 會改變情況的.
基督徒跟一般宗教徒不同, 基督徒有聖靈的內住與變化, 進而影響他人,
這也是基督徒勝過別的宗教與團體之處.
'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參考資料: 林玉華與樊雪梅譯(1997),"當代精神分析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