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mikehsyu (Mike Hsy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從馬其頓到安提阿∼速寫台灣宣教史.....1/3
時間: Fri Dec 20 07:19:41 1996

  一八六○年九月下旬,駐廈門的英國長老會宣教士杜嘉德,來到台灣。
他從淡水登岸,逗留了幾天,並訪問過艋舺。此行,他深深被台灣的美麗所
吸引,也為搶救台灣人靈魂的需要而著急,因而他在返回廈門途中,就迫不
及待的為台灣發出「馬其頓的呼聲」,寫信要求母會將台灣列為新的宣教工
場。這封信揭開了近代台灣宣教的序幕,值得摘錄其中的片斷於此:

  「跨過海峽,仍通行著同樣的語言,這是很不平常的現象。在中國大陸
,往往隔了一百哩,語言就不通了。因此,我們耳中似乎聽到一種強烈的呼
聲:『請過來幫助我們』,直到上帝的福音在這裡發揚光大起來。」

  五年後(1865),馬雅各來到台灣,再過七年(1872),馬偕來到淡水
,分別展開了台灣南部與北部的宣教大業。馬雅各因為健康出了問題,迫使
他回英國養病,前後兩次駐台時間僅得八年,然而他念念不忘台灣的事工。
台灣第一台排字印刷機就是由他奉獻的。馬雅各的兩個兒子,在父親鼓勵下
,也都成為來台的醫療宣教士。這三位醫生在台服務的時間,加起來約有九
十年之久。

  馬偕娶台灣女子為妻,兩位女婿也全是台灣人,這更是完全認同於台灣
本地的表現。他不但是台灣北部的宣教先鋒,也是全加拿大地區首位來台的
宣教士,在他來台九年後第一次回國述職時,已在台灣北部胼手胝足地開拓
二十間教會,而且每間教會均有本地傳道人牧養,這樣豐碩的結果,在異文
化的宣教史上並不多見。

  二馬之後,來自英國、加拿大的宣教士絡繹不絕,據「台灣基督長老教
會百年史」(1965)一書的附表統計,由英國長老會差派的教士有 35 位,
女教士有 21 位;由加拿大長老會差派的教士為 25 位,女教士亦為 25 位
,如此合計共有 106 位。 其中,任期最長的是巴克禮,在台灣整整一甲子
(60年)。他曾創設神學院、推行白話字、創辦教會報、重譯聖經、增補廈
英大字典等,事蹟不勝枚舉。其他如甘為霖、安彼得、宋忠堅、吳威廉、梅
堅霧、蘭大衛、廉得烈、劉忠堅、滿雄才、偕叡廉、沈毅敦、明有德、孫雅
各等教士,以及文安、朱約安、萬真珠、盧仁愛、烈以利、林安、吳阿玉、
杜道理、和為貴等女教士,每一位都獻身台灣三、四十年以上,分別在南北
兩地的佈道、醫療、教育事工上,留下佳美的腳蹤。

  馬偕在北部的拓荒十分成功,英國籍宣教士們在南部的拓荒也交出漂亮
的成績單。據「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百年史」一書所記載,台南宣教區的
成立(1865),年代雖然在廈門(1851)與汕頭(1856)兩區之後,教會的
增長卻遠非兩區所能及。以一八七四年每週參加主日崇拜的聚會平均人數為
例,台南是一千九百人,廈門是一千五百人,汕頭是四百七十五人。可見,
當時台灣並非福音的硬土,也證明來台宣教士們皆一時之選,具備多樣恩賜
與堅強的心志。


  就以「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百年史」的作者萬榮華為例,他出身劍橋
大學數學系,精通足球、體操、游泳等運動,來台灣接掌長榮中學,使其成
為落實「全人教育」的典範,為台灣社會與教會培育出眾多人才。更難得的
是,他在返回英國之後,他接受母會的徵召,負責撰寫一部紀念海外宣教屆
滿百年的史書,結果不負眾望,如期完成。

  來台宣教士們的勇敢與堅定,在一八九五年台灣命運丕變之時,尤其表
露無遺。這一年,台灣義軍奮起抵抗,經歷數月之久,始告失敗。就在風雨
飄搖、前途未卜之際,英國長老教會史無前例地一口氣差派三位宣教士來台
,他們就是蘭大衛、梅堅霧與廉得烈,後來每一位都在台灣留下不可磨滅的
宣教貢獻。

  此外,台灣的局勢也沒有耽誤馬偕的行程,他照著原定的日期,結束第
二次述職後,即乘風破浪、趕回台灣。在「台灣遙寄」這部書中,馬偕記下
了當時的心情:「我們毫無畏懼,萬王之王大於日本天皇,祂必掌管一切。
前途會有困難、危險和試煉,但是台灣已經屬於耶穌,上帝的旨意必然成就
。」

  日本統治台灣的前期,對於宣教士頗為禮遇,對於教會也相當尊重而少
有干涉。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對於來台宣教士的
態度轉趨猜疑與敵視,甚至派員加以監視,多方刁難,終於在一九四○年底
之前,迫使所有在台的西國宣教士全部離去。其中,兩位女宣教士林安與杜
雪雲,輾轉滯留於南洋一帶,最後遭日軍監禁,先後病逝於蘇門答臘的集中
營裡。杜雪雲原是長榮女中的教師,該校校園中的「紀念禮拜堂」,就是為
了紀念她而建的。


  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即而大陸變色、政府遷台,短短幾年中,台灣呈
現了混亂而危險的局勢,一直到一九五○年代才逐漸安定下來,而一九五○
年代也成為台灣宣教史上的黃金年代。許多撤出中國大陸的差會,紛紛將財
力與人力轉移到台灣,而由大陸遷來的上百萬新移民者,普遍帶著一種惶恐
、挫折、悲傷及無助的心情。這是福音種子所尋找的田地,願意在他們中間
耕耘的差會,都可以看到預期的豐收。

  據史文森的統計(1979),在這十年中進入台灣的差會,為數多達三十
九個,佔 65%;在這十年中設立的神學院有八所,佔 40%;開拓的教會則佔
受訪教會的 32%。這些數據,都足以說明這十年確是台灣宣教史上的「黃金
十載」(Golden Decade)。

  沒有確切的數字告訴我們這十年中,進入台灣的宣教士究竟有多少,但
我們可以肯定其中不乏開山型的人物,他們構成了台灣宣教史上最精銳的一
支部隊。以下從筆者個人有限的資料與了解內,舉出幾位人物以及與他們有
關的事工。

    1950年來台:彌迪理•台南神學院
    1951年來台:賈嘉美•基督書院 / 羅惠霖•浸禮聖經會
                彭蒙惠•救世傳播協會
    1952年來台:柯理培•浸信會神學院 / 毛克禮•台灣神學院
                姚如雲•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韓寶璉•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柯饒富•翻譯太魯閣語聖經
    1953年來台:戴永冕•聖光神學院 / 薄柔纜•門諾醫院
                吳揚道•主日學協會
                魏得凱•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謬學理•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1954年來台:榮耀秀•錫安堂 / 畢嘉士•屏東基督教醫院
    1955年來台:戴紹曾•中華福音神學院 / 明雅各•浸宣神學院
    1956年來台:貝德芬•山地伯特利聖經學院
    1957年來台:棣慕華•台大植物系、貴格會
                戴德森•嘉義基督教醫院
    1958年來台:歐保羅•東海大學
                馬頌平•美南浸信會(為作者施洗的牧師)
    1959年來台:羅慧夫•馬偕醫院

  當時來台灣的宣教士們,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心盡力,也注意到
會增長,並且共商佈道大計。他們編印了好幾次英文版的台灣基督教年鑑
(Taiwan Christian Yearbook) ,為這些年間的工作留下珍貴的記錄。

  除了平地教會欣欣向榮之外,山地的教會在戰後更有驚人的增長,被譽
為「二十世紀的神蹟」、「山中的五旬節」、「比傳奇更奇」( Stranger
Than Fiction)。幾乎村村都有禮拜堂,好些村子的基督徒比例高達百分之
七、八十,長老會、循理會、真耶穌教會等團體,都向山地投入大量的宣教
資源。花蓮的門諾醫院(一九五四年建立)、埔里的基督教醫院(一九五五
年建立)等,當初主要也是針對原住民的需要而設立。

  多麼令人興奮、嚮往的五○年代!這也難怪曾任駐美大使的董顯光弟兄
,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一書(原著為英文)中,會
發出如今看來是過於樂觀的預測:不出半個世紀,台灣將成為一個「基督之
島」(Christian Island)。

  回顧這段西方差會所主導的台灣宣教史,耳際不禁再度響起戴紹曾牧師
在多年前的呼喚:「中國人,你在那裡?」或者,更切身地,應該是問:「
台灣人,你在那裡?」台灣擁有全球華人教會中為數最多的堂會,但是所差
派至海外的宣教士數目卻不成比例,至今連百人大關都無法突破,距離兩千
年福音運動所設定的兩百人目標,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當年,內地會在兩
年內(1930-1931) 徵召兩百人來中國的目標,不但如期達成,而且還略有
超過,一共來了二○三人!讓我們付出更多的禱告,期待這樣榮耀的歷史也
能在台灣眾教會中重演。

  一百三十多年前,台灣發出「馬其頓的呼聲」,杜嘉德聽見了、馬雅各
聽見了、馬偕聽見了,從那時候到今日,大約有一、二千人聽見了,而且飄
洋過海過來幫助我們。今天是我們從馬其頓轉為安提阿教會的時候了,但願
台灣不僅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也成為「亞太宣教中心」,承擔起更多更
多普世宣教的責任。



後記:本文錄自「海外宣教」雙月刊,1996.11.,中信月刊社發行,
      本文作者為魏外揚。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