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死是什麼?】死與生(三)從「第七封印」談生死 時間: Thu Dec 12 18:01:17 1996 (續上一篇) 2.柏格曼的「第七封印」 自覺以後,要如何抉擇呢?渡邊為婦女孩童興建公園,只是自覺後的行動之 一,抉擇後的行動答案在於自身。這是黑澤民要說的,也是海德格的「自覺── 抉擇」後,將空間留給每個人自身去思考不給予答案的。 從這角度來說,柏格曼的「第七封印」就嚴酷的多了! 「第七封印」,是已有的「自覺──抉擇與行動」後,再度理想幻滅,外加 面臨死亡的逼近。人生最殘酷莫過於此! 人類所能思考到的最大的理想投射,莫過於民族主義的熱情,還加上宗教情 操的支持。「第七封印」的背景,正是講這種形式的自覺並抉擇──十字軍東征 後,幻滅的結束。 所謂的民族主義的熱情,所謂的為護衛宗教的宣戰,在浪費十年青春,拋棄 年輕美麗的妻子,家庭,經歷死人無數的戰役之後,竟發現是一場政治的騙局。 偏偏理想幻滅而歸後,迎向他的家園,又是個黑死病蔓延,死亡隨處逼近的 家園。 柏格曼以電影「第七封印」,刻劃了最崇高的理想幻滅後,又面對死亡的人 的幾種態度: ( 1 )理想主義尚存, 發出最後不甘之鳴者:儘管參與十字軍東征之初, 是抱持著強烈的理想性格,卻未曾因十字軍東征之幻滅而失卻理想。他用僅存的 生命氣息,用與死神搏鬥中爭取到的剩餘時間,苦苦尋覓信仰。面對死神他呼求 上帝,祈願上帝給他生的答案,好讓他甘心死去! 透過這個主角,柏格曼其實是在刻劃他自身心靈最深最深的悲劇:理想幻滅 ,苦求信仰而不能得,死亡卻已迫近的虛無感。這是幾種類型中,最具悲劇與荒 謬感的人! ( 2 )理想幻滅後的任性之俠:他也是主角之一。 他嘲諷理想,嘲諷信仰 ,嘲諷人生,他隨處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但完全順己之正義之性而行,他已不 再在乎信仰的或社會的加諸給他的任何理想,意義,或生活的準則。他即或並不 犬儒,但是懷疑一切,只相信自己,再也沒有什麼事物可以說服他! ( 3 )苦難承負者:柏格曼以兩名女子象徵大地苦難的承負者。 一個是被 人植上「黑死病原兇」的,被誣告為女巫的女孩,一個是對自身面對死亡充滿恐 懼,對別人之死亡又充滿悲憫之情的沈默女子。她們兩人以自身的恐懼和受苦, 承負大地一切的恐懼受苦。誣為女巫的女孩被燒死時,宛若基督十字架上的殉道 姿勢,沈默女子終於會晤死神時,像基督一樣說出「 finished!」。 她們的臉 容,姿勢與生存,是與人類之恐懼共負一軛,甚至成為替罪羔羊的象徵。 ( 4 )平凡的迴避死亡者: 這樣的人在電影中是被柏格曼安排的最多的。 他們知道死亡臨近,他們知道自己將死,但仍迴避它,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欺 謊,偷竊,偷情,宛若他們可以從今日度到永恆。 「第七封印」的結局是死神帶走了所有的主角們,只留下一對夫婦,這對夫 婦性格簡單質樸思想單純,是彼此相愛的伶人,天天都過的很快樂。丈夫約瑟尤 其常露出傻笑,但是約瑟卻是個很容易就看見信仰的異象,很容易就被感動的人 。 這對夫婦能逃離死亡,是被最有理想性格的男主角以欺瞞的方式,從死神手 中救出的。這暗示了柏格曼心靈上儘管自我認同著追尋理想追尋信仰而不可得的 人,卻在心中未嘗不嚮往著這對夫婦的單純領受生命意義單純的快樂的模式。 那苦苦追尋理想、信仰的男主角,一直渴望上帝給他一條明確的指引,一個 啟示,但上帝向他沈默,啟示最終卻是透過這對夫婦給男主角的。男主角從他們 身上領受到──生命其實根本不複雜, 一些草莓牛奶, 一些青草地,一些睡眠 .... ──在他們面前討論哲理,根本就沒多大意義,他們想不了那麼多。 但是 很奇怪,約瑟卻總是那麼容易就看見信仰的啟示。 是質璞單純的人最容易得著? 質樸單純易見信仰異象,絕不等於苦修、罪責審判生命、與教條式的信仰。 柏格曼兩次讓死神與陰沈的、用布帽遮住譴責世界的臉容的教士合身為一,已明 確表明他所謂的質樸信仰的含意。正像約瑟,在草地上翻滾,然後看見馬利亞與 耶穌在草地上散步的信仰異象,便熱淚盈框感動不已。他的盼望也不多,只想讓 孩子學會用球變戲法:「在空中靜止不動。」妻子說:「這是不可能的。」約瑟 答:「在他一定可能!」 柏格曼將這對夫婦取名約瑟夫(音近似約瑟)彌亞(音近似瑪利亞),他們 的孩子名字音近似彌賽亞(基督之意),讓這對夫婦出現時,鏡頭經常宛若文藝 復興時期的約瑟馬利亞和小耶穌的宗教畫,讓他們出現時光線明亮,並有清純聖 樂背景,這一切都暗指柏格曼自身,儘管透過那尋覓信仰尋覓生之意義而不可得 的人呈現自己,卻為某種最近宗教最能掌握生命意義的質樸單純,預留一條對柏 格曼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出路。 (待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