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Ladycat.bbs@csie.nctu.edu.tw (喜歡獨處的貓),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死是什麼? ──(四)從社會談論死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Wed Nov 27 19:52:44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sie.nctu!phoenix

● 四、從社會談論死 ── 『聖俗二分』的問題

    在哲學式的討論中,我們己知使用『靈肉二元』論談論死在哲學上的矛
盾:一是『若靈魂可滅』,那麼只是把死的問題留給靈魂去考慮,這是不能
令人滿足的;二是『若靈魂不滅』,那麼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就完全消失,
因為我們隨時在不同的時間上發現我與別人沒有兩樣。

    現在我們從社會角度談論死,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靈肉二元』的觀點如
何對社會產生嚴重問題。

    使用靈肉二元的觀點,無可避免的要詢問:為什麼現實世界是如此的敗
壞?那麼,既然現實世界是屬肉體的,顯然肉體是壞的,那麼自然會產生一
種信仰上的盼望,盼望『死後能變好』,於是很自然的會認為『靈魂是好的
』,這就是柏拉圖生死觀思想的根本。

    既然靈魂是美好的而肉體是敗壞的,那麼,為了保護靈魂的美好,靈魂
必定得實行一種『成聖之道』,確保靈魂不會受到肉體的污染。因此,靈肉
二元,最後就變成聖俗二分 ── 認為只有透過某些成聖之路才能確保靈魂
完美,輕視肉體所在的世界為俗、為妨礙成聖之路的來源。

    這種『聖俗二分』便成為西方中古教會墮落的一個主要來源:中古教會
把基督教神學柏拉圖化,同時就被靈肉二元與聖俗二分所牽引。在這種情況
下,他們視性慾為大罪,他們視賺錢為世俗腐敗,他們視沉溺科學研究為神
性的墮落;他們甚至主張要離世苦修,用凍餓至死式的否定肉體變成榮耀上
帝的藉口......。

    從聖經的角度,聖俗二分是違反上帝創造神學的精神,這屬於宗教範籌
,我們只要知道在現代基督教(也就是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己經改正這種
錯誤的聖俗二分觀即可。

    聖俗二分對社會會造成危害嗎?設想:在苦難的現實社會中,幫助受欺
壓的苦難族群,一種方法是安慰,另一種方法卻是革命,幫他們爭取不受壓
迫的生存權。『安慰』是很容易被解釋為『聖』的而容易被『聖俗二分』的
思想接受並實踐,但是『革命與爭取』本身無論如何一定是『俗』的,因為
革命意謂著社會行動,社會行動一定有策略、聯合、妥協種種問題,一定充
分顯示出『俗』的腐化面。所以主張聖俗二分的人,一定反對革命與爭取,
反對社會運動,只談如何忍耐與愛來等待壓迫者『自動消滅』,而拒絕甚至
攻擊別人『爭取權利』的行動。

    所以持守聖俗二分觀點的人,若不是身陷罪惡壓迫者的一員,就幾乎逃
不掉『結構共犯』的宿命!因為他否定任何『爭取』的可能,他只能在自我
成聖中期待苦難自動消失,他為了堅持這種等待才是『聖』的所以反過來責
備進行『俗』的革命者,甚至他為了這種『聖』會迫害走入『俗』的人們,
因為覺得他們破壞了『聖』的理想!

    中國與西方自古以來宗教界的行為,幾乎都在這種『聖俗二分』的咀咒
下;宗教界往往就是執政者的走狗 ── 至少是執政者最喜歡利用來壓迫人
民並加以集體催眠,這早己不是新聞;我特別要指出這種聖俗二分,如『上
街頭沒水準』、『社會運動有什麼用、終是一場空』,剛好就是台灣社會改
革過程最可怕的敵人。台灣的社會運動者提到『佛教』二字幾乎沒有不咬牙
切齒的,難道只是他們沒有資格聽聞佛法?我當然知道這是正信佛法背了黑
鍋,一但把正信佛法的『無我論』丟棄而實踐『戀世的修行主義』,產生『
聖俗二分』觀造成禍害是完全可預期的 ── 只可惜佛法卻因此背了大大的
黑鍋。

    問題是,這種『自居聖潔而對別人獻身社會嗤之以鼻』的態度難道不是
己經變成文化深層意識之一嗎?你有沒有看過每次進行正義的行動,一定會
有人以道德完美主義對別人的熱心嗤之以鼻呢?這豈不是聖俗二分後,產生
一種可怕的自命清高?

    如果我追求一生的獨特,我不需要等到死後的世界才能自我實現,我期
待現在的一生就有答案確定我的獨特價值,那麼,聖俗二分只會否定我現實
生活的努力,認為我投資企業是貪財墮落、認為我社會運動是血氣墮落、認
為我委身學術是陷溺知識........。聖俗二分只能產生一種現世的肯定,就
是『活在世間上只要顧著自己的修行就好』的出世主義。

    這裡要強調,『避免聖俗二分』並不是說『信仰』應該與現實生活擁有
一樣的倫理與道德,那樣子的話『信仰的盼望』就無意義了。我要強調的是
『聖俗二分』意謂著自我成『聖』後對『俗』採取否定的態度,舉例子好了
:耶穌無疑的是一個完美的人(當然在基督教的眼中他是神的兒子,這是另
一回事),但是他一點都不排斥同桌共餐的是惡棍與娼妓,這就是自我成『
聖』後,對『俗』充滿『悲憫之心』,而且認同『俗』的處境而不會自居『
聖』就與之劃清界線。

    當我們想到,一個錯誤的死亡觀,產生靈魂不滅的盼望,造成靈肉二元
的對立,最後導致聖俗二分的思想;整個過程在歷史、社會與個人的危害,
竟可以在一個『生死觀』的基礎上衍生;由此看來,我們怎能不仔細思考生
死問題?怎麼能不仔細思考生死的價值盼望?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