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由於治民的好意,希望lk這篇論及儒家、回教與佛教之生死觀的文章, 在佛教的部分能得能契中佛法的精神,因此委託末學對該文中有關佛法的論點 提供意見。其實得見一位基督信仰的朋友對佛教與佛法長期下功夫認真的研究 ,除了於個人怠惰修學的慚愧之外,更使末學無法不揣譾漏與忙中抽空地來認 真思量該文提出的一些見解;個人對佛法的體解實在是粗淺的(這絕非自謙之 詞,每每與基督信仰的朋友討論裡深覺如此),能貢獻的只怕也不多,謹謹期 盼能對文中的觀點提出如法的解釋。 在進入探討該文佛教部份之前,末學想先就全文提出一點看法。 身為一個中國文化圈的現代人,由於受到東西不同體系文化的影響,對於 許多觀念的由來與形成多已不明所以。lk與其姐妹弟兄們長久以來便對中國 文化圈中許多現象與觀念相當關心,該文的出現,或可說是她的成果之一。個 人由於對佛法與佛教發展的興趣,故而對於傳統的、民俗的許多現象與觀念也 有了關切,於是在眾多的文獻資料中注意到了中國歷史與文化思想上的幾個轉 折對庶民文化的深遠影響。 其一,董仲舒的尊儒與揉合陰陽家思想;接著是漢王室對長生煉丹之方術 的投入,及其與長久(可能自商民族時期)流行之薩滿巫術結合,更而攝取老 莊思想而成的道教興起與流佈。其二,東漢末年佛教的傳入,及其隨後形成以 道家思想詮釋佛法的格義佛教,加上攝取佛經記載而產生的民間傳說。其三、 唐武宗滅佛與禪宗、淨土宗的流行。其四、宋明理學的入佛出佛與「三教同源 論」的生成,更而深入民間。 這幾點,末學提出來給lk參考,或許可以對中國文化圈的生死觀,得以 進一步地尋出蛛絲馬跡。接下來,末學將針對該文提及的論點做一番探討。 【 正說 】 ☉ 總論 ☉ 如lk所言佛法是以「緣起論」為基本原理的,實則該說是「因緣論」才 對。因緣有雜染的、清淨的,雜染的因緣即是「緣起法」。『雜含』上說:「 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 因有緣世間滅」。說明世間集的因緣,名之為「緣起支性」,說明世間滅的因 緣,名之為「聖道支性」;前者是以有情生生不已的存在為中心,來闡述緣起 的流轉(生死),後者則依此緣起的理則,而顯示了緣起的還滅(涅槃)。而 其開展出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更是以為印記佛法的 法印。然而,該文中說「進入涅槃的意義遠遠大過『生死』問題」卻是不盡正 確的。實則,向來佛法不論何種宗派思想沒有不重視「生死」問題的;正因為 有生死的問題,佛法才提出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而相對於生死施設了「涅槃 」一詞。「緣起」的內涵正是說明流轉生死與涅槃還滅的理論依據,「三法印 」是對其內容偏重的解說,而其目的便是要解決「生死」這個大問題。 ☉ 論緣起與三法印 ☉ 佛法既然提出「緣起法」來作為解決生死問題的理論依據,那麼對「緣起 」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該文對「緣起」提出了正確的定義,也就是:「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含』上說「此有故彼 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即行滅......純大苦聚滅」,這「此...故...彼」是緣起的定義,而 「謂無明緣行......純大苦聚集」和「謂無明滅即行滅......純大苦聚滅」則 是緣起的內容,亦即是說明了「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的原理。 緣起論,以有情生生不已的存在為中心,開展於因緣依待的世間,則以無 主宰義的「諸法無我」為根本。對於緣起的流轉義,得以「諸行無常」的體察 ;而於緣起的還滅,訴諸「涅槃寂靜」的觸證。因此由「緣起支性」而為四諦 的苦、集二諦,得此「諸行無常」印;依「聖道支性」而為四諦的滅、道二諦 ,而為「涅槃寂靜」印;其流轉與還滅的中樞還是依著緣起法,也就是開展於 世間依待性(無主宰義)的「諸法無我」印。「無我」,是貫通三法印而為緣 起論開展的根本。 故知緣起法是佛法解決生死問題的基礎,其內容包含了流轉與還滅,前者 闡明了「集世間」、「世間集」的有情身心相續現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乃 至純大苦聚集),後者提供了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八正道)及其結果(涅槃 )。 lk在論述佛教生死觀的開始,便提出了「動態論法」是緣起的思考方式 。末學以為,如果其所指的是緣起的「流轉義」,那麼還算有些接近;然而, 對於緣起的「還滅義」則完全錯誤。尤其該文在詮釋「涅槃」時本著如此的論 證來看待,這是非常不恰當的申論。這在稍後將提出討論。 ☉ 論我見與涅槃 ☉ 佛法的緣起說明了世間集與世間滅的原理,同時也透露了佛法的世界觀。 如前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情與世間,在佛法因緣論的 理則下,是不可如一般宗教哲學思想那般認定是隔別的看待。緣起的世間以有 情為中心,有情世間的形成,從佛法看來,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先有客觀存在 的世間,而後安立有情。有情的身心與世間是相互依待而存在的,其形成的動 力是「我見」。 「我見」,是有情於身心有意無意地直覺到自我。佛陀常用三處觀──五 蘊觀、六處觀、六界觀──分別詳於心理、生理和物理的分析來教導觀察有情 身心自體,體證有情為身心的合和相續者,無我、我所,而肯定有情為假名的 存在。有情為假名的,沒有絕對的不變性、獨存性──勝義無我,有相對的安 定性、個體性。因著不能體察身心的合和相續,產生強烈的自我中心,本著我 見攝取五蘊形成有情世間,故而流轉生死。我見,像一種凝聚力量,使得一切 有情、社會、世間,無不通過我見而構成關係,集合為一(有集合,就有分散 ,有我也就有他);故此我見,形成一種向心力,起著凝聚集合的作用。每一 有情的身心,其所造作的善業惡業,受我見的影響,攝引、凝聚、招感為有異 其他的個體。即便個體的身心崩解,但由於我(見與愛)的欲求,引發以我見 為本的善惡業力,又招感了新的身心組合;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延續下去。 假使沒有這我見的集合力,就能解脫這生死不斷的現象。 故佛法的生死觀是,生死的本源來自於我見,由於我見的集合招感,而有 有情世間的流轉苦迫。lk文中以為:「佛教的『罪觀』(實則佛法是沒有這 種觀念說法的)是『產生』,任何事物的產生就是落入因果循環中,而這就是 落入苦難中」,這可說是對佛法極大的誤解,末學以為這是不能理解惑(我見 )、業、苦三者關係的緣故。佛法以為有情世間現象的本質是無常、是苦,這 來自於業力(無論善惡)的招感;業力是有情身心活動的遺痕(或可說是影響 力),在適合的條件下會引發業果報。然而,如果不因著我見的攝引,業力是 無法引發業果報的。因為我見(愛)集合了適當的條件(緣),促成業力引發 果報。因此「聖道支性」講到緣起的還滅內容,提到「無明滅故行滅......乃 至純大苦聚滅」,其中「無明」便是「惑」(對緣起無我的矇昧、無知、迷惑 ),也就是「我見」;而「行」就是「業」。所以,生死的根本是我見,一切 業力、果報(苦)無不根源於我見。是以由緣起還滅的原理,斷除我見即斷除 生死流轉,體證「涅槃」。 涅槃,lk以為是種「無狀之狀」,更說明那是一種「尚未產生的狀態」 ,而且整個佛教就是要幫人回歸它。這點,就末學的體會是不能接受這種說法 的。涅槃一詞不是佛法所專用的,古代印度各個宗教思想普遍都以它作為終極 的理想,然而內容卻大不相同。前說佛法認為生死的根本是我見,而涅槃字面 的意義有斷除、消滅的含意,佛法所說的涅槃指的是滅除了生死煩惱苦迫的根 本──我見──的境地。有情在生死中,有生有滅,若了生死得涅槃,即是不 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涅槃的特性。 不生不滅與「無狀之狀」或「尚未產生的狀態」是不同的。生與滅,有著 因果的關係,依著該文所說的「動態論法」而有了相對的時間性;不生不滅, 不僅沒有了生滅,連帶的時間性也消失了(不是停止也不是尚未產生,因這兩 種說法有「時間性」的概念)。前說滅世間與世間滅,講得不單是有情身心的 解脫滅盡,還要注意到與有情依待之世(時間性)間(空間性)的解脫滅盡。 世間的客觀性在有情的認知裡是根深蒂固的,這是本著常見與我見的結果,故 而,每個有情所(業)感的世間並不是全然相同的,如人所見物體顏色不同於 狗,此業感的有情世間,透過有情的我見攝引業力,而有千差萬別。解脫者滅 除了我見,觸證法法,平等一味。 實則,涅槃的境定是不容擬想的,原因是我們的擬想是本著我見來建構的 ,這好比給一個從來不知蘋果為何物的人說明蘋果為何物,不論從顏色、形狀 、氣息、味道、觸感...一切名言(概念)來說明,終究只是此人的擬想,與 真正的蘋果畢竟是不同的。涅槃,是滅除有情我見出發的認知而獲致的境地, 唯有觸證可知。就像文中舉外道問舍利弗尊者如來滅後狀況,問者本著我見去 擬想滅後「一個」如來到那去,殊不知如來色解脫盡,受想行識解脫盡,既滅 除了生死,何來一個「如來」?這不過是本著「我」的情見來推想罷了。又比 如說一座冰山消融了於大海,何來一座冰山?能說那個冰山到那去嗎?原本積 聚於冰山的水匯入了廣大的海洋,冰山已不復在了。所以說入了涅槃,身心寂 滅,是消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卻不是毀滅、消 失了。 總之,佛法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在於滅除生死的根本──我見──而觸 證涅槃。觸證涅槃是不需要等到一期生死的,更非如一般通俗的佛教徒所說得 到業消業盡方可。業是不可取消的(但可減少其影響力),也是不必取消的, 業從惑(我見)起,斷除了惑,不再攝引積聚,業力也就無所作用了。因此能 斷除我見,也就現證涅槃(有餘依涅槃),待一期身心崩解,則入無餘依涅槃 。 ☉ 論佛法與社會實踐 ☉ 由於從該文所透露出對緣起與涅槃的誤解,更進一步地以「社會實踐」的 立場來推論佛法無法落實。在末學看來,lk這一觀點的理由,正反應了長久 以來許多佛教徒給人累積出其消極避世的印象(當然,這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 項)。文中說到: +------------------------------------------------------------------+ | 而我認為佛教的哲理雖然高妙,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實在很難落實。至少| |對於我個人而言。因為既然強調「緣起」,那麼我們要做任何一件事就得要| |問這是不是又增加了一項「因」?增加「因」就會產生「果」。善因不見得| |會有「善果」!「惡因」不見得會有「惡果」!所以甚至當我面對宗教版 | |時,我都會想著,在這麼繁多的文章中,我需要多增加一篇文章(增加一個| |因)嗎?這時我不禁回頭看到釋證嚴、釋昭慧等人,有人謂他們是基督化了| |的佛教徒(意為從事社會實踐的佛教徒),我不禁要問,究竟他們所依循的| |佛法是哪一個?因為照著原始佛教的教義而言,他們豈不對人世加增許多 | |「因」?依照「緣起說」這樣不是會減慢全體歸回涅槃的速度? | +------------------------------------------------------------------+ 這裡,lk提到了「善因不見得會有善果,惡因不見得會有惡果」!實不 知其立論的依據為何?或許是psycho兄的「欲惡成善,欲善成惡」的論調所影 響吧?就末學看來,psycho兄的論點是可能成立的,但lk所言卻是撥無因果 ,果真如此,種瓜當可得豆了。 如就字面上來看「欲惡成善」、「欲善成惡」,一個人行事的善念與惡念 生起之後若付諸行動,因著與有情世間的互動,及此人本身面對境界的反應( 多是本於我見的盲動),影響其相續的身心活動,倘若其並非念念善念,甚至 發動身口二業,則此一連串身心活動的招感(業力)便不會全是善業,其中力 量最大的便會成為(主導的)因,其它的力量和互動的有情世間的力量(共業 )則成為(輔助的)緣,如此招感了業果報。因為本著我見的有情發動身口意 業多非純善(或純惡)的,其一連串身心的影響力自然是善惡摻雜,其中以影 響力最大的主導,這決不能以一因一果論來看待。善因是會招感善果的,但也 會因著其它惡因的強大,減少了影響力。如同時速十公里的汽車,遭受右方時 速一百公里的衝撞,其最終方向豈不大大的改變嗎? 許多人對因果的認識其實是一種忽略緣起的機械式因果(如一因一果)論 ,psycho對「欲惡成善」、「欲善成惡」的詮釋便是一例;其實若理解有情世 間的法法依待無我,便不會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論調了。由於 lk對其立論未多做說明,故以 psycho 的論點來討論。 說到這裡,再看文中說到的另一個論點:「依緣起說,社會實踐是會減慢 全體回歸涅槃的速度」。就末學對lk文章理念的了解,實在這個論點的錯誤 ,與前面其對緣起和涅槃認識的錯知是一貫的。 回顧末學以大篇幅來解說涅槃,讀者不會健忘筆者再三強調了脫生死、觸 證涅槃的根本是斷惑(我見),而非消業或不造業。lk和許多佛教徒一樣, 偏重於緣起流轉的現象,卻忽略流轉生死的根本是我見,而還滅涅槃的基礎是 消除我見。這就像土壤中待發的種子,陽光、空氣、土壤的調件的具足,我們 卻不給它水,種子最終還是要枯敗的;也像要樹木枯萎,直從根部(惑)斷除 ,那莖(業,支持)、葉(苦)得不到滋潤自然乾枯。所以,只要不本著我見 出發,和樂善生,利益有情的事業,佛法是再重視不過的;即便是我見未除, 但行業與布施、持戒相應,其所招感的是增上善法的人天果報,這對有情增上 解脫的環境是有極大幫助的,因此就算對悲心不足的聲聞行人而言,從事社會 工作也沒有避之不行的道理,更何況悲智具足、不捨眾生的菩薩行人呢? 此外,文中提到的「社會實踐」,只怕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也不同於一般人 的理解。就一般人理解的社會實踐,不外乎促進社會和樂的社會公益乃至政治 修明,佛法對此當然重視,然而佛陀以深切的悲心與智慧澈照此緣起的有情世 間,深知世間以我見我愛為本,在有情的欲愛交錯中,無常是他的本質。因此 ,慈濟有情是治標、暫時的方便,究竟的理想還是使有情都能斷惑證真。所以 ,拿布施來說,佛說有物質的(財施)、精神免於恐懼的(無畏施)和說解脫 生死法的(法施),其最利有情的當屬法布施。可惜的是,許多學佛人其實是 本身悲心的不足,對有情世間的怯懦與漠視,倒以此為藉口,連建立增上解脫 環境的慈濟行也不做,才帶給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誤解。 其實,佛教的社會實踐是要兼顧弘法與利生的。透過大眾從事社會慈濟工 作,才能建立增上解脫的大環境(共業所感),如此方才有解脫的可能,否則 有情彼此相互計較利害,鬥爭傾札,疲於奔命,想置身於外是不可能的,那要 談身心的解脫,怕是遙遠而不切實際的。 因此,佛法的落實本身就是社會實踐,不論是改造共業所感的世間來增上 有情的解脫環境,或是直就有情自身體證相互的因緣依待,不從世間修習增上 解脫戒、定、慧三學,如何觀照有情世間的緣起鉤鎖,進而斷除無明我見?這 集起有情世間的苦迫無盡,不是佛法的難以落實因而如此,實是佛法不能受到 廣大的理解而落實改造。也就因為如此,有著無數的菩薩行者,不畏流轉生死 的發願度生,將此宏法利生的工作,在眾生剛強難化的識田裡種下覺醒的種子 ,這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大行,正是大悲(情感)、大智(理智)、大 雄力(意志)的佛陀其久行的身教,也是學佛者學習而力行的根據。「不忍眾 生苦,不忍聖教衰」,誰說佛教徒的社會實踐是基督化呢?怕是後學不肖,忘 失了佛法的真精神啊! 以上就lk論佛教生死觀一文提到相觀的幾個論點提出淺見與說明,盼能 有所助益是幸!謝謝! 【 辨異 】 」來處理人事物,所以造成佛教的真意不容易懂。所以我就直接舉幾個例子( 他們稱公案)來讓大家體會! ^^^^ ☆ 公案是禪宗的專有名詞,旨在激起疑情,此處用此不妥。 這是記載在佛教的阿含經(相當於基督教的聖經,)中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 ^^^^^^^^^^^^^^^^^^^ ☆ 雖說目前學界公認阿含為最早結集出的經典,但不代表它由如同 聖經在基督教中那般權威的地位。更何況,不論男傳或北傳的阿 含都是某一部派的流傳。 佛教建立在「緣起說」上面,因著眾生生命流轉而衍生出「四諦」、 ^^^^^^^^^^^^^^^^^^^^^^^^^^^^^^^^^^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與「六道輪迴」是將眾生的生 ^^^^^^^^^^^^^^^^^^^^^^^^^ ☆ 四諦與十二因緣都說明了緣起的流轉與還滅,如末學正說中所言。 末學以為六道輪迴是民間庸俗的說法,原始佛教先是傳說五趣的, 到部派犢子部有阿修羅趣的傳說。輪迴一詞不知從何開始,末學今 所學不夠,至今只看到流轉一詞,然強掉反對民間機械因果的庸俗 講法。此外,末學也以為,不論眾生形態為何,佛陀是方便攝取當 時印度的傳說來教化某類弟子的。 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等六種情況下輪轉。過去我們都是以為 ^^^^ ☆ 餓鬼 。因為無論是「有本體輪迴」或是「無本體輪迴」都對!也都不對!! ^^^^^^^^^^^^^^^^^^^^^^^^^^^^^^^^^^^^^^^^^^^^^^^^^^^^^^^^^^^^ ☆ 不是這麼說的,經上是說: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蘊)滅已,異陰相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