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Ladycat.bbs@csie.nctu.edu.tw (喜歡獨處的貓),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臨終關懷】安寧的呼籲:淺談臨終關懷(下)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Thu Dec 12 22:17:20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sie.nctu!phoenix

(續上一篇)


三、臨終關懷的內容

    「善終」對中國人來說是很重視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好死」,因
此中國人重視行善積陰德,希望能「善終」,因為無論何人都要經過死亡的
階段,但近來社會上普遍對於死亡的探討熱絡起來,並且對臨終關懷的需求
也漸增多,導致這些變遷及需要的可能性。可從下列三方面探討。

● 死亡過程的轉變

    以往醫學未及現代醫學的進步,因此致命的病例,其原因多是急性疾病
或傳染病,但現在醫藥的進步,讓許多急性病或傳染病都能獲得控制,由慢
性病導致死亡的疾病也相繼提高,雖然或可延長病人的壽命,卻無可避免地
延長了死亡的過程,因而瀕垂死病人的數目加增。

● 生活環境與疾病型態的轉變

    近數十年,人口急遽增加,都市面積增加,綠林減少,空氣品質下降臭
氧層破洞及紫外線加增,都使人類生活環境改變,而這些改變會與人類的健
康關係密切,如在都市化下工作壓力的加遽,吸  與肺癌,及不健康之加工
食品等都可能成為引起惡性疾病,而更令人擔憂的,就是惡性疾病不再是老
年人的專利,已有年齡下降得病的趨勢,對於死亡的提早來臨,年青人比老
年人更難於接受及缺乏準備,所牽涉的個人及家庭問題更形複雜,因此臨終
關懷更對他們顯得重要。

● 社會家庭模式的轉變

    從前家庭都負起對臨終者的照顧,因此臨終者在離世前大多能在家屬隨
侍之下,在家安息。但現在流行的是小家庭模式,已不能負起臨終照顧,因
此病人死亡的地方,多在他們感到陌生的醫療院所,而陪伴他們的,卻是一
些與他們不相干的醫療人員,而非至愛親朋好友了,因此一般的醫療院所,
實非照顧臨終病人理想之所,由此可了解,現代社會對臨終關懷需求的迫切
性。

    如前面所述,臨終關懷是需要多元性的服務為基礎,因此團隊合作的觀
念必需建立,這樣才能滿足病人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一般臨終關懷團隊(
Team)須包含醫師(相關的專科醫師),護理人員、居家探訪護士、社會工
作者、神職人員、臨床心理輔導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志工等。並
且需要定期開會,一起討論及交換病人的情況及意見,更可彼此分享,共同
支持去服務臨終病人。

    最後,談及臨終關懷的實施原則,現代的C護理療顧c(Nursing care)
已離開了以疾病為主題的方針,轉換成以病人為主題的『護理療顧』,因此
提出了「全人關顧」(Total care)的觀念。就是必需從身、心及靈三方面
去照顧病人。臨終關懷也是基於此觀念所引申而來的服務。所以臨終關懷需
強調下列所提的各項原則︰

    1. 重視生命的價值–臨終關懷就是肯定生命是有價值的行動,縱然病
人已患上不治之病,但只要他(她)一息尚存,便應被視為「活人」看待,
並且要活著至最後一刻。

    2. 重視個人的價值–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性,縱使是患同一類疾病的
病人,也不等於他們所接受的治療或護理是相同的,因此需以他們身、心及
靈的狀況來釐定各人的醫療計畫及護理方案。

    3. 重視人的權益–依據路士文(Rossman)所提到臨終病人的權益內容
︰病人有權參與決定「接受」或「拒絕」治療;病人有權分擔對自己的照顧
,及有權擁有生命素質;當病人肉體及心靈都已作好充份的準備,有權自己
死亡。

    4. 接納死亡的觀念–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但「知
道」並不等同「接受」,因此臨終關懷接納死亡為生命歷程的一部份。我們
應以實際的態度去面對,雖然生命即將離去,但唯有知道生命的有限,才會
珍惜人在世的日子,體會到生存更深層的意義。

    5. 維護病人的尊嚴–病人自己代表他本身,他(她)不是一個病歷號
碼或病床號,也不是以一種疾病代表他的存在;有時候,一個人尊嚴的喪失
,比疾病本身更叫人難以接受,我們便能體會維護病人的尊嚴是多麼重要了
。

    6. 維持生命的素質–生命素質並不等同生命存在本身;若為了拼命維
持病人生命本身,而使用一些特別或非比尋常的方法去挽救,而忽略了病人
本身的考慮及意願,因為病人的苦痛也不只有生理性,也包含心靈性、心理
性及社會性,所以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並不等於解決所有的問題,若也能
讓家屬明白「生命素質」的重要性,及了解病人離世的意義,就可減少雙方
面的苦痛了。

    7. 達至安詳的死亡–對於臨終病人來說,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事實,但
病人能否安寧的離開人世則不可知,而讓病人飽受痛苦的經歷,不能安寧去
世的原因,可能因肉身的痛苦未能被控制,或心靈上的重擔又未能卸下重擔
所致。若能運行臨終關懷的多元性療顧,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及鼓勵,對症下
藥,那麼臨終關懷是可以期望得到的。


四、後    記

    在現今功利主義下的社會裡,臨終關懷理雖不被重視的,因為它既不賺
錢,又需龐大人力資源來達成,但它卻開始在社會中形成一股不能忽視的運
動。因為人類需在這功利社會下還我一份尊嚴,一份重視。這樣人類生存下
的動力不在於我只是社會這部大機械的一件零件或配件,而只因我是一個人
,是被全能上帝所造的一個人,是按著衪的形象所造的一個人,這樣,人類
生存的意義才能延續下去 ……………………


    註︰余廣亮醫師,曾於1992年至英國進修肝臟移植之研究,現為高雄
        醫學院麻醉疼痛科主治醫師。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