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sbject: 「後結構主義與聖經本文」系列討論 -- tjm 整理
To: cmlin@euclid.ee.nthu.edu.tw
X-Forwarded-By: cmlin (小民兒)
X-Disclaimer: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對本信內容恕不負責。
Status: RO

發信人: gospel@cis_nctu (陳韻琳),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後結構主義與聖經文本,兼答Willian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Dec  1 22:04:22 1994)
轉信站: cis_nctu

       >「啟示」的基礎不可避免地牽涉到聖經語言.
       > 以怎樣的信心您得以跨越了語言本身的解構種子?


       > 好大的問題. 可以寫論文了. 我一直在思考, 究竟是
       > 語言表示了分別, 還是語言造成了分別. 當我們說到
       >「神」時, 顯然已有一個「非神」的暗示產生. 這樣
       > 的分別是究竟是「語言的目的」還是「語言的限制」?
       > 我沒有意思要抹滅語言的表意功能, 但是我卻不得不
       > 懷疑在語言的發生當中, 多少不必要的分別已被強調
       > 並擴大了.


       > 文本上的雷同性只能說明 Logos 的一致, 卻無法證明真
       > 理的必然性. 我想這是我對聖經文本根本的質疑吧.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後結構主義與聖經文本。

當我要處理這課題時,我需要處理三種角度的思考:
1.關於後結構對語言與主體的拆解性處理。
  這種方法有沒有它的侷限?它處理的年代可以到多遠?對象可以到多廣?
2.聖經這語言文本的本質,多大程度上可以容許後結構的質疑?多大程度上不
  能被後結構質疑?
3.一個人要認識或否定信仰,知識的用處有多大?

1.
其實在後結構思考自身,也必須承認挑戰語言文字或主體性,是「延遲」意義
的固定,而不是去「否定」意義,否則後結構會等於虛無。

後結構目前對準的目標是理性主義時代以來,既定的規範,尚未及於去挑戰所有
人類歷史文明的表達,譬如象徵,或神秘主義。這就造成後結構無形間加速象徵
與神秘主義的追求,而這往往是宗教信仰的體現。也就是說,後結構還不能挑戰
所有的宗教語言,否則自身會出現矛盾。
這就是為什麼後結構多半應用的是在於社會結構中的主體性拆解,是政治性質,
現世性質的。
因此,關於「神」與「非神」的分別,其實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後結構的思考。
後結構的思考是:語言延遲意義,並不斷透過表達陳述出意義。這正是聖經中的
「漸進式啟示」的原則。因為是延遲,所以最終會達到意義本身,同樣的漸進啟
示,最後以基督耶穌達到高峰。


2.
所以聖經語言,若要被後結構拆解,就需要在可被拆解的範圍內。譬如是現世的
,理性與自由主義的,社會結構的。但聖經很顯然不僅只是現世理性的,它並且
是超越的,象徵的(如巴別塔,或十字架的雖屬歷史獨特事件,卻於人類文明或
個人經歷中不斷的個人體驗),神秘主義的(表現在神聖靈的澆灌,人住在基督
裡,常在主愛裡)。因此在處理啟示與聖經文本的關係,我未曾感到困惑。因為
有些聖經經文,根本是不在後結構處理範圍的,這些部份,恰恰是關於有位格的
超越者跟受造的互動,並神人關係重建的最重要信仰內容。

3.
最後要提的是對於意義的確認。後結構表明是延遲意義,不是否定意義,也就是
說,最終還是會呈現出意義。
可是的確發現,是否最後要確認那就是意義或真理,需要確認者的信心。譬如說
,黑格爾的辯證法,最終是論證有神,卻被馬克斯拿來變做無神唯物。後現代拆
解理性時代的「想當然爾」,有人因此變成虛無,還是有人用後結構肯定信仰。
同理,理性主義有人用之否定信仰的非理性,有人卻拿來更肯定信仰。這類例子
不生枚舉。
可見,一切知識多半不能證明信仰或否定信仰,知識還是受限於現世,對超越者
的認識是貢獻不多的,信仰或無神論的前提,不是知識而是信心。是用信心去接
受超越者的啟示。
所以一個人是否不拆解所有聖經文本,是在於提問者本身是否相信聖經是出於上
帝的啟示?或更深的問:是否相信有一造物者,會跟人互動,並用人能理解的理
性語言或象徵語言,來表達自身的存在?若相信,聖經就是意義的終站,不相信
,聖經就仍是過程,要繼續拆解到變成虛無。

不知 Willian以為?很願意繼續跟您討論。(雖然很擔心很多人看不下去。)

gospel
=====================================================================
發信人: William.bbs@bbs.ee.nthu. (威廉),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後結構主義與聖經文本,兼答Willian
發信站: ☆清華電機☆ (Fri Dec  2 01:01:28 1994)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news.cc.nctu!news.csie.nctu!bbsroute!star

==> 在 gospel.bbs@bbs.cis.nctu (陳韻琳) 的文章中提到:

:

       無盡的 differ 在一方面來說是否為「否定」, 我想是必需加以考慮的.


       不可否認的, 所謂正典的認定是無法自外於 power 的影響.
       由這個角度來看, 聖經文本又何嘗得以獨立於解構的命運呢?
       至於聖經語言是否為可被歸類為有別一般語言的「宗教語言」
       我認為有待商榷. 即使聖經所記述下來的是一啟發性事件,
       所使用的語言仍不可能是一透明的描述工具. 我所想要強調的
       是, 雖然象徵可能企圖包含真理, 但語言的採用無可避免延遲
       了真理的表達, 而且是無盡的延遲. 但是可悲得就在於除非語
       言的採用, 否則連「永遠被延遲的真理」都不可得. 這是將聖
       經語言放在語言本身的限制來說, 若論及 power 的介入, 其
       意欲表達卻注定要被延遲的真理, 則更會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了.



       後結構反所謂的理性思考, 但它本身卻也建基在理性批判上.
       我所謂「神」與「非神」的分別是在討論語言本身造成的
       disparity 的問題. 當要表達一個「存在」的概念時, 我們
       運用一個詞來定名. 當命名的行為出現時, 名詞強化了(或造
       成」分別. 當我們說「神」時, 不論我們意欲表達一個客體
       存在或是一本體論 (ontology) 的 essence, 都不可避免地
       指涉了一個「神」與「非神」, 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引導去接受
       一般認定中「神與人是絕對分開」的概念.
       既然語言是延遲意義, 那我們有何以期待以語言表示的「漸進
       式的啟示」會有達到覺對意義的一刻呢?


:

       我一向贊同您對象徵的看法, 但是我卻無法因其對真理的包含而
       不去質疑它. 又一個問題, 到怎樣的程度, 事件是象徵性的呢? 又
       假使我們暫且跳過了象徵性的部份, 文本其他的部份是否又可因象
       徵而得到不被解構的特權? 我想不只是象徵本身的純粹性與所謂的
       歷史性記述必需受到質疑, 更深層的一個關切, 即何者為象徵, 以
       及以什麼樣的思維來解讀象徵, 更應是被質疑的對象.

:

      辯證法與後結構是「無法證明沒有神」, 並非「證明有神」.
      所以, 這還是信心與需要的問題. 最後還是請原諒我的重覆,
      啟示被文字記載下來, 已不可避免被拆解的命運. 假使因為
      相信聖經是啟示的結果而不去解構它的文字, 我認為這是不
      勇敢, 也不負責任的.
      與 gospel 討論的很盡興, 也頗吃力. :) 不過, 請問 gospel
      是大哥還是大姊呢? 看您的 nickname 好像是女性, 不過還
      是不敢確定, 嗯, 可否告訴我, 要如何稱呼您比較恰當呢?



--
     .    . .   .               Had we but world enough,
    .                           and time
                        ●                - Andrew Marvell
︼︼︼︼︼︼︼︼︼︼︼︼︼︼︼︼︼︼︼︼︼︼︼︼︼︼
 E-Mail Address: William@Oz.nthu.edu.tw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