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psycho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泳區: religion
標題: 人、社會與自我超越(一)─ 自我超越的本能
時間: Mon Sep  2 20:52:44 1996

人、社會與自我超越(一)─ 自我超越的本能


一、人皆有「自我超越本能」:

    很多時候,在我們忙完了一個工作、趕完了一個作業、考完了一個試
、甚至是大大的玩樂了一場遊戲,結果,我們有時候會興起一個問題:我
活著作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奇怪的是,這種問題似乎是很虛無的:詢問你的人生意義,難道能讓
你找到男女朋友?還是能讓你多賺一些錢?還是能讓你多穿一件好衣裳?
沒有,人生意義的提問是一個完全不能用任何理性現實利益來衡量的行為
,但是為什麼就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問這個問題?

    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把人的意義化約成心理動力的能量場,認為人
的意義就是「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的消解激動過程,這種答案在當
時是被認為「很科學的」,然而卻馬上被他自己的弟子挑戰。

    如果這種挑戰只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心理學進展過程,那麼我們就沒什
麼可以討論的,問題是,經過我們深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對佛
洛依德的挑戰,是因為『不干心人的意義是那樣的沒有超越向度』。

    佛洛依德學派的基本思考方式是「動力論」,也就是認為人有一些『
本能』,這種本能是隨時會激發出來的,如果沒有適當的消解、發洩,而
是強迫壓抑,那麼人的動力系統會產生混亂,而導致人產生心理精神上的
問題。那麼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有那些『本能』?這種『本能』又是什麼
意義?

    挑戰佛洛依德的先鋒是阿德勒,他的思考方式完全與佛洛依德相似,
不同的就是他不認為佛洛依德提出的『本能』是唯一的或重要的,他認為
最重要的本能是:『人皆有力爭上游的本能』,如果這種本能沒有適當處
理,人就會產生『自卑』而導致心理問題。從阿德勒對佛洛依德的批判可
以非常明顯的看出,他反對佛洛依德所堅持的『性』與『暴力』兩本能,
認為人的本能『不是那麼低微的』。順著這種『相信人有本能,而且相信
人的「本能」是很高尚的』這種思考方式,我們看到佛洛姆主張『愛與被
愛』的本能,延續到人本心理學馬斯洛的理論,更是主張人有『追求自我
實現』的本能。

    換句話說,從一個思想的立場去分析這種心理學理論的發展過程,我
們可以發現,至少在心理學家自己,就是期待發現『人有超越向度』,無
法接受佛洛依德那種把人的意義簡化成性與暴力的思想,因而產生許多新
的理論去反駁佛洛依德的『人性觀』。同時,他們也的確發現了,他們所
構想的人有超越向度上的本能,也真實的發生在他們的研究中,而使他們
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種本能是真實存在的。

    不同於這種『相信人的本能不是那麼低微』的思考方式,佛洛依德的
高徒榮格則採用另一種思考方式去挑戰佛洛依德的觀點。榮格的主要觀點
是人不只有個人潛意識,還有『集體潛意識』;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集體
潛意識就是你的家族史 ── 從第一個人出生到傳了幾千代之後的你,你
的意識中保留了這麼多人的潛意識總和。一個最簡單例子就是我們多數人
都有怕黑、怕蛇的本能,依榮格的想法,這是我們還在山頂洞人的老祖宗
們因為常常被蛇咬、常常在黑夜被野獸攻擊,所留下來的集體潛意識。

    榮格這種理論,背後的思考方式是『人是有「歷史感」的本能』,也
就是說,人不只有他出生後的性與暴力之本能,還有他出生於歷史的某一
時刻後,先前的歷史會影響到他的人生,使他的生命意義與歷史是結合的
;若一個人要明白他的生命意義,就從整個人類歷史去理解,而不是單單
從個人去分析。

    這種『歷史感』的本能,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我們遇到『大時代』
:美麗島事件、中美斷交、六四天安門、野百合學運....為什麼我們會熱
血澎湃、不顧性命金錢與親情,想用血肉之驅來證明我個人的生命在時代
有回應?這就是『歷史感』的本能,希望自己在歷史上不是沒沒無聞,而
日是在歷史上有重要的位置,進而與自己的生命意義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從以上的思想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單純的心理學理論更替過程,
隱含的卻是對『人的意義』有極大的假設所引發的。而從事實來看,阿德
勒以至馬斯洛這種對『人的本能是較高尚的』的思考方式,不但在理論上
有精密的發展,在實際的應用上如心理治療、教育心理學上也得到偉大的
成就。如此看來,不只這些心理學家期待人有超越向度,而事實上一般人
一樣有超越向度。

    所以我的結論是:『人皆有「自我超越」的本能』。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