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基督教信仰與民主法治(一) 時間: Fri Sep 20 20:42:54 1996 這篇文章我主要是處理基督教信仰對民主法治的意義。我必須要先說明的, 就是我從不認為信仰對任何文明或制度具有唯一的貢獻。文明制度往往是歷史演 變過程中漸漸生發出來,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務實需要。信仰的意義,是在於它 內在是否具有可以「回應」「強化」此需要的潛質。信仰若有內在潛質,在回應 文明與制度過程中,就會對此文明制度產生推撥的助力,否則就會出現混亂。所 以信仰應當是文明體制的貢獻「之一」。 但在信仰的回應過程中,也有可能導致信仰自我催毀的世俗化過程,信仰是 否能在此世俗化過程中重建,就要看篤信者是否能洞見信仰的核心,而在不危及 核心的立意下,重新詮釋信仰對當代想言說的文本話語。這個過程,往往是神學 家的工作。 一:基督教信仰對民主法治蘊含的潛質 就基督教而言,其信仰核心是上帝的救贖,在十字架上成全的愛與正義。所 有委身信仰的人,都需終生想辦法活出十字架的正義與愛來。但十字架並不僅是 一個歷史事件,還是一個上帝裂天而降的超歷史事件,因此十字架又具有「末世 盼望」的內涵,也就是說,現世一切在未到末世之前,都稱不上是完滿的狀態, 都仍具有可以批判的空間。而其批判的準則,還是回到對十字架正義與愛的詮釋 與理解。 對正義與愛,基督教信仰表達出來的是一個弔詭性的思想,那是一個可以不 斷重新理解重新豐富的義理。譬如跟權力最有關係的弔詭性思想是: 「想要得權柄,就要捨己,權柄之愛,就是捨己之愛。」 這義理當然可以重新豐富詮釋到末世,但顯然這倫理乃是個人秉持各自的信 仰深度而遵行的法則,當社會漸趨複雜以後,如何把十字架之正義與愛,變成一 種社會制度,就成為神學家與社會學家法律學者的難題。 基督教信仰對這樣的摸索過程,所能給的回應就是: 1.人人都有罪。制度必須採行制衡。走法治不走人治。 2.先知秉持十字架原則,而有的不怕迫害的批判原則。 3.人人神前平等,因此訂立制度,盡量保障平等,才是正義與愛的實踐。 這些觀念顯然有助於推波助瀾民主運動的過程,因此公允的說,基督教信仰 是民主法治的貢獻者之一。 針對民主法治,眾多神學家中,我相當推崇來因霍爾德.尼布爾的神學詮釋 ,他將十字架愛與正義的核心,透過「人的本性與命運」「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 社會」和「基督教倫理學」表達出來。本文很多觀點,都相當受他的影響。 > -------------------------------------------------------------------------- <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基督教信仰與民主法治(二) 時間: Fri Sep 20 20:44:16 1996 二:基督教信仰中的批判精神 我在「倫理治世」一文中,曾提過中國之君既為政治之首,又為宗教之首, 成為天地人之樞紐,對中國專制政權與倫理治世的影響。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基督教之前身猶太國家(註),就發展出一種三鼎制衡 的批判體制。它的方式是以信仰核心批判政治倫理,但其信仰體制中又出現先知 體制,用以批判信仰墮落成偽信仰。 按猶太歷史的記載,在從部落發展成立一正式國家之初,一樣有過政治之首 企圖也成為宗教之首的危機局面,但這舉族信仰上帝的國家,相信這個預備要接 手宗教領袖的君王掃羅,被一個從天而來的上帝干預阻止了。上帝將此舉斥之為 「僭妄」。從此,猶太國家宗教歸祭司,政治歸君王。 但分離君王與宗教祭司系統,並政教分離的同時,又出現了「先知系統」, 這先知系統,超越政治體系與宗教體系之外,成為一種批判的聲音,批判政治, 也批判宗教的表裡不一。 儘管猶太史上的先知傳承,因其批判政治與宗教,而被政治宗教聯合逼迫的 ,比比皆是,但先知批判系統一直存在。 耶穌出來傳教之初,猶太人以為耶穌的使命,應當是把猶太人的政治局勢重 新復興起來,作羅馬帝國之上的君王,結果耶穌第一件做的事,卻是批判猶太人 的宗教早已背乎上帝的公義慈愛與良善。 而耶穌在世,也繼續確立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的政教分離政策,並先知的 批判系統。耶穌的十字架事件,從表象來看,正是宗教界又一次的利用政治界進 行宗教的迫害。 儘管如此,批判精神就這樣在基督教信仰核心中,在現世扮演重要的角色。 先知的批判,一直是維持著信仰核心的準則的,那就是釐清政治的不義,宗教的 偽善,歸回現世不管在人心或在制度上應具有的正義與愛。 註:基督教與猶太教這兩個宗教最後終因耶穌的受難而分道揚鑣,因為猶太 人無法接受作寶座為王的上帝,竟成為受苦的僕人(指耶穌上十字架的 事件),因而拒絕了耶穌,因此猶太人的信仰核心中也沒有十字架事件 ,受苦的神,與死裡復活的內容。 > -------------------------------------------------------------------------- <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基督教信仰與民主法治(三) 時間: Fri Sep 20 20:46:39 1996 三:基督教批判精神的遭受壓迫 基督教有兩個看似勝利,其實卻給墮落大好機會的歷史事件。 第一件:君士坦丁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羅馬帝國開始之初,對其殖民地有嚴厲的軍事與政治的統管,當耶穌釘十字 架事件發生後,根據羅馬官方史家約瑟夫的記錄,基督徒竟然奇怪的復興起來, 他們堅決的說,耶穌十字架事件後,發生死後復活的事件,並據此相信,耶穌是 上帝成為人,承擔受難之苦以使人得贖得新生的明據。 因為當時的基督徒復興後,都很明顯的讓信仰對自己擁有委身的主權,所以 羅馬官方開始壓抑基督宗教迫害基督徒,根據官方記載,當時的基督徒成為娛樂 的工具─拿去餵獅子,百姓與行政首長都觀賞著囚徒被一塊塊慢慢的撕裂的過程 。 被迫害近300後,西元313年,基督教史改寫。原因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 皈依基督教,並宣佈基督教為國教,規定全民普信基督教。從此結束基督教被迫 害史,也展開基督教史漸趨墮落的過程。 第二件:在長期的政權教權爭奪戰中,教權勝利,對政權有統管權。 這歷史事件的象徵作為, 發生在西元 751 年,教皇鮑尼法斯為法蘭克王丕 平加冕,這是教會史第二次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 所有認為教會不合義理而出來勸諫的批判者,多半遭到「信仰異教」的處置 被燒死。 馬丁路德出來改教之所以成功,其實是政治勢力又大到可以與教權抗衡,所 以才會成功。當時歐洲長期的封建制度漸要結束,民族國家漸漸興起。因此,所 有支持改教的教會,都為生存依附某個國家君權,君王也盡量保有「打宗教令旗 行擴張地土之實」的權利。這是歐洲長期宗教戰爭的淵藪,也是清朝傳道士入主 中國的不智政策。 馬丁路德改教,一樣是走先知批判回到信仰的本質的路線,人人在神前平等 ,教會之首一樣是罪人,一樣有其不義,因此人人都可以秉持先知精神,批判教 會,批判社會的不義。這才開始重返「三角制衡」的體系。 這就可以說明,為何民主國家最初的發生,都是在新教,而不是傳統天主教 的國家,就連美國,立國晚,民主建立,卻比很多歐洲國家還早而穩了。 > -------------------------------------------------------------------------- <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基督教信仰與民主法治(四) 時間: Fri Sep 20 20:49:53 1996 四:對台灣的基督教界的把脈 我前文曾說,信仰回應時代的過程中,一直有世俗化的危險,需要神學家持 守信仰核心,不斷詮釋信仰核心的話語。 但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個派別,因著對信仰世俗化的恐懼,和重新詮釋的困難 ,而走上「基要主義」的路,他們抗拒對話,抗拒與變遷社會的接觸,將一切對 話與接觸的過程,都視為墮落。 但很不幸的,這一派別卻是最早進入華人世界的派別,於是造成早期的華人 基督徒,都「與世無爭」,活在自己的教會圈子內,甚至把批判社會的其他基督 徒的聲音,都斥為墮落。 除了我相當佩服的早期的受迫害的長老會,其實非常大比例的基督徒並沒有 發出批判現世的精神。這對倫理治世一元化的華人文化,其實就是變相的「結構 共犯」。因著這種信仰模式,也欠缺批判政治的訓練,把「認同某一政治黨派」 等同於審視「信仰純正與否」的觀念,在早一輩基督徒中比比皆是。 我這樣說絕對沒有誇張,因為我本人一直在這種「純正的教會體系」中生活 ,我是抽身出來批判自己的教會,若我的文字被長一輩看到,其實對我個人是很 危險的。 幸好我活在年輕人當中。年輕一代的基督徒,已經醒覺到信仰疏離於社會之 外,對自己的信仰,對社會,對教會,都是一種危害。 先知批判精神,不只對準社會,也對準教會,對準偽善的信仰。這是年輕一 代基督徒需承擔的重責大任。而信仰不管用怎樣的話語來對話來宣講,能真正認 識,也越來越認識,信仰中寶貴的核心內涵,也是年輕一代基督徒的挑戰!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