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daniel@info1.csie.nctu.edu.tw (Shung-I You),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佛經之翻譯!
發信站: 交大資工天龍新聞社 (Dec 11 19:24:48 1993)
轉信站: bbsnews dragon cis_nctu

  以下節錄自'釋迦牟尼新傳 鈕先銘著' page 73-78

----------------------------------------------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是公元64年漢明帝時,大無量壽經譯於公元247年,
  姚秦鳩摩羅什法師譯金剛經是公元400年後.譯經最盛於唐玄奘法師,
  時代是公元700年左右,因之關於譯經就有幾個術語名詞:在鳩摩羅什
  以前的謂之[古譯],玄奘以後的謂之[新譯],只譯一次的謂之[單譯]
  二次以上的曰[重譯],兩種版本的曰[異譯].從古譯和新譯這兩名詞來看
  譯經的中心是在唐朝,那時有所謂譯經院,是奉命而組織的,故名為
  [奉詔譯].本是極為科學化的,而且也極慎其事.擔任工作的雖是大僧法師
  卻形成了一種官制,即有以下的稱謂:
       (1)主譯  正座宣讀梵文者
       (2)證義  左座評量梵文者
       (3)證文  右座證實有無錯誤者
       (4)書寫  聽梵文而寫漢字音譯者
       (5)筆受  由梵文而譯成漢文者
       (6)綴文  將譯文連串為文者
       (7)參譯  比較梵文與漢文有無錯誤者
       (8)刊定  削減冗句而確定意義者
       (9)潤文  坐在南面而潤色全文者
  以上是出於[佛祖統記]卷43的文獻.如此的專業化,如此的科學化,
  譯經怎會弄的如此難懂呢?毛病出在工作太精細上,跟本與漢文脫節!
  
  當年譯經有兩個工作規範:
       (1) 五失三不易  晉代
       (2) 五不譯      唐代
  先將五失三不易來解說;這是根據晉道安在[摩訶鈸羅若波羅密經抄]序文上說的:
             五失
       (1) 中洋文因文法不同而有倒裝句者
       (2) 原典樸實而漢文過華麗者
       (3) 原典一再反覆而譯者故自省略者
       (4) 原典有注解而譯者認為不必要者
       (5) 原典述一事而又另提別事,譯者認為不必要者
  失是失真的意思,也就所謂信達雅的[信],即不夠真實.

             三不易(不易則是達雅之難)
       (1) 聖典時代之風俗習慣與今不同者
       (2) 聖人與凡人在思想上有微妙差異處者
       (3) 阿難(佛大弟子)在佛彌留際時所記錄的遺言,
           後為高僧所整理過者.

  以上雖是晉代高僧道安法師個人的感觸,卻一語道破了譯經的缺點.
  但我們可以發覺在唐代以前所謂[古譯]時代,對經典譯述已經發生許多的困難.
  換言之在道安時代學佛的人士們已經對譯經大有不滿,所以道安才說出它的
  癥結所在,但他卻並沒有想出治療的方法.

  到了唐代,不僅不想加以改進,卻反而定訂出了一個條文,對於過去一切既有的
  毛病只是敷衍塞責!這就是五不譯之說.
              五不譯
       (1) 奧秘者不譯
       (2) 含意過多者不譯
       (3) 中國不存有者不譯
       (4) 前人已音譯者不譯(指古譯)
       (5) 有失尊重者不譯

  我敢大膽的批評,這種治學的方法簡直是荒謬絕倫! 天凡溝通乃宗教家
  佈道的主旨,奧秘者不譯,和有失尊重者不譯,真是有愚民之嫌.
  含意過多者不譯,是自欺欺人.中國不存有者不譯,再加上前代原典
  有注解而譯者認為不必要者和中外習俗不同者.
  這樣也不譯不註,那豈不是會弄成糊塗一鍋粥.前人已音譯者不譯:
  前人因找不到適當的語彙所以才音譯的,而後人也來一個依樣畫葫蘆,
  誰還能再懂得呢?
  
  當然譯經上也有許多先天性的困難.例如說:
       (1) 當時語彙不夠,無法表達
       (2) 當年所用的白話文,由於時代的變遷,現在已不夠明白了
       (3) 漢字是由象形而發源,音譯的字太無統一的規範,因之才
           發生了許多的錯覺和錯誤
  不過譯經也有它好的一面,例如說用字的樸素無華,既簡明而又莊嚴
  它的特點也是罄竹難書的.這樣的所以才在中華文化中形成了經典文字的
  特點.例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其含意之深,用字之簡,韻文之俊,譯句之美,真是千古絕唱.

--------------------------------------------------------
  
  本想做點刪減,因作者個人觀點頗多,但為尊重作者
  幾乎全照key.
  僅供參考,或其他人有此資料者請多多補充或指正.
 
--
=================================================
資工研二 游順益
E-mail daniel@info1.csie.nctu.edu.tw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