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金剛經》 別譯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Mon Sep 26 03:10:52 1994)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根據新文豐的《大藏經》,以下關於《金剛經》的資訊,提供大家參考:
 
Ⅰ、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敷座而坐」,是指「結跏趺坐」,而非散坐:
     『元魏留支三藏奉詔譯』版: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如常敷座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
      其餘所有版本亦皆翻為「結跏跌坐」。
 
    PS. 此項資料是因有前輩曾經討論過此「敷座而坐」之義,故小弟查了查
        以供參考。
 
Ⅱ、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元魏留支三藏奉詔譯』中為「如來應供正遍覺知。善護念諸菩薩由無上利益故
                                善付囑諸菩薩由無上教故。」
    
   PS. 此項對照只是小弟看到了就抄下來,供大家對照看看而已:)
 
Ⅲ、有個版本的《金剛經》,「我相人相眾生相」等 "相" 字,都翻成 "想"字。
    
 
Ⅳ、
 
 ヾ 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之: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
  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
  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
  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
  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
  、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
  、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
 
 
    其中「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
    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元魏』等版本,「實」為「實相」。
 
 ゝ 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之:
  「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元魏』等版本,較直接地譯為:
  「如是等人由我身分,則能荷負無上菩提,何以故?
    須菩提,如是經典若下願樂人,及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受者見,如此等人
    能聽能修讀誦教他修行,無有是處。」
 
   ☆ 可見:如果只教他人修行,自己卻不修習,則「無有是處」 ☆
 
 ゞ 『元魏』等版本譯文:「如是經典不可思議,若人修行及得果報,亦不可思議。」
 
   ★ 由以上三段,可知若要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必須身體力行,
      從自身起開始修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才能得「果報亦不可思議」。
      否則若只「信而不行」、或只教他人而自己卻不實行,則「無有是處」,
      所得功德總是有限的。
      也就是說,「聽受讀誦為人演說」是一體的,如果不能 "聽受" 而身體力行,
      則其餘的「無量功德」、「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許都是免談。
 
Ⅴ、有一個小地方:
    鳩摩羅什法師所譯: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
!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
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段,在所有其餘的譯本中,都是:
「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否。須菩提言。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
就得如來。」
 
    在其餘所有的譯本中,須菩提都沒被耍而答錯;-)
這可能是原文上的小差異,導致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不同,供大家作為參考。
 
Ⅵ、鳩摩羅什法師所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後期的版本翻為「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乘。
    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起菩薩心。」
 
    「降伏其心」、「攝伏其心」,後來有的版本竟然翻譯為「發起菩薩心」。
    可見這一句的原文句義大概真的是有非常大的爭議。
    由此,蔡老師的「降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觀點的確供大家品味品味,
    以邁向「無所住心」,而非「自認為自己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的幻像。
    
    最好能詳閱般若系列經典的其它篇,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對於《金剛經》中文義之闡釋,當能大有所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