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
│    今天報上看到的....... 李鴻章說孔子的學說和基督教的主張 │
│很像.                                                      │
│    小差別在於儒教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    基督教--------- 己所欲, 施於人.                        │
│                                                           │
└─ ────────────────────────────┘

    1. 從這一段話引伸出許多人的討論來。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根
本的前提:李鴻章對基督教的理解對不對?
    「己所欲施於人」的含意是,你也有一些,我也有一些,但我覺
得我比你好,所以我要擬修正或放棄你的,來跟從我的。
    聖經上從沒有「己所欲施於人」這句話,對「施比受有福」,也
絕對有前提。那前提是「上帝怎樣愛,我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上
帝之愛,絕不是「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好」,而是「你什麼都沒有
,但我想給你」,上帝給的方法,也不是「強加於人」,而是「倒空
自己」。
    「捨己」到「倒空」,吊詭的使人從無變成開始有,才是基督教
的奧秘。是在這前提下,基督徒談「施比受有福」,因此此「施」,
根本不是強加,而是捨己。

    2. 然後有很多人以基督徒之行為來映證信仰之錯誤。 所以我們
又不可免的要問如下的問題。實踐是否完全等於信仰?換句話問,就
是理性思辨是否可等於理性實踐?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問自己:「我心目中的完美,我活不活
得出來?」就可得知答案。
    理想跟現實有差距,是每個人的經歷,尤其適用於自己身上,因
此任何人都不應因其行為之不合心中信仰,而去質疑信仰。我們只能
質問當事者:「何以信仰活不出來?」
    陳述思辨理性是容易的,活出完美則需要自律,誠實,反省,回
到信仰的最初之原則,以及能力。
    任何人質疑基督徒活的不漂亮,都絕對合理,而基督教信仰另一
弔詭,則是:信仰基督的人,最終都會跳脫「我可以修道成完美」的
自誇,而開始說:「我在我的軟弱上看見基督的完全」。當這句話誠
心說出時,思辨理性與實踐理性才有融合成行動生命的可能。

    3.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 何妨擺脫「己所欲己所不欲」的前提,
來討論基督教兩大弔詭:「捨己倒空」,與「人的軟弱」這太奇怪的
信仰奧秘,可能這會更接近真理。

                              gospel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