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jkhuang@cis_nctu (Jacky),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一)生於現代的我們--談人文關懷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ep 12 14:44:26 1994)
轉信站: cis_nctu
 
 
無論在哲學版或者是宗教心靈版,在上面所討論的許多是以人為主題的
問題,上來討論的許多網友是理工科系的背景,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可以說是一個科技掛帥的時代,科技所帶給人的好處或者科技的內涵大
家都不會陌生,大眾傳播、資訊的流通等等,在我們努力的研究科技上
的進步時,是否這樣的社會越來越適合「人」生存呢? 生態環境的破壞
、價值判斷的混亂以及一切像錢看的風氣,表面上社會在求新求變,事
實上人文的生態卻更不適合「人」的生存。
當然並不是在指責科技發展要為這一切負責任,這些的確是很好用的工
具,我想我們都會同意科技只是一個中性的東西,善用者為人類造福,
濫用則是浩劫 ,而是當我們在努力推行 ISDN,科技高速公路的建立的時
候,我們要它傳遞的東西是什麼 ? 媒體對人的影響相信在政治就已經
看的到了,每天接受的訊息足以改變一個人,改變價值標準,改變人所
關心的事 ,今天在美國申請接上 Internet 的人之中,最受歡迎的服務是
sex story 、sex picture,身為知識份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我們為硬體
付出心力時,有沒有關心軟體的內容,或者說我們有沒有一些人文的關懷
,或者追求身心的安頓?
--(待續)--

發信人: jkhuang@cis_nctu (Jacky),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二)現代人的特色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ep 12 14:44:18 1994)
轉信站: cis_nctu
 
 
                    有些人把哲學看成庸人自擾的遊戲,把宗教信仰
看成是傳教士的洗腦 ,或者逃避現實、心靈的柺杖,其實已經忽略掉人
心靈的需要,或者說物質以外的需要,我們所處的時代特色,可藉史懷哲
在「文明的哲學」一書中所說的五個特色來說明:
 
★『無根』:一指自然界,一指家庭。我們若說現代人無根,亦即說現代人
脫離了與自然界的關係。然而,若我們觀察自然界的韻律就將發現生命是
有密度的,並不是鬆散無力的(只有擴張性、延展性而沒有內涵)。而一
個現代人如果脫離了與大自然的相互關係,或許他的生命可以活的很長,
但活一百年和活一年無異。
  其次是「家庭」。家庭也是人類的根,人類具有比其他動物更長的幼兒
依賴期,而家庭對一個人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奧秘。但現代人由於現實
工商社會所造成的趨勢,不知不覺中就將家庭當成一個類似「旅館」的地
方,使家庭也漸漸失去原本應有的意義。
 
★『無人』:現代社會最大的特色就是分工,追求效率。但是人是具有
多面的性向的,可是在現代社會之中往往只剩下一面而已,人常常容易
忽略自己是個「人」,是「我」在活著,於是對「人」缺乏完整的瞭解
,在一看到別人時我們就加以分類,按這我們的經驗加以「對付」,喪
失人之為人的瞭解。有人說,社會把人分工的太厲害,人已經淪為
「工具」來使用,像在結構主義中說「人死了」,指說人的真生命死了
,只剩下冷冰冰的機械結構,所謂人的自由也是假的,一切都是為了生
存或是在社會上立足。
 
★『無心』:指沒有內在性,人只追求外在的目標和價值判斷,缺乏內
心世界的照顧。例如:消遣流於打發時間,行善只是為了來生過較好的
生活,而不是向著重新創造生命力這一面來發展,例如行善事之中來經歷
施比受有福,尊重別人。
 
★『無情』:就是說我要認識的人太多,遂使每一個人都成為陌生人,
感情分散、表面化,而缺乏深度。例如:剛從電視中看到人的不幸,例如
非洲的飢民、南部的水荒,心中是很感動,但一旦接觸多了,便變得麻木了。
 
★『無我』:藉著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章雜誌的傳播,我們容易以別人的
意見為意見,群眾的意見反而成為自己的意見,喪失了自我獨力判斷的能力。
 
====
簡述以上現代人的處境,主要是指出人要面對許多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對
人文的層面有一些關懷,不是單單靠科技、科學,我身為一個清大工學院
的學生,我不認為我是一個知識份子,我只是一個技術專才,除了專業的
技術外,其他的東西我不瞭解也不關心,可是既然身為一個人,總不想自
外於何人有關的事物,或者學問。
但是受高等教育的我們總是不要忽略對人的關懷,雖然我不能保證一個對
人有關懷的工程師能有什麼影響,但是有更多的人有對人的重視,希冀能
影響社會,正如有人說「沒有人能阻止一個觀念的成熟」。
--
┌─────────────────────────────────────┐
│     『了澈的天空是流雲的家鄉,大地是我植根的方室』          │
│   清華電研 Jacky Huang        E-Mail:jkhwang@stadium.ee.nthu.edu.tw      │
└─────────────────────────────────────┘
 
 
 
 
發信人: jkhuang@cis_nctu (Jacky),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三)妾身未明的哲學?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Sep 12 14:36:15 1994)
轉信站: cis_nctu
 
 
哲學對現代人有意義嗎?
 
  哲學究竟是否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呢? 他是否以悄悄由
 
現代人的生活中退場了?其實他是可以對現代人提出幫助的,我們可
 
以由人的知(理智)、情(感情)、意(意志)三方面來想一想 :
 
○哲學是培養智慧的。但智慧不是感官的感覺,也不同於知識,
 
智慧乃是對本體世界的洞識,需要培養,並從內在去體會。說
 
到智慧的培養,可分為三部份:聞(聽聞或說觀察)、思
 
(思考,歸納解釋)、修(實踐),此三者的深淺不同,越是後面
 
的部份越是真實,而且智慧本身並不是空中樓閣的思想,乃是和實踐
 
密不可分的。
 
○哲學是發現真理的。但何謂真理?(在宗教心靈版精華區有專文討論)
 
真理本身的存在是絕對的,但當人們想要去掌握它的時候,它就已經
 
成為人研究的對象,一個東西一旦成為人認識的對象時必然變成相對的,
 
因此人便永遠只能在相對的世界之中透過各種方式來描述這的真理。
 
在佛教中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不是絕對真理了,於是只能
 
勉強加以形容,說亦歸於無說,因此佛說:「我說法四十五年,未嘗得
 
道一字。」因我一想把真理當成對象來研究時,就已非真理本身了,故
 
耶穌基督常用比喻,只有藉『象徵語言』而非『指涉語言』來顯示真理,
 
因真理不是我的對象,透過比喻,讓我們不執著語言,來領會真理,這
 
不是客觀性的描述研究,而是以相對應來作一個主體的呈現。海得格講
 
這一點講得很多,請有涉獵的網友補充。
 
○哲學是映證價值的。何謂價值?例如我問 BBS 有沒有價值,這樣問並
 
不是完全的,因為價值不能脫離主體來談,沒有主體就沒有價值,事物
 
的價值由人的選擇來呈現,然而這映證價值的過程之中判斷標準何來?
 
為什麼我要選擇這樣不選擇那樣?這也是哲學探求的一個話題。
 
 
人有理智,追求的是智慧,但只能得到知識,若要得到智慧,必須超越
 
理智(不是放棄理智)。理智本身在訴諸主客對立,一定要有研究的對
 
象才能運作,當我要追求絕對真理本身時,就得超越主客對立的層面了。
 
而人的感情和真理有何關係?人可以透過感情經驗真理,也就是說,當
 
我們在感情上被一種天生的力量所吸引不能自己,真理可以藉此顯現出
 
來,一種自然而不可抑制的感應,這在宗教心靈版可以看到一些。
 
又人的意志主導人的抉擇,也確定我們的價值,因意志可以與價值發生
 
關連,例如同樣兩個官員,一個決定貪污以補充微薄的薪水,一個決定
 
不收黑錢,前者的價值是利字優先,後者以為操守的價值大於優渥生活的。
 
出於對人、生命的關懷可以使人在看哲學時不是那麼灰色,哲學本身並不是
 
目的,而是眾多人在思索人的問題所留下的遺產,可以稱為手段吧。
 
--
┌─────────────────────────────────────┐
│     『了澈的天空是流雲的家鄉,大地是我植根的方室』          │
│   清華電研 Jacky Huang        E-Mail:jkhwang@stadium.ee.nthu.edu.tw      │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