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BIO (謝謝小天使的卡片) 看板: TheLife 標題: 生命助道會聚會內容--做你鄰居的好鄰居 時間: Fri Apr 20 01:46:07 2001 4/7(六)的專題題目是:基督徒的社會責任。由葉啟祥先生擔任講員。開頭先 用一個作夢的故事比喻,如果信仰只是作夢的話,就不是真的。耶穌在世界上 傳講的最重要的訊息是:天國近了,你們要回改。以往猶太人有所謂的安息年, 每七個安息年以後,也就是49年以後,第50年是禧年。「禧年」的時候欠債不 用還、土地要歸還、土地要休耕、奴隸要釋放。也因為如此,以色列以前從未 實現禧年。因此,耶穌的教導不僅僅是「個人性」的,也是「社會性」的。 就「基督與文化」的關係來看有以下五種:(1)基督反文化—完全與世隔離(2) 基督屬文化—視世界為上帝國之發展(3)基督超文化—耶穌文化的完成,來不是 廢律法而是成全律法(4)基督與文化相輔相成—馬丁路德所提出,教會管人的心 理,政府則是上帝委任來管人的行為(5)基督為文化改造者—我們在世界裡,還 近一步改造文化。 就教會對世界的關心幅度來講,可分為(1)強調社會服務—救濟、慈善(個人、 家庭、愛心)(2)強調社會行動—消除救濟的「原因」、參與政治經濟(公義)(長老 教會可為例) 然而基督徒若要以社會行動來關心他人,常會牽涉到結構性的問題,因為人 在那結構當中會不得釋放。講員以在美國和在台灣開車時所擁有的習慣來作為 例子。也以勵馨基金會為例,最初是由兩位修女成立來解救雛妓,但是最後仍 是尋求法律面來解決,並且由消除問題的原因—消除貧窮來解決。 即使關懷幅度有兩種,兩種都不能偏廢。我們應該讓教會成為「有病的人得 醫治的地方」,而不是一堆正直的人存在的地方。講員也舉了聖經中撒瑪利亞人 的故事為例,如果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要救,是有關「愛心」的問題;若是有 100個撒瑪利亞人要救,就變成了有關「公義」的問題了。 公義的問題牽涉到政治、社會、法律和教育。即使今日基督徒的人數很少, 但是我們可以在結構性的問題上成為「關鍵性少數」,從回歸信仰開始,形成一 個有模範的團體(耶穌的樣式),不只是為自己存在,而是活出對鄰居的關懷和 見證,最後讓別人有所選擇、羨慕我們的信仰。 今日在公義的事情上比較少有基督徒出現,原因在於信仰要如何超越自我限 制,也就是信仰背後的意識型態,其盲點常常在於「看不到別人的東西」。如果 我們願意「參與」在其中,才能看到上帝隱藏在他人之間的祝福。 最後也以他在教會服事的過程為例,說明探訪教會旁邊的老人的過程,才是 真正刻劃在他帶領的那群青少年心理的事情。我們假如只把「聖誕故事當成故 事」,對週遭環境就沒有責任,也就沒有深刻經驗,也就無改變了。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