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MS (請傳閱我的文章) 看板: Christ-SW 標題: 深層、建議性的反省是必要的 時間: Mon Sep 27 13:25:21 1999 地震後緊急救援的工作已經逐漸進入尾聲, 接下來要做的是重建家園的工作, 基督徒、基督教會、基督教機構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相信許多人已經開始積極地思索這個問題, 也知道許多教會、團契、機構也開始著手規劃長期性的協助方案。 在從事這些方案規劃之前,我自己認為最根本重要的問題, 是再一次地反省、重新思考自己、團契、教會對信仰的認識, 再一次地思考自己信仰的實踐方式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上帝的意願。 慈濟或其它民間基金會做什麼,我們是不是就得跟著去做? 如果基督徒所從事的一切事工是沒有經過信仰而獲取力量的, 那就一切的救援活動不但與其它團體沒有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種信仰根本上就沒有意義, 因為信仰並不帶給人類力量與方向,這就是所謂「靠人的力量」。 相對而言,如果教會與基督徒所做的一切,背後有深厚的信仰動力, 那麼一切的事工才有意義,這樣的信仰才是與生命相結合的。 就我自己的立場而言,救災中傳遞福音的方式不是跟災民講「信耶穌得永生」, 因為我對信仰的瞭解是生活化的,甚至應該說生命中每一刻都具有信仰意義, 怎樣讓災民在重建的過程中體驗到基督教的愛, 怎樣讓自己的服事體現出上帝的愛, 信仰就在我們與災民互動的過程中原原本本的體現。 其實,之所以會寫出「災難中基督徒在哪裡」的文章, 是希望學校福音工作者、教會、團契去思考, 自己投入救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為何基督徒每次的反省總是只停留在「呼籲」、「研究」之上, 是不是打從根本上對福音的詮釋、或是我們教導給學生的信仰態度, 就與積極性的社會關懷不符合? 總歸一句話:如果基督徒對信仰的瞭解不是「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那麼請不要在意慈濟或社會大眾附加在基督徒身上的重擔, 因為基督教是正信宗教,不應該隨便改變教義。 但是,如果基督徒的信仰真諦是「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那麼,我們要反省的不僅是基督徒做多少,更不是慈濟做多少, 而是為何基督徒沒有參與的動力,或是沒有組織動員的能力? 如果教會認為基督徒的社會關懷意識是重要的, 如果學校的福音工作者也認可基督徒應該積極投入社會關懷, 那麼是否就該從根本的信仰立場加以調整, 從現在開始,就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基督徒關懷社會的「信念」與「能力」。 我知道,在這個時候寫這種反省的文字很容易遭人討厭, 但是,我覺得如果基督徒真的積極地、長期地投入這次災後復健工作, 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從最初的福音信息開始, 讓信徒有社會關懷的「信念」與「能力」, 因為基督徒的社會關懷不是應付社會大眾,或僅是滿足基督徒關懷社會的愛心, 而是上帝的基本教導,是信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寫出自己的感想,僅供參考。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