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等待與希望)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看到一句話 時間: Sun Jun 6 19:20:02 1999 『一粒蓮子若不掉入泥巴裡,就無法開出美麗的蓮花。』 跟聖經講的『一粒麥子若不落入土裡死了,就無法結出許多子粒來。』好像, 感覺起來卻更美、更親切, 我只看過蓮花,卻沒看過麥子, 所以會有一種親切感。 蓮花是佛教的象徵, 他們把聖經的話轉化一下, 文意相同,卻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感覺更親切。 這讓我有兩個想法。 第一,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語式的轉化, 在其他宗教或傳統裡有一些好的話語,是一般人都很熟的, 可以稍微轉一下用基督教的話來講, 宣教效果應該不錯, 一般人也容易對基督教有親切感。 第二,(思考方向剛好跟第一點相反) 台灣人對儒釋道三家語式的熟悉度一定多於基督教的宣教語式, 如果我們可以在相同文意的情況下,(這點很重要) 把聖經的觀點用儒釋道等中國傳統的語式表達出來, 一般人應該可以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其實現在的校園福音工作很多都用這種方式傳達信仰,(用青少年熟悉流行的語式宣教) 但在一般教會的宣教策略上好像還很少使用。 聖經的語式是希伯來傳統下的產物, 我們在面對一般普羅大眾時, 在講解聖經時與其不斷解釋希伯來傳統如何如何, 不如直接透過語式轉化來傳達相同的文意, 這樣在第一線的宣教接觸層面應該效果不錯, 一般人對基督教的印象也不會有太大隔閡。 兩種語式融合的想法, 跟大家分享一下:) ps.進階級的分享 二十世紀的哲學界有所謂『語言學的轉向』, 把關注焦點放在語言的問題上。 神學也有相應的思潮, 後自由主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Linbeck《教義的本質》就有專章討論這個問題) 在漢語神學界也有人喊出這樣的口號,(例如曾慶豹) 我想,順應這種『語言學轉向』的學術思考, 教會界在對內與對外的福音傳言策略上,也可以多加考慮語言問題。 佛教初傳入中國時有所謂『格義之學』, 就是利用道家術語來宣講佛學, 不過仍要花八百年時間才讓這個外來的宗教真正在中國傳統裡生根拙壯, 漢語基督教界的『格義之學』做得並不好, 雖然也有人在做,但教會界普遍沒有採用, 前幾輩的成果並沒有積累下來, 例如比和合本早的淺文理譯本,在林前十三章談愛的章節就譯『仁』不譯『愛』, 我覺得是很好的譯法,中國人較容易理解。(以儒家傳統來說) 這種語式融合的工作也許是教會在宣教上應該逐漸注意到的問題, 不然要讓基督教在這塊土地上札根,成為傳統的一部分,還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