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SMS (心動) 看板: Christ-SW
標題: 當你要給別人建議之前……(二)
時間: Sun Apr 29 15:59:31 2001

所以,當一個人遭遇到生活中的難處時,一定是從他的價值觀和社會處
境來看,這個問題才會成為問題,這時候倘若我們企圖從旁人的眼光或
預設來理解他,那麼不僅可能無法清楚掌握受助者的感受和問題核心,
更可能讓受助者感因不被了解而放棄訴說他的難處;助人者有意或無意
所強加的強勢價值觀不但會讓受助者出現更加沮喪、無力感的現象。甚
至當他們發現到責罵他、與他對立的人已經多到一個數量,他在生活中
已經不再在乎名譽或他人的看法,而在衡量違法所可能獲得的好處扣除
違法可能招致懲罰後,所得到的結果又多於守法的利益時,他們會選擇
以各種極端的手段發洩他們的不滿與情緒。

其實,在許多受助者中我最常看到的不是愚昧者,而是那些很清楚自己
該怎樣走,但卻缺乏毅力去行的人,雖然確實也有不少人需要助人者幫
忙釐清問題。對他們來說,面對一些生命中無法可改變的事實時,他們
早已相當理性、清楚地釐清自己所有可能的選擇,以及走其中任何一條
路的利弊得失。這時候,助人者一切的建議、或那些企圖幫助受助者看
清「問題事實」的動作,都只會讓受助者覺得厭煩,因為許多時候助人
者介入受著者問題的主觀價值觀,並不能看到受助者問題的核心關鍵。

以上所談的「助人者-受助者」之間的關係同樣適用於「團契輔導-契
友」或「契友-契友」之間,因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了解,其
實就是人類所使用的語言結構和理性邏輯相同所致。我如何知道河裡的
魚很快樂地在游泳?因為我假設如果這時候我自己在河裡游泳,我一定
感覺到悠遊自在;但是問題是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於相同嗎?如果今天
我看到一個人滿臉笑容地在河裡游泳,或許我比較有理由說:我覺得他
很自在外樂,因為人類所使用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符合「理性」(reason)
,藉由人與人之間這個理性的「眼鏡」,我們便可以看到他人眼中所看到
的東西,並從一些人類基本的本性中,體會到他們的可能感受。

但我們別忘了,人類用以作為理性衡量事情利弊得失的目標很多,它可以
是「金錢」、「信仰」、「愛情」等等,當我們希望了解他人的感受時,很重
要的就是掌握他們究竟在意什麼?他們的終極目標究竟在追求什麼?做為
一個助人者,重要的是從他們的邏輯去釐清、體會他們的問題所在,即便
自己並不贊同受助者的價值目標。助人者可以透過對話、討論、分享的方
式,提出另類的思考方式,或其他可以作為生命終極目標的可能選擇讓受
助者選擇,而沒有論斷或強迫受助者接受某種價值信念或生活方式的權力
,只要受助者的言行舉止沒有妨礙到其他人,不違反法律的基本規定。

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個義工、社工員、輔導還是一般的契友,當我們聽到
身旁有人遭遇困難,需要關懷時,請大家在開口安慰或給予回應前先弄清
楚:他的問題、難處和感受究竟是什麼?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提出
的建議、安慰或責備,是否能讓受助者得到重新出發的動力?當我們想要
說出「我為你禱告」的時候,這份禱告是否出於對受助者的感受和困難點
有較清楚地了解,並願意附上代價陪伴受助者一同走過困難的路程?還是
只是睡前的三兩句祝福的話語?凡事禱告、凡事仰望、凡事感謝固然是一
個基督徒該有的生活態度與方式,但是除了「個人-上帝」的關係外,是
否有也該有屬於「信徒-信徒」較為真實、合宜,而且是可以實際去付出
的安慰與支持呢?如果是的話,這份信仰生活和助人工作該怎麼做、做些
什麼,相信是每一個信徒和助人工作者所必須思考且不可逃避的功課。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