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SMS (心動) 看板: Christ-SW
標題: 當你要給別人建議之前……(一)
時間: Sun Apr 29 15:58:06 2001

曾經看過許多義工只要一聽到受助者說出他的困境,直覺得反應就
是想要以自己的經驗或知識去給予受助者建議,甚至會以指導的口
氣告訴對方,「你就是……問題,只要……,你就可以……」。或有
看到團契的輔導和契友在分享一些生難處時,會全然站在「靈性不
成熟」的話來回應那些處在患難中的基督徒。每當看到、聽到甚至
親自經歷到這種場面的時候,我直覺得反應就是:那些受助者或處
於困境中的弟兄姊妹感受如何?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從「受助者」
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究竟需要我們什麼樣的幫助?他們究竟喜歡我
們以怎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先從社工或義工來看,無論哪一種助人工作,很重要的一項倫理就
是「案主中心」,也就是:站在案主的角度立場、用他的思維邏輯、
去察看他當前的困難或處境,並協助他看到問題產生的可能內在與外
在因素,以及任何可以幫助案主改變的內外在資源為何,至於諸多可
能的解決方案中案主要選擇哪一條路,決定權應該交給案主。但是許
多時候,義工們有一顆火熱的愛心,但同時也用他們的立場在看待受
助者的困難。當助人者以他的價值預設來看待受助的問題,或體驗他
們的感受時,經常無法感受到案主的難處究竟在那裡,因為案主之所
以會產生那樣的困境和難處,常常是出於他所擁有的價值觀或其特殊
的社會處境。

在價值觀的部份,如果我們說案主因為戴上3D的眼鏡生活,所以會
發現或感受到3D場域裡的困難,那麼當一個義工或助人者以一般的
2D眼鏡便無法看出並深切地感受到案主的問題和感受,因為2D的眼
鏡根本看不到許多3D眼鏡中的世界。在特殊生活脈絡的部份,由於
每一個人所處的階級、城鄉、族群、文化和家庭等社會背景不同,一
個中上階級家庭出生的社工員或義工,常常很難體會到一個貧困家庭
孩子在面對班上同學與自己生活方式差異時的感受。每個人都有屬於
他們的一段故事,圍繞在他身旁的人、事、物,都不可能與其他人相
同,套一句德國社會學家M Weber的話來說,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
一種「歷史社會情境中的巧遇」。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