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maranatha (maranatha) 看板: Message
標題: 文化取向的宣教芻議-1
時間: Sat Apr 28 14:53:23 2001


                  文化取向的宣教芻議

                                              作者:龐君華

                經文:腓立比書 2:5-11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
    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
    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
    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
    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
    名無不屈膝,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
    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
    那? 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
    你們得救的工夫。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
    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1. 前言

    以上腓立比書的經文,是有名的基督論中虛己說 kenoticism
的根據,今天在此並不是要深究虛己論中,有關基督神性與人性
的傳統神學課題,比方說到底基督的神性是在何時作出自我的限
制,是在道成肉身之前或之後?

    我想要各位留意的是從這段「虛己論」的經文中,我們看到的
道成肉身的意義,這是上主救贖事工的一個重要進路。並且我想從
而引出一個宣教上的反省。

    根據「虛己論」,上主在基督裡「倒空」自己的救贖過程,所
表現出來的就是神對他所要救贖的對象的一種尊重。如何對人尊重?
就是把人當作是有「位格」的人。

2. PERSON TO PERSON (I-Thou  relationship )

    人是一個有「位格」的人,「位格」person 意即人是活生生的人,
有上帝形象的人。Persona 原文有面具的意思,每一個面具就是一個
角色,有思想、有背景、有成長的經歷、有性格、有喜、怒、哀、
樂、有關懷等等;一個角色就是一個Person。當你與一個 person 在
真誠的對話時,我們也會對自身有更深入的認識與發現,對方亦
如此。這種person to person的溝通,雙方都會有共鳴,都會有提升。
與這種方式相反的,就是把人當作是 「它」It 來看待,即把人當作
是受眾或對象object;他者是我以外的一個受眾;其結果就像Martin
Buber (1878-1965)所指出的,如果把人當作It,那麼自我就成為
「I-It」,也被降為物化的主體了。

    現代教會中人把他人物化的最明顯模式,就是把人當作是電腦的
硬體,接受福音只要在他的磁碟機中換一個軟體就夠了。尤有甚者,
他們對待文化亦是如此,這個文化不好,我們就換一個軟體,把
「福音化」的作業系統install 到他者或文化的主機裡去。個人或文化
就得到救贖了。

    這樣的觀念正好不是把人當作一個Person的作法,而是完全沒有耐
心去聆聽、去了解對方的關懷,不能對人的感受產生共鳴,難怪教會中
人自身也沒有深度,也不能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不能發覺自己信仰
傳統的深度。在一種膚淺的背景(或視域)下了解自身的信仰,到頭
來會反過來被潮流所湮滅,失去了自身作為一個person的雋永,只能制
約式的在時代虛無的刺激節奏中,空洞地反應悲與喜。


待續.....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