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acky (舞文弄墨)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Re: 與我何關係 時間: Sat Oct 25 19:31:02 1997 ※ 引述《Roxanne (飽食終日)》之銘言: 嘿嘿!這個問題我也問過我自己,在我面對我的家人時,他們 也是似乎沒有這種『需要』。 說穿了,信主就是得到救贖,當人不覺得他需要救贖時,自然 這個信仰就「與他何干係」。 難道我要你去跟他們說「你需要救贖」或說明什麼是救贖嗎?嘿嘿! 不等你罵我,我自己都要說我自己是文士法利賽人了,基本上 我認為這是觀察人生角度的不同,人要認為自己有罪才需要救贖, 人要覺得自己「爛斃了,自己救不了自己」才會需要上帝的救贖, 用另外一種哲學的話來講,就是感受到自身格局的限制,又自知無法 無法靠自己超越,而尋求外力來幫助自己超越自身格局的限制。 人都會去追求一些東西,物質的、肉體的就不用多說了,在心靈上 的需求也是很基本的,人會追求積極的態度、平安,也會追求滿足、 公理,可是世事多變,那些東西似乎永遠達不到,似乎永遠在變, 不管是不是一個人或在人群中,人仍然是孤獨一個人,每個人在經歷 這些的過程中都會有「浮生若夢、世事皆空」的感受,我想每個人 或早或晚的都會面對。 有的人不只限於以上的思考,而會去追求道德、公理正義的實踐與 奉行,從中尋求,在芸芸眾生之中其實這樣的人已經是高超的人了, 能夠活出一種更崇高的生命意義,不過道德、公理標準何來?若是 天授人心,天又是什麼?我是否能瞭解?更進一步的人,自然想要 與天,或言「最高的標準」,能夠合而為一,奉行不渝,這就是到了 宗教的境界;但是天是否沈默不語?或是我可以認識?這就是到了追求 信仰的境界。 上面拉拉雜雜的說了一大堆,不知道有沒有把祈克果的觀點多得清楚。 我認為人都有「人生有缺憾、茫然」的點,只是我們家人的這些在我們 在生活中知道後,我們只能站在他的立場想,並且從信仰的角度對他提出 看法與邀請,當然都是很實際的話而不只是理論八股的說法,其實你去看 托爾斯泰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那些缺憾與茫然都是很真實的,而故事 主角在軟弱中與上帝相遇的經驗或轉變也是很實際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盡力 用我們的生命或從信仰出發的話來對他們說話。 說穿了,就是今天信仰告訴你神可以幫助你道德上不再無力,人生不再 虛空,並且讓我們不是看到自己的軟弱後就停了,這是我們所能傳達給他們的。 當然您還是看的一個問題,就是「我不知道我的家人他的缺憾、茫然在 哪裡」,嘿嘿!這是在我們面對未信主又知足常樂的家人時最頭痛的事,我 認為有三種行動可以採取,一是我們替他看出來他的缺憾,二是為他禱告, 求神讓我有機會可已知道並且傳講祂,三就是我們邀請家人去教會或佈道會 ,讓神自己來作;我自己過去對家人船福音做的很差,一方面我自己也不願意 在神面前承認我的茫然與缺憾,又如何能體恤家人這方面的事?二方面我也有 那種「讓他們這樣過也不壞」的心理。其實我覺得最能做的還是二、三,之 後才會比較有作(一)的機會。 我們只能盡力讓家人接觸到信仰,信不信主仍然是家人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 不過我們要盡力的話,也有夠多的事可以作了,嘿嘿!與你共同加油啦!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