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anatha (maranatha)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沒有掌聲的日子 時間: Thu Jan 11 12:48:28 2001 [ 崇基學院神學組同訊 42期, 1992年4月 ] ============================================================================ 沒有掌聲的日子 龐君華 經文:林前九章24-26 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 好叫你們得著獎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 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 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 去年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本小說 烈火戰車(The Chariots of Fire)敘述 兩位賽跑名將艾力.呂道(Eric Liddell)和哈洛特.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 的故事。艾力是愛丁堡大學的學生 擅長各種運動,其中以短跑最為著名, 艾力亦是一個熱心的其督徒立志將來跟女朋友一起到中國傳福音,日後 他果真在二次大戰中死在中國的日軍集中營內。小說中他最為人樂道的 是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他為信仰的緣故拒絕在主日時出賽,即使王儲 親自來說項,他也不為所動。 哈洛特則是劍橋大學的學生,第二代猶太移民,性格自負略帶憂慮。到 劍橋不久後就創下一項記錄,在某學院的鐘聲響一到十二聲響之間跑完 了該學院中指定的一條小逕。他對比賽的得失看得很重,艾氏在蘇格蘭 良好的表現對他造成很大的壓力。他倆都被形容為胸中有股烈火的人。 一位專業的教練看到艾氏的比賽之後,簡直不相信這為動作如此不合格 的運動員,竟然能夠奪標,他覺得艾力心裡有股莫名的動力。兩位劍橋 某學院的院長,在樓上觀看哈洛特跑步時,他們都察覺到哈洛特跑步時, 彷彿怒火填膺。艾力向其父表示,他跑步時彷彿得到天上特別的稟賦, 他感到自己是為上帝而跑。哈洛特亦曾向其女友表達,自已胸中有把烈 火,跑起來銳不可當,非要得到錦標不可,為的是要證明自己不是個 「局外人」(outsider)。 原來他自己因為是猶太裔而不能打入英國人的社會而耿耿於懷。最後故 事的結局是他倆雙雙在奧運會中得著獎牌。過去當電影上演後,香港教 會的許多講員都很推崇艾力,以他為上帝而跑作為榜樣。但這次再看小 說之後,對於他倆人我都有很深的感受。 他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精神,一種是為信仰而跑,一種是為追尋自已生命 的意義而跑,這兩種精神都可以說我這幾年來讀神學的兩種內在的動力, 有時我是為信仰而跑,希望所學能為教會所用,希望找到基督教信仰在 現代社會的意義。有時是為追尋自己的生命意義而跑,希望透過透過對 信仰的探索,驅除信仰與真實經驗的疏隔。然而所不同的是他們在喝彩 聲中前進,而我這幾年的神學生涯卻是一段沒有掌聲的日子。在平常的 相處中我知道許多同學亦有纇似的體驗。有些人為信仰而跑,有些人為 意義的追尋而奔,有些階段為信念而努力,有時是為自己的信仰而掙扎。 而大多數的同學都會體驗到這是一段沒有掌聲的歲月。 沒有喝采是任何訓練階段的特色,但是對我們而言,作為崇基神學院的 學生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崇基神學組是大學中的一個學術單位。我們在其中接受神學訓練,一方 面可以享受其他神學院所沒有的好處,但亦需負擔較重的十字架。例如, 我們可以享受大學的學術設施,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尊重大學中的學術精 神,學術精神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批判態度,對於一些「想當然耳」 的預設,我們不能都無條件的接受,反而要提出來批判或反省。神學組 的訓練也不例外,對許多傳統的教義或信仰命題,我們都會用批判的態 度加以考量。因此許多教會的領袖認為我們是在拆毀信仰,其實這是在 對批判精神的誤解,批判的精神有其信仰根據。因為在我們的信仰中蘊 涵了我們相信有絕對及終極性的真實的前提,所以對於那些相對性和非 終極性的事物,我們常都要加以審查。防止我們將非終極性的事物當作 終極性的,以至陷入偶像的崇拜之中。在批判的過程中,亦更豐富了我 們對信仰的體認。因此我們不是為拆毀而批判,以至陷入虛無之中,我 們是為信仰而批判,信仰越熱心,就越認真批判。 除了學術的精神外,崇基神學生的靈性生活也是我們較不為人理解的部 份。校園中美好的景緻固然有助於靈性的培養,但同學們因各人攻讀的 課程不相同,很難做到全部神學生同一個時間聚在一起,像其他神學院 一樣,每日都有公共的早禱、晚禱、師生分組禱告C在校園的生活中 我們亦不會隨時將屬靈的術語掛在嘴邊。所以許多人批評崇基神學生活 屬靈的氣氛不夠,這是對崇基神學生的生活及靈修的觀念有所誤解。 崇基神學組對學生的靈性培養並不是靠「屬靈的氣氛」,而是一種自發 的紀律。儘管再忙,我們師生每週均有兩次的共同聚集,不算多亦無強 制性,同學多會自動出席,然而更寶貴的是同學在私下間,就著各人不 同的時間或需要,自發地相約的聚會,如有同學一起的早禱,或特別的 崇拜聚會,這些都是定期且自動自發的。前面我們談及批判的精神,其 中有兩個重要的特性,首先,這種批判或反省的精神往往是個人性的, 沒有人可以代替我自已的反省活動。 即使是前人反省的結果,也必須經過我們自己來消化,成為我的反省。 這種自我的手術,如果認真的話,是很孤獨且艱辛的,其中的過程所產 生的問題也是很個人性的。因此崇基的神學生在靈修的生活上,往往需 要自己的空間面對自己個人的問題,而神學組也給學生這方面的空間。 如果能找到對目前的掙扎有共鳴的師生,那當然可以一同扶持。若果不 然,我們就必需在自己的密室中,單獨面對上帝。 如果我們將這種掙扎消蝕在頻率很高、很集體的聚會中,結果我們只抵 銷了由這種信仰掙扎所產生出來使人靈性成長的動力。可惜這種靈修的 形態,懂得欣賞的人並不多。 此外,崇基的神學生是在一個非純信徒的環境中受訓。我們有許多機會 與不同信仰、不同關懷的人交流。我們必需到其它學系所開的科目去上 課,神學組所開的課也並非只有神學生才可以參加,來自不同信仰的人 所提出的真誠問題或意見,有時會帶來很大的衝擊與啟迪,所以很自然 地我們思考問題時,不會單考慮教會的角度,我們也會思量我們週圍不 同信仰者的感受。如此一來我們思考的問題就複雜得多。這種關懷是只 關心「增長」的教會所不易理解的。 其實中國基督徒在近代中國的局勢中有極不同的表現,受西方奮興主義 影響的福音派或基要派的信徒,著重各人的悔改,他們努力佈道引人歸 主,對教會外的世界持消極的態度。但是另外有些基督徒,他們努力地 回應時代的變遷,與當時的有志之士一同分擔民族、社會、文化的危機, (如燕大的一些教師,男青年會的幹事央^,雖然他們在神學上未必 有可觀的成績,但他們卻樹立了美好的榜樣,讓一些國人認識到基督徒 不是單顧自己的事,對社會的危機亦有承擔的意願。然而四九年後這種 傳統在華人教會中一直不彰。 華人教會近年來透過種種的運動期望使人進入教會,造成教會增長的目 標。崇基神學組是少數要稟承對社會、文化關懷的機構。在大學的氣氛 中我們就必需去聽取那些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文化的銓釋者等對基督 教的看法,更重要的是瞭解他們對社會、文化及對人纇的命運等問題的 關切。並使之瞭解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共鳴,基督徒的身份並非必然使我 們在這些問題上成為「局外人」。 縱觀之,崇基的神學教育是有其更深更廣的意義。神學不只是教義的演 譯,更是一種批判的活動,使我們的信仰不圚於非終極性的事物。神學 教育不是教會增長的工具,他也幫助我們聆聽週遭人的關懷,參與他們 的負擔。可惜這樣的神學訓練並未得到其應有的肯定,反而遭到許多的 指責。有人用有顏色的字來形容我們,如新派、異端C受到這種指責 我的感受就好像小說《天地一沙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的主角海鷗約拿單一樣,牠為飛行找到比覓食更深的意義,然而當牠飛 回海鷗群時,反而受到長老的指責。他辯駁說: 「不負責任?? 有誰比一隻探索及遵守有意義和崇高生命的海鷗更 負責任?多年來,我們總是在搶魚頭(覓食),但是現在,我們有 了存在的意義--去學習、去發現、追尋自由!」 彷彿追尋更崇高的意義,對於過去習以為常的思維加以批判,總是得不 到喝彩。儘管如此,我們雖然得不到應有的掌聲,但是有股力量仍會支 持我們繼續的跑出一條路來--為了信仰,也為了個人生命的意義。因此 我們的奔跑是有定向的。 *** 資料來源:衛蘭團契 http://wf.fhl.net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