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EANCOOL (Myself.exe) 看板: fhl 標題: 馬可福音第四章查經資料 時間: Fri Aug 7 11:55:28 1998 這是我自己的整理, 其中有蠻多是林哥(noise)的意見和補充, po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如果有覺得不對的地方就請大家幫忙補充一下吧...... [撒種的比喻] Mark 4:1~20 ※平行經文: 太十三1~23, 路八4~15 ※一些字義: (v7) 擠: 指植物的果實被野草擠住了. (v8) 發生: 上昇, 上去; 用於植物指"長起來" (v11) 外人: 指非門徒圈中者 (v14) 道: 原意為"言語", 在此指神藉基督與其使者所啟示的道理 (v20) 領受: 接受, 接納, 在此指以將所聽見的道為真理 結實: 原意指"由地而出"(v28地"生"五穀), 在此指以實際行為作內在生 命的果實 ○延續第三章, 我們可以看見耶穌與人們的互動可分為幾點: (1) 受到的反對漸增: 來自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攻擊和質疑有增無減 (2) 群眾錯誤的觀念: 雖然還不能明顯的看出他們想擁他作王, 但從一章至 今(特別三章7~10)看出眾人的擁戴仍較多是功利傾向, 為求醫治或神績 →在這樣的景況下, 耶穌漸漸把重心轉移至門徒以及願跟隨他的人身上. 而 撒種的比喻便是一個說明這樣篩選的過程. ○撒種的比喻中的重點, 我們可以這樣問: 種子成長的優劣, 問題是在於撒 種的人, 亦是其生長的土地? ○很明顯, 土地才是種子成長的關鍵. 耶穌藉此說明了, 神的道在人的心中 運行並非機械式的, 回應的本質取決於接受者內心的本質. ○然而, 從10~12節我們又可能會問:人的剛硬, 上帝是否需負責任? ○12節所引以賽亞書六9~11, 是上帝在呼召以賽亞時, 向他說明以賽亞的使 命, 並預測以色列人的剛硬與不信. ○姑且先不討論神學上的解釋, 至少從耶穌的言論中, 我們可以發現他對跟 隨他的人的篩選性. 這樣的篩選不在於身分, 地位, 而在於人對他話語是 否願意接受並思想. 當人願意思想, 神要將他的話語解明(正如門徒後來問 耶穌的話), 當人對他的話語剛硬, 神便任憑他們的心剛硬, 叫他們"看是 看見, 卻不曉得..." ○雖然全段中沒有明記我們當效法的榜樣, 但很明顯, "有耳當聽的, 就應當 聽"是要求我們效法"好土". ○這段之後的幾個比喻, 都有承接這段比喻的味道. ●歸納: 耶穌藉著撒種的比喻, 說明人對神的道有不同的領受, 並以此說明人 來跟隨主時篩選的模式. [斗底下的燈] 4:21~25 ※平行經文: 路八16~18 ○雖然耶穌教導中常出現"燈""光"的比喻, 但這邊的經文似乎不像是太五15節 所記"人點燈....就照亮一家的人". 馬太福音記載的, 是提到基督徒所當有 的見證, 好行為, 與馬可和路加將重點放在真理的啟示不同. ○以上下文來看, 耶穌在整段天國的比喻中, 分析了神國度的一些原則. 我們 也應以此角度來分析這個比喻. ○很有可能, 這個比喻之所以被放在這個位置, 是在防止一種讀者的疑問: 是 否神有意將真理僅向少數人彰顯呢? 耶穌回答: 『隱藏的事, 沒有不顯出來 的』, 他以一個燈與斗的比喻說明真理必被陳明, 上帝啟示人, 並非是拿來 掩蓋起來的. 而這個真理, "有耳可聽的, 就應當聽". ○從另一個角度, 我們也可以瞭解這個比喻的意義. 在這個比喻的最後, 耶穌 說到"凡有的,......沒有的....", 呼應之前撒種的比喻所提, 人心對上帝的 道的回應. ●歸納: 耶穌藉點燈的比喻說明上帝樂於向人啟示祂的真理, 而人願意聽的, 上帝還要更豐富的加給他. [種子長大的比喻] 4:26~32 ※種子長大的比喻是聖經中馬可獨立的記載 ○在這個比喻中, 神的主權很明顯是人心中的道成長的關鍵. 耶穌指出, 當撒 種的人撒下種子後, 地生出五穀是"出於自然的", 由此可以看出, 神的道在 人心中成長乃出於神, 這樣的關鍵甚至不是播種的人所能掌握的. ○另外, 我們也可以在這樣的一個比喻中, 看到神國度的擴散性. 這是一個比 較以群體而非個人的角度來看. 既然耶穌並沒有像種子的比喻一樣將這個比 喻解明, 我們便不能確切的說這是指個人或是群體中, 神國度的成長. ○不論群體或個人, 我們都可以確定的說, 這個比喻說明了神國度的擴張是必 然的, 並且是出於上帝的. ●歸納: 耶穌藉種子長大, 說明神國度必然成長於人心, 且出於上帝自己的作 為. [芥菜種的比喻] 4:30~32 ※平行經文: 太十三31,32, 路十三18 ○對應種子長大的比喻來看, 再次強調神國度的擴張性. 同樣的, 我們可以以 個人和群體的角度來看. ○以個人來看, 可以視個人為芥菜種, 當人屬靈生命在上帝的權柄下成長, 所 帶出的果效(行為)是大的, 且能祝福他人. ○以群體來看, 神的國雖然一開始是由一小群門徒開始拓展, 但它的成長性是 大的, 同樣的, 各樣的人都能來裡面棲息. (有人認為這裡預表外邦人也能 分享上帝的救恩). ●歸納: 耶穌藉由芥菜種子的生長, 說明神國度必然的成長, 且必大大的成長. [小結] 4:33,34 ※平行經文: 太十三34,35 ○關鍵是"照他們所能聽的", 再次呼應耶穌的道視乎聽的人是否用心領受. ●歸納: 耶穌以比喻作為對聽眾心思的篩選. [神國的比喻總結] ●我們可以注意幾點: 1.除了點燈的比喻, 每個比喻都點出一個事實: "結實".說明了神的掌權, 是 會也應該帶出行為的果子, 且是豐盛的. 若以此角度, 我們也可以視點燈的 比喻有隱含基督徒見證的意義. 這點似乎可以和三章末節"凡遵行神旨意的 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作呼應. 2.我們將三四五章做整個連結來看, 我們有理由相信, 這部分含有很強的對門 徒造就的意義, 在第三章選定十二門徒到第六章差遣十二門徒之間, 馬可舖 陳了耶穌藉由話語和行動多方面訓練教導門徒的用心良苦. [平靜風與海] 4:35~41 ※平行經文: 太八23~27, 路八22~25 ○在接下來一連串的神蹟中, 馬可有安排的讓我們看見耶穌是一位大有能力的 主. 有人分析, 這一連串的神蹟安排有其用心所在, 首先是耶穌對自然的權 柄, 其次分別是對污鬼, 對疾病, 甚至對死亡的權勢都能勝過. ○在這次的神蹟當中, 耶穌藉由風浪考驗了門徒的信心, 而事實證明門徒們是 小信的, 因為他們甚至說 "這到底是誰?". 門徒沒有信心, 並非看到的神蹟 不夠多, 而是他們對耶穌不了解, 不明白他神兒子的身份, 當然無法有信心 相信耶穌能救他們.(不過我覺得這也不能怪他們......) ○有別的船同行是馬可獨有的記載, 可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件事的可靠性.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 或許我們可以問我們自己: (1) 我相信耶穌能平靜眼前 的風浪嗎? (2) 我相信耶穌與我一同在船上嗎? ○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用"這到底是誰?"作為讀下列幾段的一個key, 並以門徒 的角度來看耶穌的作為. 注意這句話作為六章的一個伏筆的角色. ●歸納: 耶穌藉風浪挑戰門徒的信心, 並藉此彰顯自己的能力是足以信靠的. [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5:1~20※平行經文: 太八28~34, 路八26~39 ○在馬太的記載是兩個人. ○為何耶穌要特別跑到這個外邦的地方呢? 不知道....他高興?! ○格拉森既然養豬, 與猶太人視豬為不潔的習俗不符, 很可能是個外邦人居住 之地, 即便不然, 也是猶太人所輕視的. ○從第五節看來, 這樣的行為對這個人來說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為何鬼出來後要附在豬群呢? 說實在, 我不知道. 因為他們就算入豬群後也 是馬上跳崖而死, 有附沒附還不都一樣...... ○不過, 我們似乎可以想像這樣的動作, 是很確切的證明鬼被趕出, 以及數量 之多, 以至兩千頭豬都被弄死. ○總而言之, 我們可以確定的看到, 耶穌的權柄是勝過污鬼的. ○另外, 我們從第一章看到如今, 諷刺的是, 真正最了解耶穌身份的卻是污鬼 ......法利賽人不信; 群眾不懂; 門徒沒概念, 還是耶穌花了好大心力才教 會的. 而污鬼卻總是馬上要叫出耶穌的身份, 不知道這是否是馬可有意做的 對比? 不過這不是重點...... ○眾人的反應:懼怕 原因: (1) 對這樣超自然的事產生害怕. (2) 害怕自己的利益被侵犯. 於是便央求耶穌離開他們. ○19節為什麼耶穌容許他向外宣揚, 而不像一章41節所說, 不准他說呢? 因為 這是一個外邦地, 並且耶穌將要離開, 知道自己不會再回來. 而他之所以在 猶太全地禁止人說, 是因為時候未到, 不希望因此過早受宗教反對勢力干擾 其工作. 但這個外邦地方卻沒有這個顧慮, 所以耶穌要求他把上帝在他身上 的作為宣揚開來, 而他也的確作到了, 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雖然豬被猶太人視為不潔, 相當沒價值, 但是我們仍可以由此發現耶穌看重 人更勝於動物及財物的觀念. ○整段雖沒寫到門徒的反應, 我們有理由相信, 此時門徒是隨著他的, 包含在 整段富有裝備性質的神蹟中. ●歸納: 耶穌趕走一個外邦人身上成群的污鬼, 不但宣告他重視人的價值勝於 一切, 也彰顯他的權柄給外邦人和門徒們看.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