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itsch@fhlbbs (秀秀), 看板: Belief_MVTV 標 題: "鬧風的故事"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ue Nov 28 00:23:06 1995) 轉信站: fhlbbs (local) 今年金馬外片有部"鬧風的故事",隱約與基督教有關,主人翁是現代社會的失業青年,自失 後他的手上開始出現別人看不到的傷口,不會痛的不斷流血(有點眼熟吧?).這使得他必須 去尋找世界末日的秘密,於是在了解到現代文明對人的迫害,這才明白世界末日是人失去夢 想,片尾還引用聖經強調天國的臨到是在人心... 我認為這部電影的特色在於:脫離傳統在華人世界的議題,從現代文明入手,一開眼界.更令 人好奇的是基督教象徵的使用.對於華人社會普遍對基督教陌生甚至誤解的狀況,他把聖經 當作智者的言語,來增加自身論點的可信度嗎?或者他在迎合西方社會的口味呢? 對於自己作為一個基督徒而言,讓我感慨的是作者對基教象徵所作的現代化詮釋,除了耳目 一新,更深切感受他對現代社會人們實質的關切,往往教會投入大量精力拯救"靈魂",卻無 法對"靈魂"有實質的解釋,也無法提供有效的策略,使得基督教淪為民間信仰般的神秘場域 .當然一如本片般以社會的角度解讀聖經,恐怕也是另一種媚俗,但是忽略對聖經的現代詮 釋,將使聖經失去實踐力. 但是導演是在詮釋聖經嗎?恐怕他對現代人的關切還優先些!聖經應該只是他個人暗示面對 困境的解決,其實如此的策略反而會害了他.這種強調作為一個人優先於他個人信仰,是他 可以不會受限於個人的眼光,因為他對人的關懷足以說服各種信念的觀眾,這部影片整體是 因此成功的.而基教象徵是出於個人信仰的理解,在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運用上,但是對 觀眾而言卻因為無法連接上象徵的意義,而造成整體詮釋上的空洞,覺得一個很納悶的結尾 !在一股腦栽進文化使命的同時,有必要想想文化使命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樣的策略 才能達到? 文化使命就是要叫臺灣社會放棄派系觀念嗎?或者洞察形成社會派系的內在邏輯予以消解? 文化使命是要叫臺灣社會力量不再角逐嗎?或者認清現實這是人類永不改變的惡習,但去作 我們真的有影響力的,讓社會力在公平遊戲規則下鬥爭?就算汽油彈扔來扔去又怎樣,只要 法律可以運作就好,這就是臺灣新象!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