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gospel.bbs@cis.nctu.edu.tw (月童), 看板: story
標  題: 《文學評論》戰爭與和平中的心靈激情(3)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hu Nov 18 19:05:5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羅坦霞與卡普能


    德烈是因著恨上戰場的。
    天意讓他二度重傷生命垂危。這次他赫然發現那勾引坦霞的寇楠通跟他
一齊受到重傷,他在尚未認出他以前,還曾經因著一齊受苦而伴同他落淚。
這件事撐開他的胸襟,看到愛的浩瀚是可以與仇人一同受苦彼此安慰。於是
他想念羅坦霞,他渴望有機會讓她知道他不再恨她、饒恕她了。

    上帝給了他機會,但也是羅坦霞的善良給了她自己機會。坦霞沒有想到
她捨掉財富換取軍兵生命的行動,竟然使她有機會跟德烈見面。

    於是他們成為夫妻。德烈饒恕了坦霞,並發現自己比從前更愛她。坦霞
呢,則是從這深刻的愛中,終於明白了單憑感性直覺無法判斷出來的愛的深
度。

    幫助畢瑞走過精神危機的是卡普能。
    這個單純善良的小老百姓,腦袋簡單,卻有善良的直覺感受、與活潑的
行動能力。他透過傳說故事說出他直覺理解的善良、透過樂天知命的每一天
的生活,證明他實踐善良的行動能力。
    這完全是畢瑞欠缺的。畢瑞從他身上看到一種純樸、卻大而可畏的力量
。

    其實卡普能與羅坦霞是類似的,只是一個屬下層社會、一個置身上流社
會,一個是男性、一個是女性。


                           信仰與生活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理解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的上帝理解。
上帝不能只存在於抽象的、腦海中的、思維理性裡的,它必須也是直覺的、
感性的、行動的、生活的。
    德烈與畢瑞生命中的精神危機,都跟欠缺直覺的、感性的、行動的、生
活的有關。
    此外,認識上帝的信仰理解,必須要透過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而得。
    言談不及行動、思想不及生活。

    正因為這樣,羅坦霞與卡普能,才真正是「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中的靈
魂人物。德烈與畢瑞,也必須不停經歷危機、又衝過危機。

    托爾斯泰說德烈與畢瑞值得尊敬,正是說他們這種一直在生活中誠實面
對自己的危機,並努力跨過危機、豐富自己的坦然與真實。也因為這樣,他
們才更能理解生活、理解上帝。

    經過重重危機的心靈成長,就在畢瑞和坦霞結婚,彷彿是畫下了句點。

    但畢瑞和坦霞婚後,其實還有蠻長一段,描述坦霞成為妻子和母親的生
活、與畢瑞將加入十二月黨,抉擇參與進俄國重要的歷史。
    很多人不滿意這種結局。不滿意坦霞竟然要為瑣碎家事忙碌、畢瑞最後
還是走向充滿理想抱負的雄心中。

    但我認為這一段很重要。
    托爾斯泰暗示了活潑純真的羅坦霞,仍要在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中繼
續完成自己的角色,而畢瑞也不是經過卡普能的影響後,只剩下光腳丫站在
草地上的生活,再無雄心壯志了(這未嘗不是「退隱」!)
    婚後的畢瑞仍舊憂國憂民,渴望以行動參與進歷史,唯一不同的,是他
心靈與肉體、思想與行動完整合一了。這仍是「生活」,是生命被豐富後的
畢瑞選擇的生活。

    而我們也可以從這最後一段瑣碎的描述,連到托爾斯泰第二部長篇大作
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而看出這時期的托爾斯泰,是如此的理想澎
湃、捨我其誰的面對俄國的歷史十字路口。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