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psycho@fhlbbs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雜文】年少輕狂 ── 從學運精神談起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Mon Jul 29 00:28:43 1996) 轉信站: fhlbbs 本篇文章是回應gospel『中年捉狂』一文而作,以『年少輕狂』來對比 『中年捉狂』。在宗教板的討論取向下,本文所提的『學運精神』與『 社區主義』熟優熟劣不必嚴謹討論,重點是,每個人都可以想想: 『 當你年少輕狂,你要怎麼辦? 』 ********************************************************************** 【 雜 文 】 年少輕狂 ── 從學運精神談起 蘇友瑞 ====================================================================== 『年少輕狂』,是指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嚮往某個理想目標而奉獻心 力的一段理想主義性格。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一個年輕人往往只有等到上了大學才能充分的『狂飆』 理想主義性格;於是,他往往會去思考『一個大學生與社會的關係應該如何定位 ?』這樣的問題;在過去的專制政府和威權體制下,這種屬於大學生的理想性格 產生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 從五二0農民抗爭到野百合運動,當時的學生 寫下了台灣社會的變遷中重要的一個見證。 當時的學運在理想主義的熱情下,抗爭目標是明確而且專一的 ── 只要是 政府、只要是國民黨,就是不合理的體制,就是抗爭的對象。然而,隨著許多外 在的不合理(黨禁、報禁、判亂條例、戒嚴)被破除之後,學運者要面對的不再 是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目標,而是台灣這一個特殊文化所造成的特殊社會之特殊問 題。今天不再是國民黨爛不爛的問題,而是選民自動願意支持他們;其中的理由 從道德上來說當然可以歸因於媒體未完全開放或社會資源未完全公平,然而我自 己的反省卻是反省到這種問題是台灣文化深層結構的問題 ── 對現代化社會沒 有合理的價值觀、對民主法治社會所需的「社會正義」實踐能力之淡薄、從中國 影響到台灣的儒家文化無法面對現代化社會的問題,這些問題足以讓選民高高興 興的投給國民黨,而且高高興興的完全放棄監督國民黨的機會。這就是說,學運 者面對的不再是外在的不合理,而是台灣的人民 ── 表現出文化深層問題的大 多數人民。 一但牽涉到這種『文化深層限制』的問題,學運精神就完全使不上力,這就 是一個時代的過去 ── 現在還可能會有學運嗎? 毫無疑問,學術網路中的 bbs己經是現代學生最常流漣而且『表達自我』的 一個場所。近年的一個現象令我思索良久: 文化大學前學生會長被學校惡意欺壓論及退學,該學校的學生運動者在學術 網路上不斷發表強烈聲明,充分表達了他們希望被聲援的心情。但是 ── 『為 什麼「看.不.到」聲援??』。 文化大學學運份子的聲明說的好:『台大看A片的風波難道會比文大的學生 被學校構陷退學還要重要?』。有正義感去指責看A片敗壞社會風氣的人,卻可 以坐視另一群不屬於自己學校的同胞被學校欺壓,這是一個非常意味深長的現象 。 思考這個現象,我們必需注意到台大學生會板、台大校園板和台大研協會板 所反應的風氣。對台大的多數學生來說,他們現在期望的似乎是一個『優先關心 校園內部事務』、而不是一個『優先強調校園外的正義實踐』的學生組織。這種 想法並不是不對,但是與『學運』的精神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在我看來『學運』的精神是:對『整體社會』負責,而不是只對自己的學校 負責。也就是說,今天台大校行政事務瞞旰無能、清大校方打壓學生交通權利、 交大校方打壓學生吃的權利,這些都令人憤怒而想抗爭。但是,『對比』其他私 立大學學生所受到更離譜更過份的待遇,推而到『對比』社會其他弱勢階級(如 原住民的受岐視、政治異議份子的受迫害),學運份子就不可再以學校本位去進 行錦上添花的動作,而要把最多的資源放在最需被申張的正義。 當然了,這樣的思想基本上是針對一個『非常需要有人覺醒的封閉社會』, 才有『最大的價值』。今天如果在德國、英、美這些社會正義沒有太離譜的國家 ,我上述的『學運』精神就不是那麼重要,學生可以非常不管世事的做他份內的 學問與份內的事務。理由是因為「學運」的發生必需有兩個要素:『明確目標』 與『道德熱情』。舉最簡單的例子,就算美國六零年代的學運曾為黑人爭民權轟 轟烈烈,但是同時一直存在的美國都市問題 ── 都市『階級化』:既得利益者 集體生活在一個安全、高尚且嚴整保護的社區,邊緣人卻只能住在次等、髒亂且 危險的社區 ── 這些問題到現在一直存在,為什麼不會變成學運的引爆點?究 其實,『不容易化約成明確目標』,也『不容易激起激昂的道德熱情』而己。 那麼,台灣目前的社會是否己經進步到『不需要學運精神』的階段? 且先別說台灣是否到達,從 bbs 上看來,事實上 bbs 己經極端的呈現『完 全不需要學運精神』的學生文化。有一次在 bbs發生的事件是,有關教育經費的 問題,最後演變成『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教育經費是否應該有差別待遇?』; 然後我看到一位保有理想主義的 yen網友奮起對抗大多數人認為『教育經費以公 立大學優先享用』之論調,但是,多數人顯然仍以學校本位( bbs的言論市場目 前仍以公立大學學生居大多數)。 換句話說:bbs 上己經呈現『只注重學校內的正義』而『忽略學校外的正義 』之現象。這些盡力爭辯私立大學素質差所以不配享有教育經費的學生,在 bbs 上同時就是為了學校對學生無義而怒吼最大聲的學生。看起來衝突的角色,卻因 為『重視校園內的正義』與『忽略校園外的正義』而成功扮演。 我看台大這次學生會長選舉那位改革派候選人對宣傳『學運精神』上的畏縮 ,我想可以宣布台大的學生文化己經拒斥了學運精神。台大都如此,其他大學就 更不用說了。 比起以前學運時代,成大有學生被學校打壓,全國大學學運份子立刻集體南 下聲援,這個時代己經過去了............ 相對於『學運精神』,可以說是一種『社區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的重點 不在於強調社會重大、巨大的改革議題,而是從日常生活中,透過每個社區的自 治自理,而使整體社會在各社區的互助互制之下達到圓滿。也就是說,這種社區 主義基本上是一種沉默的、慢慢累積的實踐,本質上無法與「學運」這種需要『 明確目標』與『道德熱情』的社會實踐方式相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 bbs上 這種理念的學生平常熱心助人,但是對學生會對『外』工作往往就嚴詞批判。 『學運精神』與『社區主義』所抱持的理念是完全不相同的,我們不能不考 慮『學運精神』的立場,就直接說他們是『只顧對外做秀而不顧校內同學』;同 時,如果整個學校都己經拒絕學運精神而接受社區主義,再有人上台說:『我們 要多多關心校外的不平等,因為我們所受的苦遠不及他們......』之類的話,大 概要立刻被噓下台吧? 基本上『學運精神』所強調的校園外正義與『社區主義』所強調的校園內正 義,兩者是『沒有對錯可言』的。如果現在的學生們自願選擇那一個,我們都應 該尊他們的選擇。 只是,我很懷疑。 以目前台灣社會的實況,現在是否己經不需要「學運精神」?理想主義熱情 澎湃的大學生,是否只會滿足於目前的校園內正義?過去五二0、野百合這些老 兵己杇,還有那一個時代、那一個信念可以幫助他們構思可行的社會正義實踐道 路?想到這點就茫然:現在的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民?什麼樣的知識份子? 什麼樣的大學生? 我遇見過一位學弟,他一再跟我表達對野百合學運的憧憬(唉!年紀太小的 學生,對五二0己經沒印象了......),強烈抱怨在中正大學這種職員比學生多 的環境下,他根本無從發揮實踐正義的理想。 我沉默無語。就算他離開中正大學,還有那裡可以滿足他的理想性格熱情? 若說『中年捉狂』是中年人的危機,那『年少輕狂』 ── 理想性格的熱情 迫切期待發洩 ── 應該就是年輕人的危機吧! p.s. 以這篇網路上發表過的舊文改寫後,回應 gospel的大作『中年捉狂』! --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信望愛全球資訊網[http://fhl..e.nctu.edu.tw]7;40m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