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kehsyu (Mike Hsyu) 看板: Serving 標題: 服務台灣後山三十七年∼魏海蓮護士的故事 1/2 時間: Wed Oct 23 11:00:34 1996 服務台灣後山三十七年 魏海蓮護士的故事 1/2 作者:袁子倫 ───────────────────────────────────── 還沒踏進門口,尿騷味和著酒味就撲鼻而來,原來那個原住民癱瘓在床, 幾個孩子坐在地上,臉上掛著兩條黃鼻涕,眼角沾滿了眼屎,蒼蠅在頭上猛打 轉,而地上盡是屎尿和未洗的碗盤,我還在想怎樣跨越這些穢物,魏海蓮護士 卻一個箭步向前,抱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又親又吻。 ───────────────────────────────────── 魏海蓮(Helen Williams),西元一九二五年生於俄國,為躲避當時共產政權, 舉家逃往加拿大,父母亦為門諾會基督徒。自加拿大 Galt 醫院護理學校畢業後,即 獻身教會醫療服務。民國四十六年來台,和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共同投入花蓮山地 醫療和社區保健工作,曾任門諾醫院護理主任,之間三十多年均未支領醫院薪水,單 靠國外門諾總會支付微薄生活費度日;民國八十三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四屆醫療奉獻 獎,獲李登輝總統及行政院長連戰召見,魏海蓮在台灣為台灣人民奉獻達三十七年。 「右手所奉獻的事,絕不讓左手知道。」這句聖經上的箴言,被魏海蓮奉為一生 的圭臬,無怨無悔地在台灣後山:花蓮,將人生最燦爛的三十年奉獻給斯土斯民;即 使臨別台灣,尤然念念不忘島上亟待援助的「同胞」,把最後教會支付她的微薄差旅 費也攢下來,託人將它送給需要的人。 三十多年前,才三十出頭的魏海蓮,揮別加拿大的男友,身為基督徒的她,為了 力行實踐上帝愛人的真諦,獨身來到花蓮山地鄉。當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從花蓮市中 心到花蓮最南端的玉里鎮,往返需要數小時車程,要深入遍佈山陬水涯的山地村落, 往往更要沿途跋涉,但是這些村落缺醫少藥、疫病橫行;魏海蓮為了原住民醫療,跟 著基督門諾會醫療隊在東部群山間穿梭,有路的地方就搭乘山地巡迴醫療服務車,沒 路時就徒步翻山越嶺,背著沈重的醫材,跨越湍流,往往一趟行醫路程就是十幾個小 時。 即使冬天寒風沁骨,清晨六點,她一定準時搭火車趕赴玉里山地村落,經常忙到 午飯都忘了吃。門諾醫院社區保健科督導林秀妹說,當時最怕和魏護士出勤,每天總 是一大清早出門累得半死,卻連午飯都沒得溫飽。 她抱起哭泣的孩子又親又吻, 深深感動了我 ………………………………………………………………………………………………… 「一天早上八點多,我和魏護士到一個山地社區從事家訪,一百七十公分高的魏 護士屈身走進一家茅草覆頂、鐵皮搭建的原住民家裡,還沒踏進門口,尿騷味和著酒 味就撲鼻而來,原來那個原住民癱瘓在床,幾個孩子坐在地上,臉上掛著兩條黃鼻涕 ,眼角沾滿了眼屎,蒼蠅在頭上猛打轉,而地上盡是屎尿和未洗的碗盤,我還在想怎 樣跨越這些穢物,魏海蓮護士卻一個箭步向前,抱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又親又吻。 那情景深深震撼了我,回程的路上,我一再想,難道外國人比我更愛自己的同胞嗎? 」林秀妹說。從此,她下定決心跟隨魏海蓮護士腳步,在花蓮山地散佈公共衛教的種 籽。 對於病人的需要,魏護士永遠是無條件地滿足他們;遠在山巔的原住民生病,她 不顧女性隻身入山的危險,和山路崎嶇跋涉不易,排除萬難,將病人送下山就醫。和 魏護士因上帝而認識、姐妹相稱的林瑞奕回憶,由於魏護士熱心助人,大夥兒只要知 道有人需要幫助,一定先向她求援。 將營養不良的孩子抱在膝上辦公, 耐心餵食三餐 ………………………………………………………………………………………………… 魏海蓮尤其疼愛孩子,當年山地兒童多患營養不良,寄生蟲、結核病和瘧疾流行 ,個個骨瘦如柴,卻腹大如鼓,魏護士總是帶著美援奶粉和自做的花生巧克力糖給孩 子吃。只要聽到她「平安,你好!」的招呼聲,孩子們立刻自家中奔出,「亞美利堅 !亞美利堅!」地向她直喊。有一次,她為了照顧一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山地孩子,每 天抱著他坐在膝上辦公,耐心地餵食三餐,沒過幾天,原先又黑又瘦的孩子,就健康 地踏出醫院大門了。 然而,長途跋山涉水,難免遇上意外。林秀妹回憶說,由於花蓮交通不便,魏護 士經常載著她到各地作家庭訪視。一天,魏護士騎著摩托車行駛在泥濘的北埔路上, 天雨路滑,兩個人摔了個四腳朝天;沒想到,魏護士掙扎起身後,第一步不是檢查自 己的傷勢,而是心焦地問她有沒有受傷,當察知她沒受傷後,又不顧自己身上正淌著 血,堅持繼續家訪的行程。還有幾次不慎摔倒骨折,她也從不放在心上,永遠把病人 擺在第一位,任何挫折都不減她對工作的熱忱。 ....請閱讀下集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