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psycho.bbs@cis.nctu.edu.tw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人是什麼?』─ 導論(下)作為價值系統比較的價值現象學方法論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Mon Apr 29 23:53:14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edu.tw!news.cc.nctu.edu.tw!news.cis.nctu.edu.tw!ci

『人是什麼?』─ 導論:作為價值系統比較的價值現象學方法論(下)
===================================================================
(接上一篇)

三、價值現象學的哲學基礎 ── 知識論:

柏拉圖的『米諾』篇對話錄記載米諾與蘇格拉底的對話:
=======================================================
米諾:你是不是在追求真理?
蘇格拉底:對,我是在追求真理。
米:那麼,你知不知道什麼是真理?
蘇:我想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絕對的真理。
米:那麼,你既然不知道什麼是真理,如果那一天遇到真理了,你既然不
    知道,你如何「認識」他?如果你能夠認識真理,那就表示你「知道
    」什麼是真理了,那麼你還要追求真理做什麼?
=======================================================

    這一段對話在西方哲學史引起幾千年的討論,它的中心問題是:『你
如何知道什麼是「真理」?「真理」的判準是什麼?』其引申意涵是:『
我怎麼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不是對的?』這種『個人知識』如何能判斷對錯
與否的哲學『知識論』問題。

    當代大哲學家博蘭尼研究這個問題,他提出一個現象做為討論重心:
我們每一個人絕大部分都能學會寫字,而寫字的『學會之過程』是什麼?
顯然的,我們在學寫字之初,我們集中精神用手拿著筆,仔細看著『手對
筆』的控制是否正確;如果無法寫字,我們會考慮我們的手是否正確控制
筆的運行。換句話說,這時我們的『集中意識』是集中在『手對筆的控制
』。然後,經過長久練習,我們不再注意手,而改成注意『筆』的運行。
我們注視『筆』沒有沒寫錯字,如果寫錯,進行修改時我們絕對不會去注
意『手』,而是注意『筆』的運行有沒有更正錯誤。換句話說,我們把我
們寫字的知覺從『手』延申到『筆』,『筆』變成我們寫字時的知覺器官
,只要注意『筆』的運行就可以正確寫字 ── 但是,實際上真正在運作
的仍然是『手』,只是我們把知覺延申到『筆』而忽視了『手』的感覺。
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對『筆』的控制是我們的『集中意識』,而我們
對『手』的控制則是我們的『支援意識』 ── 這個意識我們不會注意它
,但是,它卻是我們寫字時最重要的根據。

    從這一個現象之分析,我們可以回答知識論的提問:『我們如何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對的?』這問題如下:

第一、『我們如何知道我是對的?』,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在問這問題時
      ,過程,我們常常把『知道』當成『集中意識』下的『可明言』的
      歷程,也就是說,我們常常隨便假設人類一定可以把他的知識系統
      完全化約成『明言知識』,所以可以用『集中意識』來清楚說明。
      事實上從上述例子看來,『集中意識』所表明的知識系統是非常有
      限,而且是很不重要的。

第二、我們永遠不能『知道』我們是對還是錯。因為,『我們知道』這個
      用詞對我們的理解而言,是指我們的『集中意識』是否知道。那麼
      ,依上述寫字動作之分析,我們的『集中意識』永遠會忽略『支援
      意識』才是真正的正確動作來源。同理,當我們在判斷事物的對錯
      時,我們的判準往往來自『未可明言』的『支援意識』,這會使我
      們永遠無法『直接知道』我們的知識是否正確,除非我們改用其他
      分析知識系統的方法來進行知識論的討論。

第三、從上述例子看來,人類知識獲得的心理歷程中,你所『知道』的『
      知道』是極小的,事實上,你真正的『知道』比你自以為的『知道
      』還要多很多,因為你真正的『知道』是包含無法明言的『支援意
      識』所產生的『隱含知識』。

第四、因此,我們如果把知識論的問題錯解成『明言知識』的知識論,那
      我們就會誤以為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更進而發現我們
      無法找到知識論的正確答案。事實上,由於我們常常『不知道』我
      們所『知道』的知識,因此牽涉到知識論的『對錯判準』之問題,
      這種判準最常是發生在『支援意識』的層次。

第五、所以,你不能只從『明言論證』的角度來批判知識,這不過是知識
      的某一種來源。而真正決定我們知識程度的,是我們的隱含知識。

第六、『隱含知識』常常是『經歷』而得,而不是『論證』出來;例如,
      騎腳踏車,如果騎腳踏車的知識是『可明言的知識』,那麼我們理
      應聽到這套知識時就立刻能不用練習就馬上會騎車。問題是每個人
      無論受到那個高手的教導都一定要先練習才能完整學會騎車,換句
      話說騎腳踏車的知識得藉由『經歷』才能完整獲得。

第七、再者,觀察世界許多「隱含知識」的獲得,我們發現它常常有『普
      遍共相』。例如說騎腳踏車雖然是個人經歷,但是在那麼複雜的動
      作學習結果之後,我們很容易發現每個人經歷之後得到的騎車知識
      大同小異。因此,雖然隱含知識的獲得是主觀的經歷,卻一樣可以
      獲得客觀的普遍知識。

第八、所以,我們不能輕易把『主觀經驗』和『客觀論證』二分,因為
      『客觀論證』本身是把人類知識窄化在『明言知識』的範圍,本
      身就造成一種更嚴重的主觀。而『主觀經歷』乍看之下似乎沒有
      客觀基礎。但是透過心理實相、社會實相的歸納分析,卻發現往
      往能得到普遍一致的共相。


四、以知識論為基礎的價值現象學 ─ 舉例:

    從上述知識論的思想看來,現象學最大的問題:『主觀經驗如何能化
約成普遍原則』,就得到了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們習慣把『主觀
』與『客觀』對立,我們習慣認為『客觀』就一定是很清楚、可論證的明
言佑識,我們習慣於認為唯有『客觀』 ── 多方面收集資料 ── 其結
果才比較可靠。你一定常常聽到這種論點:你要學得多、看得多,視野才
寬廣;這種思想很明顯就犯了把『客觀』化約成『多方面資料收集』的謬
誤。依博蘭尼的知識論,你如果非常深入去研究一個個體,成功分析其支
援意識,那麼,你很可能只要透過這個個體的單一研究,你就能掌握全體
人類的普遍法則。因此,不見得只有『看得多』才能視野寬廣,看得『少
而精』也極可能有更寬廣的視野。

    哲學板最近對笛卡兒的著名哲學論證『我思故我在』有非常精彩的討
論,我個人的意見則如下:

    笛卡兒認為,身為一個哲學家,他必需批判一切價值,避免人們犯錯
;而批判的方法就是懷疑,但是當他懷疑一切時,他發現『他自身必定存
在』這件事無法懷疑,至少他正在思想的那一瞬間他必定存在,否則他無
法進行『懷疑』這件動作。所以笛卡耳提出這個著名論證:『我思故我在
』。

    這種思考方式的深層意義是什麼呢?他的意思就是說,世界上什麼都
可以懷疑,只有『正在進行的思想』不能被懷疑。換句說話,當你主張懷
疑論時,你得先假設你的懷疑是可靠的;因此,按照這種思考方式,如果
人類的一切價值、知識,沒有經過『正在進行的思想』之批判,那麼笛卡
耳就會認為這種東西是『不理性』的;也就是說,唯有用思想批判過的價
值、知識,才是合理合法的知識、價值。

    這種思想正不正確呢?你可以發現,這種思想等於是認為『世界上一
切價值都要使用「集中意識」來進行懷疑』,因為,人類很難發現他的思
想是受到『支援意識』的主控。換句話說,『思想』絕對不能當成真理的
判準,『思想』絕對可以被懷疑,因為『思想』不是全然在人的主控之,
而是受到一大堆未可明言的知識所掌控。

    因此,如果一個人接受這種思想,後果就是他懷疑一切價值、思想一
切價值,結果從來都不會反省自己的『支援意識』中非理性的價值。後果
就是,當一個人真的在行為上懷疑一切,最後就是他只會變成一個流行文
化的忠實反映者 ── 因為唯有流行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可以成為最大而不
易發現的支援意識。

    所以你會發現,為什麼許多高批判性知識分子會一味的流行某些著作
、某些習慣?舉一個令我深思許久的實例:這是發生在中正紀念廟野百合
學運的事蹟,學生們在中正紀念廟靜坐示威抗議,有一個弦樂四重奏團為
表達支持學生之意,在現場演奏莫扎特的樂曲慰勞學生。結果被學生們質
疑:『我們是愛國行動,不要救世軍式的作秀團....』把他們轟了出去。
我當然承認古典音樂 ─ 尤其是莫札特的味道實在是不適合學運這種情緒
激昂的場面;不過對於學生們願意讓國民黨主流媒體塑造的歌手們唱歌『
勞軍』,卻把支持學運的音樂家用『音樂懷疑論』轟走;對比史達林格勒
之戰德蘇二軍聽到巴哈的小提琴曲就立刻停止開火的作風,難道不能說:
兩個事件都表明了跟著流行風氣而走的現象?那麼前者在流行風氣的主控
下,還能包裝成理性懷疑論;這就充分顯示了『懷疑一切的人,不過是流
行風氣的反映而己』這種結果了。

    上一段己經是一個『價值現象學』式的論述,因此,你相不相信『懷
疑一切的人,不過是流行風氣的反映而己』呢?那就要看看,我這個論證
對你的『經驗』產生什麼共鳴。


五、結論:

    在認識這種價值系統的討論方式後,我們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價
值觀之分享。當我們想討論一個問題:『人是什麼?』,然後分別從許多
文學著作、音樂作品或信仰系統,去進行深入分析其作品內隱含的價值系
統。而這些作品是人所喜歡的,既然這種現象存在,必然表示人有某一種
特性會因為這個文藝作品而得到共鳴,因此,分析文藝作品,等於分析『
人是什麼?── 人性的多彩多姿面貌』。

    本文嘗試以哲學知識論的角度來說明以『價值現象學』方法來探討價
值系統問題的意義基礎,主要是說明『主觀』與『客觀』並非對立的事實
,這一點是我們分享價值現象學的文章最容易產生的問題。

    我個人以為,現在台灣社會面臨許多從傳統中國文化社會轉型成現代
化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轉變;為了參與這個重要變遷,我期待能從多種角度
看待『人是什麼?』的問題,進而了解『文化上的中國人是什麼?』『中
國人如何更新價值系統而成功產生現代化社會?』。所以我對這些問題與
一些同好做了一點小小的研究,日後會再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但願能夠彼此交流,進行有意義的分享!..........:)


                                                   psycho
                                                   1996,4,29

--
人談 ┌───────   由多校合辦,別出心裁的盛宴   ─────────┐
是自 │ 題目:人是什麼?── 「自我超越」的探索                        │
什我 │ 5.2  19.00    中興信望愛社    森林系館101教室                  │
麼超 │ 5.3  18.30    輔大信望愛社    理工外語綜合大樓 LH101           │
?越 └───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討論,共享心靈的饗宴!...^_^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