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gilbert.bbs@fhl.EE.NCTU (阿冠),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贖罪之旅:讀 Tolstoy 「復活」一書有感 :)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hu May  9 17:50:55 1996)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news.cc.nctu!news.ee.nctu!fhlbbs

 ====================================================================
  因為看到psycho與 Stand 在紅樓夢討論談到理想性格破滅而產生的浮士德
  性格,再從浮士德性格中意義毀滅,這個過程真的是符合「復活」的主題。
  我看了後很受感動,所以就把日前恰巧看過的「復活」一書讀後感貼出來跟
  各位網友分享一下,因為我自己甚至都走過這樣的過程呢!
 ====================================================================

復活

    會想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特別的書名,「復活」。平常很少看課外書的
我,也對作者托爾斯泰這個俄國名字感到好奇。嗯,也希望增加一點文學氣質
吧。但是吸引我看完的原因,還是其中對「人」深刻的描寫。好真實阿。當一
個人覺知自己的罪惡之後,他的生命就好像墮入不復的痛苦,日復一日的煎熬
使得他的生命彷彿只為了找出路,獲得解脫。這本書的男主角就是一個生命在
罪惡中失去喜悅又再次尋回的故事。而再次所享受的生命,卻跟以前完全不一
樣,好像是個新的生命哩。
                                                                              
    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復活」這本書。

    我很意外書中農民的貧窮與社會階級差距所導致的生活情境我不陌生,或
許是因為剛去過大陸,老家農村生活的感受仍歷歷在目吧。當時俄國的貴族與
地主過的生活,與佃農貧窮絕望的日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流社會的人歡宴
達旦,生活奢華的基礎,全然來自對佃農的壓榨。上流人無須擔心經濟來源,
只要控制好手下的佃農,錢就滾滾而來。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享受壓榨的成
果,追逐名利與更多的享受。錢與權就是上流人的天賦。

    這個故事的男主角聶黑流道夫,就是一個出身上流社會家庭的人。對他來
說,「生活」其實不是件值得擔心的事,甚至連想都不用想。故事的女主角卡
邱莎,則是個吉普賽女子,從小被聶黑流道夫的姑母收養。兩個人第一次的邂
逅,是在聶黑流道夫十六歲時。也是在那次,聶黑流道夫做了件「醜惡的事」
,事後想來,就是引誘了卡邱莎,發生了關係。這事「醜惡」,與其說對卡邱
莎而言醜惡,勿甯是對聶黑流道夫來說為醜惡,因為這畢竟會招致別人對他的
抨擊。不過這樣的情境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在他第二天出發從軍前塞給卡邱莎
一百盧布--在當時不算小的一筆錢--後不久,兩人就不曾再碰面了。因為卡邱
莎懷孕離家,兩人也失去聯絡。
                                                                              
    其實一開始這倒敘的手法讓我有點看不懂,直到兩個人在十年後的再次碰
面。在很意外的場景中,他們兩個人都沒想到。連我也沒想到呢。

    十年之後,聶黑流道夫從軍中退伍,成為另一個上流人。他即將繼承龐大
的家產,正考慮跟某名門之女結婚,同時也享用他另一位貴族朋友的妻子,雖
然他已經下定決心要斷絕這個不正常的關係。

    美麗又可憐的卡邱莎在這十年呢?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死了,她也因為生活
而墮入賣身的行業,逐漸有了與聶黑流道夫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新生活。

    碰面的場景,是在法庭內。聶黑流道夫這個上流人自然是扮演社會的良心
,坐在陪審員席中;卡邱莎則因為牽涉入一件謀殺案而置身審判台前。我想再
也沒有像聶黑流道夫認出卡邱莎那樣的驚訝更意外的邂逅,也很難有比他怕被
認出來那樣的恐懼更令人窒息的了。那一刻聶黑流道夫想著的,無非是這樣的
恐懼趕快過去吧。一切終於結束了,審判的結果,卡邱莎有罪,而這樣的結論
卻是出於陪審員的疏忽。不過,對於聶黑流道夫的內心審判,才剛剛開始哩。
                                                                              
    他帶著對一切都感到可恥卑鄙的情緒離開那一心想嫁他的女子家中的宴會
。在他心中開始對這一切的東西:令人不悅的過世雙親、那以為一定會成功嫁
給他的女子、遺產、等等感到厭惡。他安慰自己,想努力甩去這樣的感覺。可
是突然浮現法庭內的那個女犯人的樣子,以及宣判時她的眼淚。他和她昔日相
處的情景開始一一在他腦中出現,他想起和她最後的相會,那時候支配他的獸
慾,以及情慾滿足時他所覺得的失望。他不能不承認他曾經愛過這個女孩子,
是純潔的愛情;他聞到那時候的活潑、年輕、與生命力。他開始悲哀,且感到
痛苦。他想起「繼承土地」與他所贊成的「土地私有不正當」間的矛盾;他想
起怎樣才可以不用說謊而解除他那想嫁他女子的關係的困難;他怎樣才能消除
對卡邱莎的罪惡感。尤其他為十年前匆匆塞給她一百盧布跑開感到可鄙。

    奇怪的事發生了,當他承認自己的卑鄙時,一種痛苦卻又安慰的感覺出現
了。他開始嘗試要過新生活,並決定為自己所有的罪惡付出應得的代價。他留
下了眼淚,並打算開始贖罪。當他這麼想的時候,心中竟充滿了喜悅。

    讓我們來看看卡邱莎吧。審判的結果,她心情完全麻木了。懶懶的回到陰
濕的囚房。除了吸煙與一點點酒的欲望,她大概沒什麼別的心思了。她沒有認
出陪審員席上的聶黑流道夫,她甚至已經忘記了曾經的純真與愛情。以至於當
聶黑流道夫提起這事時,她一點感覺也沒有,只覺得假如能出獄就好了。
                                                                              
    聶黑流道夫開始處分他的財產與佣人。並決定回絕任何婚禮的可能。他想
娶卡邱莎,一個即將流放的女犯人。他開始想到他如何去牢中看她,他如何告
訴她一切,如何向她懺悔自己的罪過。至此他留下了欣喜的眼淚。

    故事到這裡,聶黑流道夫開始了他的贖罪生活。他降低佃農的租金,甚至
願意將賴以維生的土地賣給佃農;他運用他的社會地位所賦與的特權,一直為
卡邱莎向上請願,甚至到了沙皇面前;他拒絕以前的朋友以及所有的宴樂;他
不斷的幫助獄中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生活被昔日的朋友側目,認為他是
瘋了,要不就是變成反動份子的同情者。雖然他偶爾在心中也會懷疑自己這樣
到底值不值得,他還是繼續過著贖罪的日子。

    與其說他做這一切是為了卡邱莎,不如說是為了他自己吧。真的,我的確
是這麼想。當他的良知開始運作,當他深深覺得自己的罪惡,並決定甩開這一
切的奢華糜爛,打算娶卡邱莎,並且幫助那些以前他不屑一顧的所謂下流人時
,他心中才有了對生命的喜悅。置身基層,他對生活有了另一種新的體會。是
的,我相信他確知卡邱莎的不以為動,而繼續贖罪下去,對他自己的意義才是
動力。以至於到了卡邱莎決定嫁另一個牢中的政治犯時,他突然對生活感到異
常的疲倦。
                                                                              
    故事的尾聲近了。聶黑流道夫一個人在旅館的房間中來回踱步,他跟卡邱
莎的事情完結了。他是她所不需要的,這使他覺得悲哀且羞慚。可是他心中的
活動仍繼續下去。他開始思考他看到的那些囚犯,那些被虐待、缺乏照顧而死
的人,這一切的事情。他也思考罪惡的問題:怎樣才能勝過這些轄制人的罪惡
呢?是法律嗎?是牢獄嗎?還是任何贖罪的行為呢?所謂的上流人自己也是罪
惡的,並且以為用罪惡的方式可以糾正別人。可是他發現那起初他看來是奇怪
矛盾的思想,忽然成了最簡單,無疑的真理。那就是從那使人們感受痛苦的可
怕罪惡中獲得拯救的唯一而可靠的方法,只是要人們在  神面前承認自己是有
罪的;而消滅罪惡的方法,就是基督給彼得的回答,饒恕別人。

    聶黑流道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
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在其中有他生命必須的、重要的
、且是喜悅的東西。

    書上寫著「從這一夜起,聶黑流道夫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這不是因為他進
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而是因為從此以後他發生的一切對於他有了全新的和
過去不相同的意義。」

    我被這本書吸引,也看了一整夜呢!聶黑流道夫的贖罪之旅,在這裡告一
段落時,我也鬆了一口氣。呵呵。其實從一開始,當聶黑流道夫心中發現自己
的可鄙與罪惡時,這整個故事就變成一個內心掙扎的記錄。其實人心中殘存的          
良知,帶來的往往是莫大的負擔;而一個覺知自己罪惡的人,一定會有度日如
年的感覺,日子如此沈重,心情如此鬱悶。面對罪惡,人的出路在哪裡?要如
何才可以從罪惡中解脫出來呢?聶黑流道夫做了一個不容易的決定與嘗試,就
是放棄他的富裕生活與社會地位,並決定為自己曾經犯的過錯負責。這樣的作
法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放得下這些美好條件的。其實至此
我是蠻佩服他的,因為這真的不容易哩!不過這一切的努力,以及所帶來的片
刻喜悅,馬上就隨著卡邱莎的他嫁而崩壞;聶黑流道夫對這世界與他自己跟罪
惡的思考,也隨之擴大。從個人被罪惡的轄制到整個社會陷在罪惡中,以及解
決這問題的辦法。

    最後的答案顯然是件奇怪的事。只因為一本福音書,聶黑流道夫再次獲得
了新生。那纏繞他、壓制他已久的罪惡感,僅僅因為他在聖經中遇到了  神,
並承認自己的罪,而煙消雲散。他心中如釋重負,彷若新生。

    托爾斯泰寫這本小說的時代,是當時在沙皇時期被壓抑的基層聲音的轉化
,因為爭取更公平的社會地位的呼聲被壓抑,所以普羅大眾的無奈與不滿,逐
漸轉化以政治以外的各種型態,並開花結果。不過我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
還是在罪惡中的人如何獲得解脫。不管聶黑流道夫如何的努力彌補過去的罪過
,他心中仍然不能得到安息,也沒辦法對他所處的世界懷有希望。直到他看到
福音書,遇到了將他從罪惡中救拔出來的主。這樣的相遇,真是一種心靈的相
遇,而致使人能擁有新生命,就如同聖經哥林多前書五章十七節所說的,「若
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與各位分享這本書,希望各位也能跟我一樣喜歡。   ^_^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