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gospel@cis_nctu (陳韻琳),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精神世界 ─ 苦罪之疑(下)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hu May 2 00:31:02 1996) 轉信站: cis_nctu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精神世界 ── 苦罪之疑(下) 文學中的價值探討 ========================================================================= (續上一篇) 苦難,使我們勇敢的站起來 卡氏家族的第三個孩子阿萊莎,又跟他兩個哥哥很不一樣了。他一樣的遭逢父親 的遺棄,但是他卻一直維持善良單純的心靈,對所有人,包括父親與大哥米卡,都有 濃烈的親情。被所有人瞧不起的父親與米卡都說過:「我確信阿萊莎愛我。」阿萊莎 何以會這樣甜美,實在是個神奇的奧秘。的確,我們就會在這世界上發現有些人在傷 痕與苦難中,竟然渾然不覺的維持一種單純充滿愛的心靈。 阿萊莎長大後回到故鄉,是為了尋找母親的墳,見過母親的墳以後,他像是找到 母親般,深深愛上修道院的智者長老,追隨了他,開始其虔誠的宗教生涯。 阿萊莎穿梭於父親的自私放浪,二哥伊凡對知識的自負對信仰的不信,大哥米卡 的墮落與掙扎之中,他卻從不評價或生氣任何一個人。他經常不出聲音,不任意發表 意見,但每當迫他回答,他總是很誠實也很溫柔的看見這些人物中潛藏的善良。 阿萊莎有過一次信仰危機,就是當智者長老死去,人們所企盼的神蹟──屍體不 發臭──竟未臨到,因而開始出現許多對智者的造謠毀謗,以及很多人信仰的跌倒。 在這時,阿萊莎怨過上帝,他怨上帝何以不行神蹟保住長老的名聲,那也曾企圖從這 抱怨中墮落犯罪,卻神奇的被格魯申卡無意表露出來的對長老的尊敬,並對阿萊莎的 安慰所拯救。 或許正是因為阿萊莎太單純太把信仰依附於智者長老,智者長老曾經告訴他未來 必須離開修道院過入世的生活,以磨練砥礪他的信仰。 在阿萊莎穿梭於父親米卡伊凡之間,他無意的涉入一個貧困家庭的危難中。這貧 困的軍人父親,有智障的妻子,殘疾的女兒,還有一個他最愛,情感上最依賴的兒子 伊留沙。伊留沙對父親的愛是愛到絕對不讓父親尊嚴受任何的污辱。因此父親儘管在 貧困中,卻為了兒子,活的昂然挺立絕不卑躬屈膝。 但伊留沙卻病死了。知道自己要死的時候,伊留沙抱住父親說:「我可憐的爸爸 阿!」父親想把孩子葬在父子倆經常談心的石頭旁,按孩子死前的吩咐,把麵包塊灑 在石頭旁,讓喜鵲來吃。父親的痛苦簡直無法用文字形容(但杜斯托也夫斯基在這裡 仍是處理的很感人)。 整個從父子相依為命,兒子使父親昂然挺立活著,以及父親失去兒子的過程,阿 萊莎全涉入了,他用全心的愛愛著這個家庭,也涉入了他所有能給的全然的悲傷。 當喪禮結束後,阿萊沙宣佈他要入世。他說:「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伊留莎。將來 不管我們碰到什麼苦難,什麼掙扎,不要忘了我們曾經這樣站在伊留沙的墓前,我們 彼此相愛互相承擔。這個苦難中的愛,會使我們將來不論遇到什麼事,都可以勇敢。 。因為伊留沙對人生沒有畏懼。」 這就是阿萊沙式的苦難,他因著愛,會不斷涉入別人的苦難中,與他人一齊經歷 人世間種種的傷悲。將來他入世以後,必然會繼續透過愛的分享承擔,繼續經歷他人 的苦難。這是一種自願的受苦,為的是使苦難的主角得到愛的安慰,因而勇敢的活下 去。這種愛,正是十字架的真諦。阿萊沙跳過了伊凡對苦難的質疑,直接以愛與他人 承擔苦難,在愛的分享安慰,與受苦者勇敢的新生中,經歷上帝的存在。 從「苦難」這個主題,我們的確發現基督教信仰的深度,使「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一書的作者杜斯托也夫司基,超越了對人性的客觀觀察,將價值進入到一種人心靈 中必然出現的終極關懷裡。是這種終極關懷,使其作品亙古不朽,也帶動讀者透過沈 浸其中,不知不覺從自身向上超越,進入一種對人性深處的,或對永恆的提問裡。 註:作價值現象學的文學比較,選取的文學作品必須年代近似才比較客觀。近二十年 文學作品很明顯的會跟六零年代以前的作品風貌差異很大,而選取近二十年的作 品,理應跟我們置身的時代較貼切,但近二十年台灣的作品已成世界級大家,可 跟國外的重要作品作比較的實在是沒有,大陸又尚未擺脫傷痕文學的時代趨勢, 所以若要比較,勢必又得走回宏觀縱論的角度。因此我才仿效我很敬佩的作家劉 小楓,選了「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與「紅樓夢」作比較。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