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Brahman.bbs@bbs.ntu.edu.tw (小狐汔濟濡其尾),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Re: 倫理治世與宗教的超越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Sep 20 08:27:45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spring!netnews.ntu!Palmarama 看了這麼長的文章, 越看心中越覺委屈, 在此先鄭重敬告gospel與psycho兩位網友, 我的名字是Brahman啦! 不是braham, 也不是Bramhman, 更不是Brahmxxxx! 還請兩位網友多加注意......:p psycho提到: ******************************************************************** : ^^^^^^^^^^^^^^^^^^^^^^^^^^^^^^^^^^^^^^^^^ *********************************************************************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您的邏輯好像是說, 無法提出其他可行解決方案的人, 就不能對別人的可行方案做出批判? 這樣的邏輯顯然易走向威權的路子. 而那些大官也不是用同樣的邏輯告訴我們: 「說我做不好? 你做得好你來做做看啊! 」 再者, 如果這種可行方案我們發現可能實際上無助於改革, 但有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那麼指出這種可能僅僅建築在個人偏好微弱基礎上的理論, 那麼也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舉個例子好了: 某皇帝某年遇到大旱, 聽信某方士之言決定建築十丈鹿臺以祭天求雨, 並準備動員十萬男丁建築之, 某老臣跑出死諫, 但他也沒其他方法, 請問這有沒有積極意義呢? 就算是皇帝只是「想想」而已, 並無徵兆顯示真的要做, 那麼老臣的進言有沒有意義呢? 再者, 若爭辯的兩方只要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道理上站得住腳的, 是不是都可以指責對方人馬為「結構共犯」? 所以我想您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結構共犯」這個名詞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即使結構共犯現象真的存在, 我們在現實世界也找不出第三者告訴我們誰才是結構共犯! 您又提到了: ******************************************************************** ******************************************************************** 呵呵~~我可沒有說「因為gospel是基督徒, 所以他的論點一定充滿偏見」! 果真如此, 才真正是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那我以後真沒臉來宗教版上混了:p 相反的, 我還很想知道為什麼gospel認為具超越信仰的社會優於倫理主治的社會. 而我對gospel還有源於私人的信心, 覺得他的理論不僅僅是建築於「私人的偏好」, 應該還有更深刻的理性思考做為基石. psycho兄著實誤會小弟了. 您又說了: ********************************************************************* ********************************************************************** 若是超越信仰優於倫理主治在基督教內講講, 我覺得這個前提對教徒來說是可以普遍承認的, 但是拿出來跟外面的人講, 這個前提一定無法普遍被承認, 而這時候是不是應該要再尋求彼此更接近、更被普遍承認的預設前提, 好讓在這個前期預設下能夠演繹出超越信仰優於倫理主治的結論? 這樣的討論大概也才能符合能彼此交流想法的初衷吧! 若今天我的理論僅是從「我喜歡吃西瓜」這樣的前提推演開來, 就算是理論毫無矛盾之處, 我想對他人也是毫無意義的. 不過以一個極力要找尋臺灣社會出路的心急人來說, 您這些疏忽我也是可以體諒的! ( 嘻嘻, 原句送還給閣下, 應該不用版稅吧!............:p) 接下來回覆gospel閣下的一些問題: ********************************************************************* 我承認,批判別人的預設會造成很難對話的結果,這也是宗教版版主最痛苦之 處吧!但braham兄的確點狀似的企圖找出文化的困境,若在對話過程中再想清 楚一點,braham說不一定也就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而周延合理的論述過程。 ********************************************************************* 呵呵~~我的觀點與預設已經在先前的post中呼之欲出了, 閣下還沒看出來嗎? 以下的內容蘊涵了我的前提預設: ********************************************************************** *********************************************************************** 所以我的觀點設我們必須建構一個「開放而多元價值競爭」的社會, 因為這是我認為所有社會結構中是相對好的, 能避免最多不幸的. 而我這個觀點是受Karl Popper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的影響, 認為一個權利平等、具「理性批判可能」的社會, 是能避免最多不幸的社會. 當然了, 這個觀點還有許多待補充之處, psycho兄不妨多談談這方面的心得. 而您說: *********************************************************************** 如果你認為倫理主治是好的,我很渴望你建構立論來說服我。因為 我將在下一篇談到,我認為最好的治理是「法治」,但法治要有它的文化前提 *********************************************************************** 嗯~~我不認為法治社會最能夠避免發生不幸, 因為即使是一個威權政府, 也可以是一個法治的政府, 依然可以「依法」壓迫異己. 我目前的觀點是支持「開放而多元價值競爭」社會相對其他社會能避免發生不幸. (但決不是說這樣的社會絕對不會發生不幸) 也因為這個理由, 所以我才說您的焦點放錯了. 因為無論是以什麼為支援意識的社會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社會有沒有權利平等、能夠有可以自由而理性批判的環境. ========================================================================== 發信人: gospel.bbs@cis.nctu.edu.tw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Re: 倫理治世與宗教的超越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Fri Sep 20 11:19:51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is.nctu!cis_nctu ==> 在 Brahman.bbs@bbs.ntu (小狐汔濟濡其尾) 的文章中提到: 對不起啦!我犯了老年癡呆症,名字要我記住,得用點特別的方法,諸如請吃飯阿 ....等等。...P 不過為鄭重表示懺悔,決定罰寫十遍: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我也不認為psycho說的對,所以他說我抹黑他!我早知道我這個論點一出來,勢必 造成gospel與psycho的大分裂,以後我們在sccid就別想混了! 好!BraXXXX?哇,慘了!我又忘了你的ID。你的ID亂不理性,又一元又封閉, 我批判你的ID!...P 你的預設是要建構多元開放的社會,這預設倒跟我的預設差異不大,我只要問你 一個問題,你就被迫跟我拉近距離了: 「如何將台灣建構成多元而開放的社會?」 我們只要在宗教版上實習就好了,我保證你會發現你跟我的預設只是一體的兩面! 談到這裡我可要抓你的小辮子了! 卡爾巴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主在批判馬克斯與法西斯對人的自由和理性不信賴, 這是沒錯的,但卡爾巴柏也提到,傳統哲學,從柏拉圖到馬克斯,都把「「誰該統治」 當成核心,但其實看放社會的長遠維繫,應當依賴的是制度。所以卡爾巴柏相當重視 法治的建構。他跟我所提的觀點,在這一部份是完全沒有背道而馳的。 卡爾巴柏跟我立場不一致的,就是文化與制度誰先誰後的問題。我從挫折中看見 「文化重整」的重要性,這會被卡爾巴柏歸類進「歷史主義」,但卡爾巴柏卻是 花很多時間,在不管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下,建立「細部社會工程學」,所以他是主張 「建立制度先於一切」。 卡爾巴柏的觀點恰恰說明了「法治」建立以制衡人治的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卡爾巴柏敢提出「社會細部工程學」,還是因為他活在西方社會, 多少總有些「法」的基礎,所以歷史與文化不是建構開放社會最大的困境。 但對台灣而言,我是很質疑細部工程學的。 不過,制度先於文化還是文化先於制度,我上篇中有提到我相當希望有人可以 就「以制度建立文化」的「實際例子」援引,來給我另一個角度的思考,所以 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 發信人: Brahman.bbs@bbs.ntu.edu.tw (小狐汔濟濡其尾),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Re: 倫理治世與宗教的超越 發信站: 台大計中椰林風情站 (Fri Sep 20 14:12:12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spring!info.svd.fju!netnews.ntu!Palma ==> gospel.bbs@cis.nctu (陳韻琳) 提到: >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Brahman 教你一個單字, 不收錢的. brahman 這個字是「婆羅門」,「祭司」,「梵天」的意思, 以後可別再拼錯了......:p 這個預設的確看來是一樣. 法治的確是重要, 但我堅持「開放而多元價值競爭」的社會更重, 赫拉克里圖思不是說過, 法律也可以要求所有人服從一個人? 常常聽老一輩的人說日本時代治安多好, 秩序如何如何, 這樣一個重法社會的基礎也不過是一威權社會罷了. 呵呵~~你已經要把我講的都講了, 我還要說什麼呢? 事實上, 我是反對歷史決定論的, 一方面基於Popper的論證, 一方面也基於個人的喜惡偏好. 所以我反對「如果文化裡有超越信仰者, 社會就會朝某某發展」的觀點. 雖然我不反對烏托邦的理想, 但反對這種歷史命定論. 實際例子我也在尋找, 目前觀察的對象是健康保險制度對醫療文化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這個制度是作為某一社會實驗來觀察它. 不過由於牽扯太過複雜且與宗教版無關, 我就不多談了. 不過我最後不禁反問一句, 您認為以文化衝擊以作為文化更新的手段, 其真的有其可行性嗎? 而這個手段執行過程要如何保持先前一慣的理想性?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