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gospel.bbs@cis.nctu.edu.tw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倫理治世與宗教的超越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Sep 18 14:22:57 1996)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is.nctu!cis_nctu 關於前一陣子我 post 的「中台事件與論文本分析」一文,台面上回應或私底下 與我通信的,都有提及對於「倫理」二字的不解或質疑。而我文章中對「倫理治世」 的確是一筆帶過,華人世界中的「倫理治世」,又的確是一個很需要好好處理的主題 ,所以我再用一點篇幅就此議題談起,以做中台事件分析的補充評論。 此外,台文站哲學版與連線社會版,就此議題有更多角度的探討,我預備一一回 應。所以這篇應當不是唯一的一篇。尤其台灣,在資本主義擴張,政治轉型過程中, 出現與傳統之間的斷裂(就倫理而言),又與傳統之間微妙的聯繫(就風水鬼節等) ,其複雜度已需另起一文,所以此文先暫且處理「華人文化傳承下,倫理治世對超越 性宗教的抗拒」,而我由衷希望我能有足夠的時間將其他角度也寫完。 什麼叫做華人文化中的「倫理治世」? ^^^^^^^^^^^^^^^^^^^^^^^^^^^^^^^^^^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句子來說明華人世界的「倫理治世」,那就是:非常的重視「 秩序意識」,每一個人的角色隸屬並與他人互動,都是一種「秩序的存在」。這秩序 小至家庭,中至家族,大至國家統治,都有明確嚴謹的禮法,而且這秩序專門針對「 人」的世界。大致而言,就家庭家族是父子之親,夫婦之辯,長幼之序,師徒之倫, 就國家而言就是君主為本,「固執其權以正其臣」,君主是天地人之間的樞紐。 我特別要說明的,就是因為華人文化中「內聖外王」的連帶關係,會導致談華人 世界的倫理,是不可能脫離政治單獨談論的。倫理與政治,是一體的兩面。 至於我所謂的宗教必須隸屬於倫理之下,用這個定義講,就是在華人世界,宗教 必須「提供和支援秩序意識」,否則會被壓迫。 現在我就來說明此論點。因為有人建議我多談點歷史上的儒家倫理政治與宗教的 關係,不要只談中台事件,以免有將特例當成通例的危險,所以我決定簡略的把歷史 轉折中,儒家扮演的角色,稍微處理一下,然後就來說明「道教」和「佛教」出現後 如何被儒家收編,以及佛教三武之禍產生的真正原因。再延續說及「中台事件」。 若要探究中國的倫理治世思想的源由,其主因說是以儒家為首源的確不公平,其 更早的源由,應是「天人合一」中的「天」有至少三種歧異,導致宗教易被倫理政治 收編。 殷商時代的宗教收編 ^^^^^^^^^^^^^^^^^^ 中國最早出現的宗教是「自然神」,是對山川風雨神等的崇拜。這些自然神有它 們自己的階級,高神統領低神,在陳夢家「中國青銅時代」的研究中提及,自然神的 階級,其實是完全反應商朝廷的階級的,在最高的「至上神」之下,風雨山川各有其 權勢與上下隸屬關係。殷商是個很大支的氐族,可以說氐族的輩份秩序就成為朝廷的 階級。他們非常重視祖先崇拜,所以才會有「殷商善事鬼神」的說法。 在這情況下,氐族之最大祖先神與自然界的至上神,應當有某種層度的「制衡」 關係的。但是殷商中期以後,王已「不事上帝」,理由是為統一權勢,王漸漸成了「 自然神」的祭司,代天發言,代百姓行祭祀。 我特別要說及這個,是因為遠在殷商,宗教就有倫理政治收編的現象產生。就其 因,就是政權與祭司體制的合一。 周朝「天」含義的歧異與統一方法 ^^^^^^^^^^^^^^^^^^^^^^^^^^^^^^^ 周朝興起之初,為要叫人信服其權力超過殷商,便高抬自己所信奉的「天神」到 比自然神和祖宗神都高超的地位。 但天之含意其實很分歧。譬如詩經中所提之天顯然有「意志」,但左傳與國語中 提及天,就很著重其「自然義」,周初大一統,周公佐政,就已經把天的含意「道德 禮法」化,並喊君王「天子」。於是君王不僅是宗教之祭司,政治之統管,而且成為 有德之天選出的有德之君。 到東周與春秋戰國時代,天之含意又開始分歧。老莊更是把天的自然義推演到極 至,倫語孟子呢,就強調天的「道德義」,所以又說「天道」。孔孟則是在貴族間遊 走,所以他們對天的「道德義」,會很自然的走向君臣與家庭倫理的禮法關係。 孔孟對「秩序意識」的建立,是不遺餘力。道德訴諸內心,禮法表明於其外,禮 法與道德,是一體之兩面,所以格物致的講究學問,誠意正心修身的訴諸內省,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講究家族的禮法與君臣的禮法,並華夷之變,是「君子」整全的人格風 範。 東周以後對「天」概念最特別的是墨家,他們相信天是位格神,天兼愛天下,所 以墨家弟子都講「非戰」,並在普羅百姓間生活,最有人人平等的「民主含意」。但 墨家在當時盛行周遊諸王之間,求官以施展抱負的春秋戰國文化中,根本孤掌難鳴, 所以漸漸就失傳了。 漢朝奠定權威政治,與政治倫常二合一結構 ^^^^^^^^^^^^^^^^^^^^^^^^^^^^^^^^^^^^^^ 其實光看論語孟子,會覺得儒家很無辜。但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修身的道德倫 理被政治收編的確是事實。這也部份說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確是有被統治單位收編的 思想瑕疵。 儒家第一次被收編,是在漢朝。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封禪」的故事。這故事背後 的含意是,「天子」透過一個近似宗教的事件,來證明自己的有德與得天支持。而後 這樣的以宗教證明政治的事件屢見不鮮。很明顯的,會走上這一步,是因沿襲天的「 自然義」與「德行義」。漢朝不是最純正的儒家治世,因為漢朝參雜陰陽五行五德終 始與災異說天命說。但儒家竟會與這些神話結合,當然也是因為其「天道」的含意, 不是僅有道德義,也有自然義。誠意正心修身是極其的自由心證,只好以秩序禮法來 講究於外,天命神話來證諸合法。 權威政治穩定需要有三要素:1. 君主決策的不受干預,2. 社會階層的穩定與平 衡,3. 社會角色的安分守制。 透過仁與禮法結合,華人文化變得傾向內自省以謹守 其份。個人奮鬥,多元與自主性,都被視為「爭則亂」。社會與個人全都傾向被動, 他制,與他律。這種種文化,在漢朝大一統後差不多全數定型。甚至到宋朝理學,儒 家經歷一次大復興,卻仍是走向更嚴格的綱常禮教。 這種文化,如何面對最有可能帶來破壞力的宗教體系呢? 道教的受壓迫與收編 ^^^^^^^^^^^^^^^^^^ 我們先來看道教。 道教是華人文化中土生土長的宗教,其遠始背景當然是自然神與天的自然義的融 合。道教產生於亂世,產生於普羅百姓間,強調社會平權,其自我合法化,就是透過 神仙與靈異的顯靈,諸如符水治病祈福禳災等。但是到東晉,葛洪把道教轉折化,也 就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將道與儒結合,促成官方道教,跟內修外王經 學混合了,於是官方開始鎮壓民間道教。 在中國歷史上,起於民間的宗教團體或起義,少有善終。一因領袖與起事者多不 識字,難以智取,一為「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會造成知識份子以政治為唯一的出路, 倫理治世的政治觀下,「爭則亂」,「作亂者必無德」知識份子根本只有被收編一途 。 而道教本身,卻有「自我解構」的內涵。因為這宗教的本質是跟據「自然」,與 曲解的老莊,傾向自由心證的自由神仙逍遙觀,亂世下若有魅力領導者還易凝結,領 袖一死或亂世結束,馬上各自為正不再統一了。 所以當葛洪將道教轉成官方宗教,便詮釋道教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 ,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甚至葛洪對民間反官方道教信 徒斥之為「召集奸黨,稱合逆亂,威傾邦君,聲凌有司,犯上作亂」,應採嚴刑峻罰 。 雖然到此為止我一直是在交代歷史,但書寫過程其實很難受,因為網路宗教版上 ,類似這樣的以倫理治世收編宗教的言論,真的屢見不鮮。 道教到了南宋王重陽──就是金庸據本的全真道,已經完全的儒釋道合一了。全 真派為出家道士,蓄髮鬚,頭頂挽髻,素食,重清修,講明心見性,養氣煉丹,含恥 忍辱,清心寡慾,視之為「真功」,傳道濟世則視之為「真行」。其實是融合道教內 丹,禪與儒家理學了。 佛教的受壓迫與被收編 ^^^^^^^^^^^^^^^^^^^^ 最後來談佛教的迫害與收編。 在「中台事件輿論文本分析」一文發表後,psycho接著述及佛教的三武之禍。這 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呢? 佛教初始入主中國時,是相當傾向印度佛教教義的。它與政治完全的疏離,其教 義根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入世,完全獨立自主,所以其對立面根本不應是政治,而是 他種宗教。 在亂世時代的東晉,曾出現一則「沙門是否應向帝王禮敬」的爭議,這是記載下 來的第一次「政教之爭」,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沙門與君王誰更有權?(明末清初, 基督教傳教士一樣碰到類似的爭議。)慧遠的回答明顯表露涇渭分明的二元世界觀: 「佛教徒分出家與在家兩種,在家者需履踐臣子與親師之道,出家人則斷一切世俗, 與禮俗傳統背道而馳,對父母並無不孝,對君主並無不敬。」 也就是說,出家根本不需被倫理之治收編,但因與政治不涉,也不會危及君王的 統御大權。 既然這樣,為何還會有三武之禍?主因是財富問題。佛教興盛後,結集了民間大 量財富,致使政府可以動員的經濟力量大幅減少。但滅佛的理由,卻仍是儒家最容易 扣上的帽子,魏書中說:「政教不行,禮儀大壞。」韓愈論佛骨表則直接從財富抨擊 佛教。三武之禍再一次證明,即或不直接施壓政治,僅僅出於經濟因素,政治一樣會 徹底擊毀宗教,而與政治無涉但求自我修身與世無爭的出世教義,也不可能出來制衡 政治的無理。 經三武之禍,到宋朝,我們經由理學,一樣看見佛教與道教的同一結果:跟上層 知識份子結合,跟儒家思想結合,儒釋道合一。儒家思想變成超超穩定結構。 能批判「秩序意識」的,必須有足夠的教理內涵 ^^^^^^^^^^^^^^^^^^^^^^^^^^^^^^^^^^^^^^^^^ 談到這裡,我稍稍作一個總結:中國倫理治世的結構下,一切學理必須支援「秩 序意識」,唯一能提供制衡可能的,必須是能超越政治倫常,看到另一「真理」的學 理或信仰,但這樣的學理或信仰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壓迫,所以要能持續在壓迫中生存 ,它還必須有可以面對壓迫,並持之以恆的入世教理。 此外,在這超穩定結構下,內倫外政,倫政合一,其制衡不能僅憑藉倫理觀念, 還需要有政治入世的觀念。 歷史上宗教被壓迫的事件屢見不鮮,最後結合收編進「秩序意識」的,也屢見不 鮮。若超越倫理治世的宗教不能被收編,政治一定壓迫宗教,若宗教根本與倫理治世 不相違背,政治就會對宗教採寬容政策。 這可以部份說明為什麼台灣民主過程,基督教長老會受迫害最多,功績也最大, 而至今大陸仍視基督教為仇讎,迫害不曾稍緩。原因就是基督教相信必有一超越上帝 擁有絕對真理,真理中的「公義」「平等」法則,根本不會是與「政治」合一的「公 義」與「平等」,歷史上所有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事件,都是墮落腐敗的結果。此外, 基督教的正義觀平等觀,絕對要求一種入世的實踐,近似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 實踐本身,是對正義的體會的門逕之一。這必然造成基督教的批判與堅不妥協教理。 中台事件,不過是歷史上違反「秩序意識」的倫理觀點其中之一件,輿論對此事 的反抗,也不出倫理治世的範疇。因為佛教講究出世,對政治沒有危害,所以其倫理 治世文化下的反抗,就完全對準了家庭親情孝道倫理。 對一個以倫理治世為主導原則的社會,自由抉擇信仰一超越者,並對之委身的宗 教行動,不僅是讓人大惑不解,萬一其委身觸碰到倫理政治的核心,更會是批判的首 要目標。 這就是對「中台事件輿論文本分析」中,關於倫理治世角度的補充。 參考資料: 葉仁昌 「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第一章:中國政教關係的傳統 桂冠1992 張榮明 道儒佛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大陸中華書局編輯 道教與傳統文化 中華書局1992 蕭功秦 論文:儒學的三種歷史型態 朱學勤 論文: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 李杜 西哲學中的天道與上帝 聯經1978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