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gospel.bbs@cis.nctu.edu.tw (陳韻琳),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對「作為更新中國文化的基督教信仰」的回應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Oct  3 18:00:24 1995)
轉信站: fhlbbs!bbsroute!news.csie.nctu.edu.tw!news.cis.nctu.edu.tw!cis_nctu




    以下文章「中國思維模式需要被更新嗎? 」一文, 是回應  psycho  兄與
Kuogiamin 兄在交大資科社會版討論「做為更新中國文化的基督教信仰──緒論
」主題的。因我最近對網路文化中的「割裂性思想與割裂性表達」起了感冒,所
以將以完整篇幅來探討這主題。但為了讓大家便利讀文章,我每一標題起一文章
,以便利大家閱讀與回應。
    psycho 兄與 Kuogiamin 兄的討論中,大致引發如下若干需要繼續引伸的重
點:
1.到底這篇文章指謂的文化是什麼含意?─中國思維模式
2.中國思維模式的困境
3.除了基督教,難道沒有別的更新辦法?
4.在地球村時代,探討中國文化的意義?

一:關於這篇文章所指稱的文化的範疇

    文化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可以用此概念來談宗教,談思維,談藝術,談
 生活方式,談傳統...... 因此談及文化,還需要界定,是談哪一個角度的文化
。

    psycho 兄在文章中所指稱的文化, 是指的理性思維的概念,他又將之方為
「理論思維」(譬如說:什麼是公義?就是理論思維),制度思維(譬如說,用
什麼制度,最能符合正義的社會?所以又可稱做社會倫理)與實踐思維(譬如說
,我要如何做,才能符合公義的原則?所以又可稱做個人倫理)。也有人思維改
以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概念:理性,因此有理論理性,程序理性與實踐理性三種。
不管是用哪一種名詞,所指稱的意涵均為類似的。


二:中國思維模式的困境

    psycho 兄認為,中國文化體系造成的思維模式,偏重實踐理性, 也就是個
人的倫理道德規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文化中非常強調「由內聖到外王」,也就
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理想,造成有些問題需要由制度(程序理
性)著手的,卻變成是由個人性的倫理道德來批判或建立。又因為中國思維模式
中,對於理論思維的欠缺(這不僅是因為哲學思想體系的建構很薄弱,也是因為
盡心知命知天的「天人合一」,基本上是相當自由心證的,所以會造成探討理論
理性時,立刻出現嬉笑怒罵式的,或相對論式的結局。

    所以psycho兄認為,需由基督教信仰來更新中國文化。

    這立論,是否是唯一的出路?談到這裡,必須先想,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譬如強化制度,或按新馬克斯主義的藝術論來更新中國文化的弱點。


三:制度與思維模式

    好好訂立制度,是否會解決中國社會的困境?

    於是 psycho 兄提到韋伯研究社會學提出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來做旁證。今天韋伯的貢獻不是提出因果論,而是提出制度之外,有一跟傳統思
維密切相關的隱性因子,雖然隱藏,但是不解決,制度就不會成功。

    資本主義需要積蓄投資。當思維模式停留在「當將財產分享,這世界是寄居
的,人應盼望天上的家鄉。」就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制度。而新教將此思維模式
轉成,「富有的人可以據此證明他蒙受上帝的恩寵」,就讓成就資本主義的關鍵
點順利轉化成功。

    基督教信仰中,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一方面要人好好經營人生,榮耀上帝
,一方面要人記得人生短暫,死亡之後尚有永恆。這兩種觀點應當是平衡發展的
,單取前者,就會造成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腐敗的結果─窮困者不蒙上帝恩寵,不
能榮耀上帝,所以只能自食惡果。單取後者,就造成清教徒的生活,扼殺人生中
許多美好的事物,包括知識,包括藝術美感,對世界的禮讚等等。

    新教倫理促成資本主義發展,有可能是因為資本主義已是擋不住的趨勢,不
得不將重點轉移,其轉移下的不平衡觀點,也造成後來資本主義的禍害....,但
不管怎樣,這件事證明了僅只將良好制度從國外引進,不管這制度背後,是否有
與「理性思維」互衝的地方,是不可能成功的。

    除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外,還可以引的旁證是:歐洲在啟蒙時代,曾接受
中國的儒家思想,但因為其基礎是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基督教思想,這基礎並沒有
被放棄,所以儒家思想到歐洲後,很離奇的被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促成現代化發
展。而中國自發展民主以來,雖不斷引進制度,卻一直在地域,派系,法的沒有
尊嚴,只講理念不談程序,以個人倫理來看待屬於制度的問題,以及公共領域的
不彰方面,都一再成為困難。這真的只是政府無能?還是人民某種思維模式,會
不自覺的默許這種困境繼續?

註:參考書目
       韋伯       宗教與世界                                新橋1989
       韋伯       宗教社會學                                桂冠1993
       楊煥英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7

四:藝術,教育與思維模式

    那麼,有沒有辦法從教育,藝術方面,來解決中國文化思維中的困境?

    新馬克斯的阿多諾,班傑明都很重視藝術,認為藝術是後現代社會的出路。
    這觀點其實並不稀奇,早在五四,王國維就提出以美學取代宗教的說法。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關於藝術,有兩個困難無法突破。

    第一:藝術最高境界是呈現,揭露。對於後現代社會,藝術將人與自然與社
會的高度疏離,焦慮,張力,呈現的再清楚不過,或者就用嬉笑怒罵的嘲諷來面
對,或者用反抗式的大眾文化來呈現。但是,藝術的功能不在「指出答案」。

    但是我們中國的思維模式中,卻是欠缺「理論理性」,也就是從來不重視「
公義是什麼?」「標準從哪裡來?」這一類的話題。要不就以倫理來直接規範,
要不就是走向溢出規範,在邊緣游離的禪與道。而禪與道,是最反抗標準答案的
。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是徹頭徹尾唯心自由心證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視後現代風格的藝術為「解答」嗎?如果,僅止於
呈現,揭露,諷刺,反抗,對於早就很自由心證的思維模式,有什麼意義呢?所
以我認為,對中國而言,根本就是要讓藝術回到藝術裡,去「呈現與揭露」,不
要妄想用藝術取代宗教。

    更何況,藝術還有第二種困境,就是關於美的標準,素來就沒有定准過。

    至於中國素來習慣的,用教育來解決一切困境,包括民主包括法治....,其
實大家都有目共睹,教育本身正是問題淵藪。有人怪聯考惡習。但私下問問,高
職總是沒有優秀學生主動進入,多元化教育總是成效不彰。真的只是因為政府無
能?還是在中國人思維模式中,對「士」(知識份子)無藥可救的高度重視的結
果,導致大部份學生家長都成為共犯?


回到上一層